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网络热词“佛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化时代,青年大学生追求“佛系”生活有其深刻的社会、家庭、社会、个人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佛系”一词广泛传播。同时,“佛系”这种消极应世的价值观念,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以思政理论课为导向,以实践活动为抓手,以校园环境为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
  关键词:佛系 影响 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0-0152-02
  随着网络等多媒体的发展,网络文化及青年亚文化不断向大学生袭来。近年来,部分大学生追求“佛系”的现象开始在大学校园不断发酵,并波及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看似淡泊豁达,实则萎靡颓废。
  一、“佛系”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原因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某杂志,称为“佛系青年”,2017年12月传入中国后迅速在青年人群中传播,刷遍朋友圈,爆红至今。以“无所谓”“随缘”的态度和想法决定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发展,“佛系”逐渐成为网络热词,2018年12月3日,“佛系”一词被《咬文嚼字》公布为2018十大流行语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该词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并应用。
  “佛系”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作为青年的大学生们,“佛系”一词不仅满足了他们好奇、娱乐、从众的心理,还与他们内心的部分需求相契合。现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让他们对贫穷、艰苦没有过深的理解。其次,父母的过度关注和溺爱,对孩子的独立思考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对成绩、行为的干预又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最后,就业、生活压力又不断地向大学生们袭来,当现实和理想产生冲突,欲望无法满足时,就学会了逃避,“佛系”就成了他们的逃避的心理慰藉。目前,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在中国青年中大行其道,冲击着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二、“佛系”一词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直以来,以“活力”“热情”“奋斗”冠名的大学生,很多受学业、就业、经济等方面的社会压力和网络思潮的影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开始出现危机,对待事物态度冷淡、不悲不喜、随遇而安、消极应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念
  网络热词“佛系”的传入,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和判断。他们对爱情持“淡然”态度,对生活“得过且过”,对学习“顺其自然”,似乎成绩的好坏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甚至国家的兴亡、社会的好坏,人心的善恶似乎与他们都没有太大的关系。他们对物质和精神追求都不是那么热衷,对学校出现的事和物都表现出“漠然”的态度。大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激情,在他们身上荡然无存。
  (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对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优秀的人会给自己立下目标,在目标的驱动下不断前进;上进的人会不断优化自己,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而佛系学生他们思考问题抱着不积极、不上进的态度,当出现困难、困惑时,不是积极克服而是消极应对。
  (三)行為习惯
  对待事物热情低下是目前佛系大学生在行为上的典型表现。在面临学习上的不如意时,消极面对,听天由命,对学习的热情下降,用我是“佛系青年”来安慰自己。在面临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以同样的行为方式处理。“佛系青年”成为了他们不努力、不上进的一个挡箭牌。
  佛系文化已经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和视野,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积极的一面,但主要反映的还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青年人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佛系”文化的出现值得我们深思。
  三、对“佛系”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主要代表,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正确的价值引领对他们以及国家都至关重要。高等学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为大学生思想的领路人、灵魂的指导师,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学生的价值观、学习生活受到不良网络文化侵蚀时,高校有义务及时地作出回应。
  (一)思想方面
  理论指导实践,思想影响行动,要想正确引导“佛系”大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下手,让大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佛系”;通过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信念,培养积极的社会心态。
  1.引导大学生们正确认识“佛系”
  大学生“佛系”现象,辅导员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辅导员要以日常教育和班会等方式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佛系”,了解它的来源、产生原因以及负面影响,认识这些不良影响会对学生的人生和发展有着怎样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视频、讲座、班会等方式去引导大家应该怎么做。
  2.加强“佛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追求“佛系”跟大学生理想信念薄弱有很大关系。理想信念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直接影响了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把个人和祖国联系起来,建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远大追求,大学期间朝这个目标努力奋斗、刻苦钻研。
  3.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价值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载体,是大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品德形成的主要途径。2019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再次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丰富教育内容、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加强对佛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丰富大学生思想,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利用心理健康教育   部分大学生追求佛系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现实。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5后”,自出生便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不同于父辈的艰难和奋斗;但是竞争和压力比以前大得多。丰富的物质生活使大学生们不想奋斗,巨大的压力使他们学会了逃避现实。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和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内心变得强大,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在面临现实压力时,以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增强他们面对失败和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行为方面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增进感情交流、享受其中的艰辛与快乐,从而让学生找到兴趣、追求和人生的意义,摆脱佛系文化所带来的消极作用。
  1.开展优质趣味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重要手段,优质的校园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佛系”大学生对于校园的活动,没有激情和热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在举办活动时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让他们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鼓励大家参加,必要时给予精神和物质的支持,激发热情,培养朝气蓬勃、敢于拼搏、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2.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感受、认知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提高自身能力,培养坚毅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优点,利用基层锻炼、企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红色教育基地学习等社会实践,引领佛系大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其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实现其生命的价值。
  (三)校园环境方面
  外因可以影响人的发展,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身心发展起到助推作用。环境有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其中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高校,要着力打造一个健康、温馨的校园环境,使同学们潜移默化、陶冶情操、耳濡目染地受到启发,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1.以正能量的校园文化雕铸心灵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方式。可以通过校园里的宣传栏、教学楼名人堂、宿舍的文化长廊、食堂、图书馆的特色文化标语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系列的视觉、听觉文化,对佛系大学生完善人格、雕铸灵魂、陶冶情操、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让大家在无形中受到熏陶。
  2.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网络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对当代大学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传播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上发布社会主流文化,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法制和价值观培训,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信息素养,提高同学们的网络免疫力;同时要加强网络管理,传播健康的网络文化,还可以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络服务大厅等传播媒介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佛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四、结语
  “佛系”一词的出现给高校敲响了警钟。它的出现有着深厚的社会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对我们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告别“佛系大学生”的标签,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吴九君.“佛系”现象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视角[J].教育评论,2019(1).
  [2]戴仁卿,杨殿闯.“90 后佛系青年”文化现象的反思与解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8(5).
  [3]叶穗冰.中国当代“佛系青年”价值观初探[J].理论导刊,2018(8).
  [4]恒斌斌.辅导员对当代大学生“佛系青年”的价值引领[J].文教资料,2018(8).
  [5]柳丽.佛系青年的实质、成因和发展趋向[J].北京教育:高教,2019(3).
  [6]柳麗.新时代佛系青年的形成、解读和引导策略[J].北京青年研究,2019(4).
  [7]杨成亮,谢天麒.“佛系青年”的生成与思想教育引领[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4).
  [8]李红星.网络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649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