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征明园林绘画中的山水精神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润滋

  摘 要:明代吴门画派是在继承元四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代山水画主要是以描摹自然山水为主,而吴门画派的山水画在元四家的传承上追求可游、可居的林泉之境,形成了以园林、庭院为绘画题材的山水画创作。在笔法上笔简意浓、用笔秀润、设色淡雅;在情感上师造化的同时,追求宁静淡雅、意境清幽的审美情趣。文征明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本文以文征明园林绘画作品为线索,探讨其作品中体现的山水精神。
  关键词:文征明;园林绘画作品;山水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6-0141-03
  一、文征明及其园林绘画作品
  文征明(1470~1559年),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是明代中后期重要的文人画家,曾画了很多以园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与他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莫大的联系。在他的个人经历方面:文征明从小生活在官宦世家,好书画,师从于吴宽、李应祯和沈周,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成为“吴中四才子”。但其一生仕途坎坷,曾十次科举考试而屡试不第,晚年入京到翰林院为官,在翰林院任职一段时间后辞官退隐,返回苏州。明代中晚期商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人們消费水平的提高,文士阶层对物质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高,造园成了文士阶层竞相展示财力和品味的舞台。“凡家累千金,垣屋稍治,必欲营治一园。若士大夫之家,其力稍赢,尤以此相胜。大略三吴城中,园苑棋置,侵市肆民居大半”[1]。苏州园林的发展在明代达到高峰时期,据《苏州府志》统计苏州园林在明代多达271处,造园风尚的兴盛推动了以园林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文人画家主要是以吴门画派为代表。园林绘画作品并非只是对实景的简单再现,而是表达了文人画家追求山水精神的审美情趣。
  文征明的园林画,创立了“以山水园林为背景,以园林中建筑及人文活动为主要表现题材的新兴建筑画。他既克服了以往界画的刻板和缺少笔墨情趣的弊病,又避免了文人画中忽视建筑画自身的特殊要求而过于草率粗略的缺陷”[2]。文征明一生创作了多幅园林绘画作品,主要以园林为背景,描绘园林中的书斋、雅集、鉴赏、交游、品茶等日常生活状态,以表现文士阶层在园林中高雅、隐逸的生活场景。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洛原草堂图》《东园图》《真赏斋图》《猗兰图》《深翠轩图》《兰亭休褉图》《中庭步月图》等,下文笔者将结合这些园林绘画作品探究文征明的山水精神。
  二、文征明园林绘画中体现的山水精神
  山水精神源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通常以自然山水为描写对象,追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精神。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总结了山水精神的理论:“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之为得”[3],“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再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4]山水精神具有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和闲情雅致的审美情怀。
  以园林为绘画题材的中国画是山水画题材的延伸,所以园林绘画自然承载了山水精神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以自然为主体的生命活力。园林是微缩的自然山水,明代中期之后以“芥子纳须弥”“壶中天地”来形容园林的精致典雅。园林是一个可游、可居、可望、可行的世外桃源,而以园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表达了画家通过笔墨对山水精神的追求和感悟。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是文征明在他64岁时为其朋友王献臣绘制的,他为每一景都赋诗题词,并写下了《王氏拙政园记》,将园中的各个景点串联起来。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文征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和《王氏拙政园记》还原一个完整的明代拙政园。文征明对拙政园景观的真实写照,在“写境”的同时也在重视“造境”,这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了园林中的山水意境,情与景的交融突出了文征明对幽雅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东园图卷》(如图1所示)是文征明在嘉靖六年为好友饯行而留下的一幅纪实性画作, 以描绘大场景为主,将园林中的景象以全景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整幅画被布置在一个庭院之中,画面主体的建筑和人物被树木、假山掩隐。假山造型各异与周围的松柏相呼应,文秀古雅,远处的竹林郁郁葱葱,溪流在园林中缓缓流过,画中的人物被画家巧妙的分成四组,有着强烈的叙事性情节。画中的园林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曲径通幽,给人一种豁然悠远的山水林泉之境。文征明晚年曾两次绘制《真赏斋图》,一幅是嘉靖二十八年,文征明八十岁所作;另一幅是在嘉靖三十六年,文征明八十八岁所作。两幅作品都是对园林、书斋的真实描绘。第一幅《真赏斋图》(如图2所示)中画面的主体建筑书斋,被布置在一组假山和松柏的围绕之中,文征明采用了特殊的视角,从假山的夹缝中观看整个绘画的中心,即书斋,书斋内主人和朋友在雅集鉴赏,书桌旁放置着古玩器物和书籍,旁边有书童侍茶,在隔壁的草堂有两个仆人正在劳作,远方正有客人前来拜访。整幅画面呈现出了一种闲雅淡然、意境深远的审美情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写道:“丘壑藏露,更能藏处多于露处,而趣味无穷”。“景愈藏,景界欲大景欲露,景界欲小”。《真赏斋图》特殊的构图视角也表现了画家文征明对园林绘画手法的独特把握。《兰亭休褉图》(如图3所示)是文征明1542年,73岁时,根据王羲之的《兰亭序》所画的,画面设色淡雅、用笔精细描写了文人墨客在山野丛林之中席地而坐曲水流觞、把酒言欢的雅集场景。从而也表现了画家对闲雅、脱俗的生活状态的美好向往。
  三、结 语
  文征明的园林绘画作品表达了他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崇尚自由、向往自然的精神追求。自古以来自然山水是文人墨客神往的精神家园,但迫于世俗的考虑,不能归隐山居,园林是调和二者最好的媒介。明代中期以后,在园林中修身养性,在园林绘画中“澄怀味象”成为文士阶层求得“卧游”“畅神”最好的解脱世俗烦扰的方式。郭熙对山水画的要求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并提出“画凡至此,皆为妙品”。文征明的园林绘画作品正是对这种要求的物态化追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道:“然则林泉之致,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5]。反映了文人画家在审美趣味上追求雅逸、自然的林泉山水精神。中国历来画论和造园理论是一脉相承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功能上有着相通之处,以求坐拥山林之中,表达林泉之志。文征明在晚年辞官回乡后寄情山水,亲自筑园,建造了“玉磐山房”:“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并为其作画《中庭步月图》,记录了与友人酒后在庭院中赏月的景象。“玉磐山房”是文征明晚年的精神寓所。文征明园林绘画作品所表现出的山水精神在追求“天人合一”“心物统一”的境界,浸透了画家的审美意识,也孕育了天地造化、自然万物的生命精神。
  参考文献:
  [1] (明)何良俊著.何翰林集[M].台北:“中央”图书馆据明嘉靖四十四年何氏香严精舍刊本影印,1971,卷12-西园雅会集序:9.
  [2]杨丹霞.文征明的园林建筑画[J].紫禁城,1999(2).
  [3](宋)郭熙著.周远斌点校.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 16.
  [4](宋)郭熙著.周远斌点校.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9.
  [5](宋)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12 册.
  [责任编辑:杨楚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68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