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领导学》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领导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修养和实践提升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但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领导学》课程教学普遍面临许多困境,例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等。这也导致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普遍较低。想要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必须从强化意识、完善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对《领导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大学生的领导力。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领导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开发当代大学生的领导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我国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出有理想、有本领、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必须要重视《领导学》的课程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笔者作为《领导学》课程的主讲教师,就该课程的重要性、特点、课程建设的困境及对策进行探讨。
二、《领导学》课程的重要性
(一)领导力教育是开发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有学者认为,领导力教育有利于缓解领袖危机(翁文艳,房欲飞,2007)。美国大力促进领导力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新一代的青年领导者,在处理社区、国家乃至国际事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胡玉姣,熊琼,2016)。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人才是第一资源,以领导力为核心的人才竞争是国与国之间较量的关键因素。而中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面临的是中国企业领导力不足导致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实困境。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一批卓越的管理者。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指出: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发展素质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性。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阶段注重开发大学生的领导力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选择。
(二)领导力是大学生未来职业成功的基本要求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樹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如今,企业招聘更注重考核应聘者的综合能力,而领导力是用人单位考核重点内容之一,具体体现为职业规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除了在招聘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领导力的应聘者容易拔得头筹,事实证明,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这些人也更容易获得成功。一方面,他们懂得以身作则,同时更具有前瞻性、控制力和毅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更加具备应变能力。另一方面,领导力强的人更容易赢得领导的支持,同事和下属的追随,这种追随不一定源于职位权力,更多的是因为其个人魅力对组织及他人所具有的影响力。
(三)领导力是大学生留学深造的考核指标之一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留学人数持续增长。仅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0.84万人,同比增长11.74%。可见,出国留学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毕业后的一大热门选择。区别于国内研究生采用的统一的考试制录取制度,国外读研一般采用申请制,申请者本科阶段的平均绩点成绩,语言成绩和实践经验都是考核内容。因此,国外大学更看重的是申请者的综合能力,而领导力就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加州拉由拉主教学校咨询主任埃米哈沃德表示:“一个有领导才能的申请者可在竞争群体中脱颖而出,一个当学生组织领导的学生,有别于只会回家做作业的学生。领导才能可以预示,该学生可能对大学的影响,以及一旦他们毕业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可见,国外大学很看重学生的领导力。其实,领导力在美国被视为国民的基本素质,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这种领导更多的体现为自我领导。同样地,在美国高校,已经有1000多所大学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或专题项目中企图开发大学生的领导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促进我国大学生的领导力教育,有助于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三、《领导学》课程的特点
(一)《领导学》教学目的
《领导学》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是行政管理、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高校开设《领导学》课程,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掌握现代领导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旨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启发学生灵活将领导学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领导学》教学内容
综合《领导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相关教材框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领导学》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模块:(1)基础知识模块,即领导学相关的基础概念,主要包括领导概论,领导者与追随者,领导力与权力;(2)理论模块,包括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及其他领导理论;(3)领导风格模块,包括道德型领导、独裁型与民主型领导、指挥型与参与型领导、授权型与公仆型领导、魅力型领导、交易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家长式领导、中庸领导;(4)领导技能模块,包括领导者的个人技能、团队领导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其他领导技能和领导力开发。
四、《领导学》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对于领导力的认识存在误区
对领导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直接影响了《领导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国外注重全民普及领导学知识,甚至许多高校设置领导力专业,重点培养精英级领导者,而中国却少有学校设置领导力专业,领导学课程在中国许多高校也是比较新的课程,并未大力推广建设,主要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仍存在一些对于领导力的认识误区。例如,将“领导”一词等同于政府官员或者是一个组织的中层级居上者,同时,对于领导力的认识很模糊,认为领导力是当领导或当官的能力,与政治、权力和职权一致。这种认识误区成为《领导学》课程教学中的障碍。一是学生认为任课教师不是领导者,没有职务权力,缺乏信服力,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先入为主,注意力不够集中。二是学生认为自己未来在职场中担任领导者的可能性和意愿较小,即使当上领导者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该课程的实用性较差,导致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主动性不强。三是,学生认为领导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能靠后天开发和培养。 (二)课程设置简单,重理论轻实践
相较于国外高校形成较为完整的领导力教育课程体系而言,目前我国关于领导力开发的课程还没有形成体系,在高校目前与领导力教育相关的课程只有《领导学》课程,而在高校中只有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接触到这门课程。因此,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通过老师授课学习到领导学的相关知识,而对于有机会接触到这门课程的学生而言,所学的领导学知识也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因为许多高校并未设置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据学生反映,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还无法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学生结课之后也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领导能力有明显的增强。而根据笔者在课堂上的观察,学生不仅在领导学相关理论的掌握和理解上显得薄弱,许多学生在领导力相关的一些能力方面也亟需提高,例如沟通能力、思辨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在短暂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里是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的。
(三)领导力理论中国本土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并不成熟,大多停留在介绍和总结国外的领导力教育经验,尤其是美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而对于中国的大学生如何提高领导力的本土化研究相对较少。目前,针对领导学相关的书籍大多使用的是国外著作的译本。而单纯使用西方的概念和理念不能完全解读本土的领导力实践,因为其中存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这种文化差异也体现在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和领导行为上。
(四)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领导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形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单向地向学生进行理论输出,忽略了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的重要性,使得领导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领导能力。虽然任课教师尝试引用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手段,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原因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兴趣较低,更希望教学能深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五、高校《领导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正确认识领导力的重要性
一方面,高校领导需要重視大学生的领导力建设以及《领导学》课程建设。目前许多高校对于大学生领导力的建设还停留在培养学生骨干、优秀团学干部等少数受众的层面上,还未深刻认识到领导学教育与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其实,目前普遍推广的分布式领导的概念已经说明,每个人在组织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情境下,都可能并且应该成为领导者。因此,在大学期间对领导学相关理论的学习对于每一个大学生都显得至关重要。所以,高校必须全面推广《领导学》课程。另一方面,学生应该重视领导力对其未来职业发展与生活的重要影响。不管学生未来是否有当领导者的意愿,学习《领导学》课程可以首先帮助他们在职场上先当一个积极而合格的追随者,成为一个了解和理解领导者的下属,从而更好地服务组织,在组织中得到更多奖励与晋升的机会。同时,任课老师需要在开课时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他们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增强领导技能,领导能力不是先天习得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能力不断提升的。
(二)优化《领导学》相关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领导力的概念。领导力的内涵很丰富,不仅仅是一种单一能力的体现,而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吕华和阮苗苗(2016)认为,大学生领导力主要从外显能力(社交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组织协调、专长和外在吸引力)和内隐特质(品德、个性特征、情商和权力动机)两方面体现。这决定了领导力的培养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它包括社会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沟通、领导概论等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要优化《领导学》相关课程设置,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将《领导学》作为一门必修基础课,让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后都能有机会开始学习《领导学概论》,接触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引发学生对领导力的重视,开启领导力开发之路。同时,应该增加《领导学》课程的学时。除了一个学期的理论学习,还应该包括一个学期的校内实训,以及其他的校外实践学时。学校可以鼓励任课老师带领部分学生假期深入企业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教学。另外,应该注重“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结合,学校或任课老师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领导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同时,任课老师也需要认识到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活动、校内社团实践活动、创业创新等活动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的阅历丰富了,才能发现更多领导方面的难题,这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
(三)促进《领导学》课程中国本土化发展,注重道德领导的培养
首先,各界应鼓励学术界对于领导力的中国本土化研究,为《领导学》课程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借鉴。其次,作为《领导学》课程的任课老师,应该增强社会调研的力度,多深入到企业中对领导者和员工进行访谈,收集更多相关的实例,编写成教学案例,引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果时间允许,应该鼓励任课老师深入企业实习,这样能增强任课老师的亲身体会,为深入教学提供便利。再者,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当前社会现状,了解中国国内最新动态,以及认识我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道德领导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四)采用多元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
《领导学》的课程目的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不能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形式。基于学生的学习要求,为有效提升课堂质量和课程效果,必须对《领导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及手段进行创新。
对于教学方法,一方面,任课老师应该创新案例教学法。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收集与选择案例引入到传统的课堂中,学生课堂上分组讨论,然后老师进行总结,这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效果一般,学生参与的热情很低,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生活与实践中的案例,让学生取代教师讲授案例,回答其他同学及老师的提问。这种翻转式课堂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信息收集与筛选能力、演讲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另外,引入情境教学法以提升学生的领导技能,包括个人技能(创造力、目标管理、自我管理)、团队技能(授权、会议管理、危机管理、团队沟通)和人际关系技能(谈判、人际冲突沟通、倾听)等。笔者在讲授领导技能这一章节的内容时,为学生创设了“某工地严重的工伤事故”,让学生担任CEO、员工等角色进行沟通,模拟新闻发布会等。学生参与的热情明显提升,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强。
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推进《领导学》课程的教学。一方面,采用慕课的方式开展线上课程,以视频课程为主,将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后,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线上视频的授课可以邀请名牌大学的教授开讲,实现共建教学课程。而任课老师可以组织少量的线下课程,对线上课程进行拓展和补充,同时在平台上和学生完成互动。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线上课程的学习与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学习效果。任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像一个督学的班主任,有时也像一个学习的同伴,随时为学生解答疑惑,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信任。
[参考文献]
[1]胡玉姣,熊琼.美国高校学生领导力教育及其启示[J].高教探索,2016(10):71-75.
[2]翁文艳,房欲飞.当代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成功经验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2):7-11.
[3]吕华,阮苗苗.基于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的《领导学》教学改革省思[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124-126.
[4]宋逸群,刘慧.基于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高校领导学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进[J].教育现代化,2018,5(33):159-161.
[5]祝军,李秀峰.美国高校领导学研究生教育分析与启示[J].中国领导科学,2017(04):70-72.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公共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1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46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