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天长博物馆馆藏昭明镜的铭文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梦婷

  摘 要:文章主要是以天长博物馆馆藏昭明镜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的铜镜大都保存完整、铭文清晰,对其主要纹饰、铭文等进行整理、阐述。作者主要从铭文释读出发,着重分析了铭文含义、避讳及与制镜缘由相关的五种说法,并就制镜缘由的相关说法提出一些拙见和理解。
  关键词:昭明镜;纹饰铭文;文化内涵
  铜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铜镜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汉代是铜镜发展的巅峰时期。铜镜的规格、纹饰等在历史断代上具有重要作用,铭文在研究古代用词、古代文化方面亦有重要作用。铜镜的相关研究早在北宋时期已有学者开始关注,北宋王黼的《宣和博古图》就收录铜镜113枚。此后因铜镜制作精美,再加其上有铭文,一直备受收藏者关注。随着考古出土铜镜数量的增加,铜镜研究学者也不断增加。《六安铜镜》等地方性的铜镜研究著录不断出版,也为铜镜研究提供了系统参照。
  安徽天长出土的汉镜较多,天长博物馆馆藏汉镜丰富,材料主要包括5篇发掘报告,如《安徽天长市槽坊汉墓群发掘简报》出土铜镜4枚,《安徽天长三角圩27号西汉墓发掘简报》出土铜镜2枚,《安徽天长西墓发掘简报》出土铜镜1枚,《安徽天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出土铜镜28枚,《天长县祝涧窑厂西汉木椁墓清理简报》出土铜镜1枚。《天长三角圩墓地》一书简略记录了天长三角圩汉墓群出土的30面铜镜的规格、铭文、纹饰、位置等。但总体仍存在著录分散、整理欠细致、研究欠系统等不足。天长博物馆馆藏汉镜主要分为三大类,昭明镜在数量和保存完整度上具有优势地位,铭文也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1 纹饰与铭文
  管维良先生在《中国铜镜史》中把昭明镜归为铭文镜的分支,“昭明镜,圆纽,圆纽座或连珠纹纽座,纽座外有内向连弧纹一周。因其铭文曰‘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穆而愿忠,然雍(壅)塞而不泄乎’,取其中‘昭明’二字为铜镜之名。镜铭内容常因镜体大小而详略。有的每字之间有一‘而’字(有人释为‘天’字),这显然是为了补充字少而铭带长的不足”。
  正如管维良先生的描述,昭明镜命名与其铭文有关,因铭文字数较多,完整的铭文并不多见,较为完整的镜铭一般为“内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穆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乎”,因工匠水平和镜面规格等各种原因所限,镜铭经常出现衍文和脱文现象。天长博物馆收藏的汉镜中,其中16枚昭明镜中仅有4枚镜铭完整,其余大都存在严重的脱文现象,16枚昭明镜的铭文均为篆体,需按顺时针方向阅读。昭明镜的铭文大多处于栉齿纹中,有些铜镜规格较大有内外两圈铭文,一般外圈为“内清质而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穆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内圈为“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大多数铜镜只有外圈铭文。
  镜铭“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穆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前两句可理解是介绍铜镜作用并描写铜镜光洁明亮如日月,后两句是表明忠君的理想和信念。其中“昭”字应该通“照”;“象”字应为类、比,即镜面的光亮程度可与日月之光相提并论;同时,“心忽穆而愿忠”常被释为“心忽扬而愿忠”,后经裘锡圭先生考释,认为此处应为“穆”字,现学术界普遍认同这种说法。完整的昭明镜镜铭并不多见,大多是第一句开始省掉“质”或“以”字,第二句“辉”“兮”二字也常被省略,后两句的省略现象更为突出,可能会形成“心忽不泄”这样的句子。在简省的同时,有些昭明镜的铭文也会出现无实际意义的文字符号“而”。脱文和衍文现象在昭明镜中频现,另外还存在大量笔画简省和讹误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反映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的构型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当时的工匠文化不够精致。
  2 文化与内涵
  王纲怀先生在《汉镜文化研究》中提及“一个时代造就一种文化,一种文化折射一个时代”,汉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文化,这种反映是作为一手材料直观准确的反映。如三国吴佛字铭佛像镜反映出东汉三国时期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西汉末期至王莽掌权时代的汉镜基本无一例外都包含道家文化;汉武帝摒弃黄老学说,独尊儒术,此时的汉镜中包含大量的“忠”“信”思想。昭明镜作为汉代中后期出土数量最多的铜镜之一,其铭文对研究汉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1 铭文避讳说
  中国古代对尊长名字避而不说或不写,称为避讳,避讳在我国古代很早就被提及。顾炎武《廟讳御名议》中有:“臣闻讳名之礼,始自周人。”铜镜避讳在汉镜中早已屡见不鲜。西汉大量的蟠螭纹镜中出现“修相思……”基本为避淮南王刘长名讳,修可训为长,故可避长为修;镜铭中的“长乐富贵”也因避讳改成“常乐富贵”“大乐富贵”,虽有时避讳不够严谨,会出现前字避讳、后字遗忘的状态,但从汉镜中已能明显看出避讳的意识。
  对昭明镜常出现的避讳现象可从其问世时间进行研究,三叶蟠螭纹昭明镜、博局蟠螭纹昭明镜的铭文尾字皆为“彻”字,后四叶蟠螭纹昭明镜尾字改为“泄”字,其原因显然是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天长博物馆收藏的昭明镜其尾字均为“泄”,我们可以粗略地判断这几枚汉镜应是在汉武帝之后铸造的。其中几枚汉镜的铭文带中出现大量连接的“而”字,这类现象多产生于王莽政权时期,故判断这些汉镜可能属于王莽时期。
  2.2 铭文解释五说
  汉镜背后文化现象及内涵的解释必须建立在准确释读铭文的基础上,多数昭明镜由于铭文残缺或铭文短小拗口,很难准确释读其含义。在前人多年研究的积累下,关于汉铜镜铭文的解释出现了工艺说、敬夫说、养生说、忠君说和以证清白说五种。
  昭明镜大多为“昭明清白铭重圈铭文镜”(此类汉镜未在天长博物馆藏中找到),“内清质以昭明”“微玄锡之流泽”(清白镜镜铭)成了工艺说的主要依据,主要指铜镜没有杂质,镜面光滑明亮如日月;而清白镜中的“絜清白而事君”成为敬夫说的辅证,即妻妾持镜表白;养生说则依据镜铭末尾出现的“不泄”二字,此二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及“养生”“养气”“不泄于外”的思想吻合;忠君说则暗合镜铭中“愿忠”二字,如果此说成立,昭明镜还可能反映汉武帝之后的儒家思想,与当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吻合;以证清白说是王怀刚先生在《西汉昭明镜铭文释考与研讨》中提出的,将昭明镜与历史人物晁错联系起来,认为昭明镜是晁错蒙冤被斩之后,民意为其鸣冤而作,以昭明二字为其平反。   3 结语
  从天长博物馆收藏的昭明镜镜铭,我们不难看出以上五种说法各有其特点和立足点。传统的四种说法主要是立足于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其中的几个铭文,用来解释全镜镜铭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王怀刚先生的新说立足于历史人物,赋予镜铭一定的具体化意象,同时翻译亦可大致通顺,不失为一种较为可靠的解释。从馆藏的昭明镜不难看出有些重圈铭文不仅为清白镜铭还可能为日光镜铭,如此一来,似又有不通之处。依笔者拙见,昭明镜镜铭可能为当时流行的语句拼凑而来,前两句为制镜工艺之说,后两句为忠君思想的表现,因朗朗上口故广泛流传下来,并无以证清白这样深刻完整的意象。
  天长博物馆收藏的昭明镜数量较多,铭文清晰,保存较完整,其铭文为汉文化研究提供了历史资料,虽铭文整体释读难度不大,存在的争议点学术界已基本達成共识,但铭文背后的文化含义揣度仍存在较大争议,要准确释读需考虑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镜工艺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依靠其中的某一点妄下断论。
  参考文献
  [1]王黼.宣和博古图[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
  [2]安徽省文物研究所,六安市文物研究局.六安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天长市博物馆,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安徽天长市槽坊汉墓群发掘简报[C].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将考古学会.文物研究(第19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纪春华,吴群,吕训,等.安徽天长三角圩27号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0(12):17-25+1+97.
  [5]纪春华,乔国荣,王震,等.安徽天长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6(11):4-21+1.
  [6]杨德标,贾庆元,杨鸠霞.安徽天长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J].文物.1993(9):1-31+97-102.
  [7]天长市博物馆,天长市文物管理所.宁连高速公路天长市釜山取土场西汉墓群发掘简报[C].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考古学会.文物研究(第17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8]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长三角圩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9]管维良.中国铜镜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0]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91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