岷县博物馆馆藏张问陶《虚竹和风》行书对联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张问陶是清代性灵派著名诗人,也是有清一代四川最为著名的诗人。文章以岷县博物馆馆藏张问陶《虚竹和风》行书对联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对联的创作背景和年代,回顾了张问陶与桂馥的交游、交往,探析了张问陶的书画艺术特点。
关键词:张问陶;桂馥;书法;创作年代;艺术特点
岷县博物馆馆藏张问陶《虚竹和风》行书对联一副,内容为“虚竹幽兰生静契,和风朗月喻天怀”,上款为“未谷研兄大人属”,落款“船山张问陶”,用白文“张问陶印”和朱文“船山”印各一方。该对联纵140厘米,横42厘米,画心宽36厘米,纸质原装老裱,保存完好。
张问陶是清代性灵派著名诗人,也是清一代四川最为著名的诗人,著有诗集《船山诗草》。他在书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因诗名所掩,往往不为后人所重。从现存张问陶书画作品和有关文献记载来看,他在书画方面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岷县博物馆馆藏《虚竹和风》对联即是一例。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乐祖,号船山、豸冠仙史、宝莲亭主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于而立之年升检讨,嘉庆十年(1805)改官御史,后又改任北京南城监察御史,嘉庆十四年(1809)调吏部任验封司郎中,官阶正四品。他在1783年至1809年居京的26年里,结交了许多诗友,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岷县博物馆馆藏的这副《虚竹和风》对联即是送给这一时期结交的同年进士桂馥的。张问陶于嘉庆十五年(1810)起任山东莱州府知府,于嘉庆十七年(1812)辞官寓居江苏吴门。嘉庆十九年(1814),张问陶在贫病交加中悲惨辞世。
张问陶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50年,但他比别人更多地经历与体悟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更多地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出生于其父的为官之地山东馆陶①,青少年时又经常折返于四川遂宁的老家、京师以及其父为官之地的山东和湖北,后为考取功名又不得不回川与进京。成年后,他做过稳定的20年京官,又外任山东莱州知府,直至愤而辞官寓居江苏吴门,再到后来投靠亲友、靠接济度日,羁旅的困顿、人生如飘蓬的无奈陪伴了张问陶的一生。在张问陶的个人感情方面,发妻周氏早逝让他十分悲痛,续室林氏与他情意相投又让他重新焕彩。辞官寓居期间全靠朋友周济,身体每况愈下之际又惹出风流韵事,再加上亲人诸如其妹张筠早亡等逆心事,让他经历了情感上复杂的悲喜碰撞。宦海生涯方面,从一开始的落第失落,到中得三甲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的狂喜,因忤逆权贵久不升迁,到外任知府期间,他放粮赈灾却引来上级问罪,再到愤然辞官寓居江苏吴门,张问陶体悟且厌倦了官场的虚伪与险恶。
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是一切的泉源,也就是诗的泉源。张问陶的生活就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进一步说,他的全部艺术创作包括书画都是他生活的累积与折射。因此,在欣赏和探究一件书画作品时,我们要了解作者的身世履历,更需明确作者创作某件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对岷县博物馆馆藏这副《虚竹和风》对联,既要明白作者思想倾向、感情因素、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他人生历程相对应的具体阶段,还要清楚作者与受赠者之间的交往与关系。这副对联没有明确的创作纪年,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以期对这幅对联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副对联的受赠者桂馥,字未谷,又字东卉,山东曲阜人,生于乾隆元年(1736),比张问陶年长28岁,可谓忘年交。桂馥是有清一代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家和篆刻家。乾隆三十年(1765)桂馥结束了读书生活,离开家乡赴京师游学、交友。乾隆四十九年(1784)桂馥以教习期满补山东长山县训导②,之后几年桂馥一直在山东。乾隆四十九年(1784)张问陶北上入京,又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再次入京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乾隆五十四年(1789)参加预行正科会试落第,乾隆五十五年(1790)参加会试,经殿试中三甲进士[1]。从二人的履历行程来看,中进士之前他们恰好交错于京师,并未谋面,认识并建立友谊应是中进士后。
张问陶与桂馥同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庚戌恩科进士,且中进士后的五、六年间又同在京城,在认同师门、同年进士以及相互攀援提挈的时代背景下,笔者揣测二人可能有交往,但缺乏相关史料和文献记载证实。笔者查阅到有文字记载的二人最早的交往是在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十四日,桂馥与诗友在吴锡麟家中欣赏张问陶画马①。这之后二人与居京文人雅士之间的交往十分密切,共同观菊、看荷、节庆之会、题咏唱酬、互访饯行、祝寿贺诗、酌酒论诗、分韵作诗等不下十余次,且多有诗作存世[2]。嘉庆元年(1796)桂馥远宦云南,直至嘉庆十年(1805)卒于任上②,再未与一直居京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才离京前往山东莱州府任知府的张问陶谋面,二人即使有联系也仅限于书信往来。从二人的履历年表和交往情况来看,此副对联极有可能到作于乾隆六十年(1795)与嘉庆元年(1796)这一时期。
张问陶的《诗料》起首云“直把浮生作诗料,闲看诗稿定行藏”[3],把人生看作是诗料的累积,把艺术创作看作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诗书画自然是自己人生的升华与结晶。张问陶曾说:“予虽喜为诗,然口不言诗,意以诗特陶情之一物耳,何必龂龂置论如议礼,如争讼,徒觉辞费,无益于性情。”③这也反映出张问陶等性灵派诗人重视个人体验的艺术倾向和强调自我表现的思潮。在书画方面,其书法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不依傍古人,师古,而不泥于古,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自出新意。张问陶书法艺术观点无不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如其作《论文》八首其一云:“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莫学近来糊壁画,图成刚到仿荆关。”31岁时作《颇有谓予诗学随园者笑而赋此》:“诸君刻意祖三唐,谱系分明墨数行。愧我性灵终是我,不成李杜不张王。”他又有“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的诗句。他强烈反对亦步亦趋地模拟先贤,完全拜服于某一门某一人,这也与他的性格相吻合。他的早期作品学习钟繇、王羲之、颜真卿、米芾、赵子昂;中期学习褚遂良、苏轼、黄庭坚、董其昌;晚期学习徐渭、王铎等。张问陶的书法不囿于法度,转益多师,在深刻理解与掌握要领的基础上,恰当地、和谐地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到之处,并融入自己的书法风格中。二是张问陶的书法书写真情趣,抒发真性情。他有“书兴飞来醉不知,淋漓大笔蘸天池。凭他东海初升日,万古神光照此诗”。张问陶作诗、写字直抒己意、率意而为,将表现自我情趣的诗学、书学观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不拘泥于基本技法、勇于探索的书法之道,注重性灵、清趣,以神采为上的书学思想[4]。张问陶的《虚竹和风》对联用笔时粗时细,中锋与侧锋并用,藏锋与露锋并用。如“懷”的第三笔露锋起笔快速下行,表现出斩钉截铁般的果断感,配以飞动的两点,使下联“天”字表现出凝重,到“怀”字时变得轻灵又不失稳妥。字法方面,整体取纵势,但也有“和”的横向安排以及“喻”“幽”等字的方块布置。字的大小变化不明显,这也符合对联的书写形式。结体奇正相生,富于变化。章法布排方面,轻重安排恰当,如上联的“竹”与“兰”按笔较轻,使该联产生节奏上的跳宕感,相对其他5个字反而起到了反向突出的作用,表达了张问陶对桂馥如“竹”、如“兰”品格的由衷赞美。纵观对联的笔法、墨法、章法和字法,可以看出其是以“二王”、颜真卿、米芾、董其昌等为师的,这与他晚年受徐渭、王铎等人的影响,书作体现出直抒性灵、挥洒自如、实现高度自我表达目的的风格是不同的。因此,从书法作品本身分析这副对联的创作年代与从书作者和受赠者之间交往情况的分析是一致的,应是二人同在京师乾隆六十年(1795)与嘉庆元年(1796)这一时期而作的。
参考文献
[1]李朝正.张问陶的家世与身世考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3).
[2]张毅巍.桂馥年谱[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3]张问陶.船山诗草[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姜心惟.张问陶书法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502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