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对联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联是汉语言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对联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从日常教学实践出发,对笔者将对联教学运用于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诗歌阅读的课例进行理性地思考和分析,以期推广“一课一联”的教学方式,增强对联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对联教学;自主课堂;一课一联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7-071-1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和“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对联创作的过程正是凝聚民族文化的精髓,运用形象和逻辑思维,进行文学审美的言语实践活动。
对联是博大的中华文化艺术园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在品味对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汉语言的精微细致和汉民族文化的深邃丰厚,从而获得思想情操上的陶冶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对联教学,笔者认为就是运用对联凝练精致的特点,把对联当作可以高度概括文本内容、提炼教材中心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学生自主创作对联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笔者在近一年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着将对联教学引入到日常教学中,每次讲授完一篇文章,就由学生和老师各自拟写一幅对联来概括、总结和提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故称为“一课一联”。通过这一年来的对联教学课堂实践,很多学生对拟写对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上台展示签名的同学纷纷表示通过拟写对联找到了文言文学习的成功感,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化的魅力。进而丰富了文化底蕴,提高了驾驭语言的能力,提升了语文素养。
一、对联引入文言文教学——言文并重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梳理各类文言现象总是占用大量的时间,但笔者总感觉学生对这些知识性的语言现象可以如孙绍振老师所说的“一望而知”,并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而将巧拟对联引入文言文教學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课一联”的踊跃展示环节不是一个静态的、预设的活动,当学生走上讲台大方展示对联时,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思想火花即时碰撞出来了。如有位学生在为《高祖本级》中的刘邦写了对联“玲珑貌,任用贤士;鸿鹄志,略定江山”,当他把这幅对联展示出来时,另一位学生发出了疑问:“用‘玲珑貌’形容刘邦合适吗?”“那么刘邦的外貌如何呢?”笔者顺势追问。全班同学通过文本的回归,达成了共识:大腿上长了72颗痣的刘邦确实不宜用“玲珑貌”来形容。于是原来的对联改成了“壑谷怀,任用贤士;鸿鹄志,略定江山”。以上的场景在对联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可见,重“言”轻“文”或者重“文”轻“言”都不可能写出精彩的对联,所以“一课一联”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重“言”重“文”,两不偏废。
二、对联引入现代文教学——意理盎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笔者发现,学生对需要背诵和默写的文言文比较重视,但对于以分析和欣赏为主的现代文却重视不够。如何解决现代文阅读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直是老师们探索的教学命题。笔者经过“一课一联”的课堂教学实践渐渐发现,这种形式可以引导学生精读文本,咀嚼文本,锤炼语言,从理解主旨中提升认识,实现从回归文本到超越文本的鉴赏过程。如笔者在执教《想北平》时,学生通过细读文本感受到了老舍深沉的乡情,并用凝练的语言写就了对联“闲情忆览北平景 孤心志存华夏情”、“忧祖国,相离相盼不相弃 念北平,相思相望不相亲”。尤其是后者将老舍思乡而不得归的无奈诠释得淋漓尽致。
三、对联引入诗歌教学——识趣横生
诗歌是凝练精致的文学体裁,它在表情达意方面一般比较含蓄,如果用对联的形式来诠释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无疑会增加一些趣味和新意。笔者将“一课一联”引入诗歌教学中发现,学生会在不同词语的排列组合中感知语言的自由之美、韵律之美,对于诗歌的学习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如笔者在执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通过本诗的诵读和其他吟秋的诗词来感受伟人气象,学生写下了对联“伟人独思,赏秋景,壮怀正廓;少年群游,评江山,奇志方遒”、“斗顶长空深秋景 勇渡江水少年心”、“诗人领袖,独览秋景,问乾坤兴盛;少年先锋,共击碧浪,议江山沧桑”。不同语词的排列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语文面貌,这种开放式的对联写作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头脑不是等着被装满的容器,而是要被点燃的火把,教育是唤醒的艺术。笔者愿为泥砖,唤醒无数琼瑶美玉。经过笔者的不断引导,对联写作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笔者在进行“一课一联”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见证了“教学相长”,体会到了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长。学生由开始的讷于表达、字词的囊中羞涩到争先恐后地走上讲台,庄重地写下自己创作的对联,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在讲授《魏公子列传》时,有位男生即兴地写了一首诗——“尊贤纳肖拟虚坐,窃符救赵铸流芳。功成意傲恣骄纵,客说心愧敛浮风。”欣赏完这位同学的创作,当时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笔者相信,学生被唤醒的才情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人生的漫漫征程。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将会进行更深层的探索,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识、有趣、有得。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
[4]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35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