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乘阿拉丁飞毯潜入巴格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雷探长

  想进入伊拉克,对于很多向往中东之行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为人们大多不知道如何获得准入证。在我的认知里,伊拉克就是一个一直在打仗的国家,北部的ISIS(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势力也非常猖狂,首都巴格达更不知道是怎样的情况。为了能够走进巴格达,我多次请求使领馆的帮助,得到的答复都是“NO”。因为伊拉克不是一个旅游国家,想去那里旅游确实存在危险。据说当地的华人工程师都签了“生死契约”,也就是说在伊拉克工作必须在规定的厂房上班,乘坐规定的汽车,汽车上都专门配备安保人员。那些工程师虽然来了伊拉克,可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岗位。
  这绝不是我想要的。经过漫长的交涉和半年的努力,终于等来了一张纸。我当时就想怎么是一张纸,签证去哪儿了?原来去伊拉克不是仅靠签证,而是需要一张邀请函,只有收到邀请才能进入伊拉克。
  我的飞机是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半夜起飞的。算一下时间,到达巴格达刚好在清晨,这样一天都不会耽误。在上飞机前,我拿着飞机票非常紧张。看着那些坐在候机大厅的人,要么包着头巾完全看不清脸,要么就是一些穿黑衣服的中老年人。完全看不到时尚青年,我能不紧张吗?登机前,乘务人员仔细检查了我的机票,最关键的是非常严格地问我是否有邀请函。我心想,敢来伊拉克哪敢不办齐证件啊,这也是全世界很少的在登机时既检票又看邀请函的国家。飞机接近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的上空时,我的心忐忑地跳跃着。这座建成于1979年的机场原名萨达姆国际机场,是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的名字命名的。后来改名巴格达国际机场,堪称全球最危险的场所之一。机场高高的围墙外边的草丛内,很可能就隐藏着使用便携式对空导弹的武装人员。从外观看,这座机场非常老旧,周边是黄土和沙丘。
  这里戒备森严,为了安全,安保人员会非常严格地检查每一个人。他们核对后发现确实有我的名字,此刻我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离开机场花5万第纳尔(相当于人民币260元)就可以打车到市区,但是我觉得很贵,因为不打表任司机摆布很不好受。机场的高墙耸立在路边,这
  里既是机场的外围,也是警戒线,有重兵把守,你不能多看一眼,也不能过多举起相机拍摄,不然换来的就是士兵用枪对着你。一路上每一个路段都会有一道检查,每次既要检查护照,还要查包,似乎谁都不值得相信。每次搜查都让人提心吊胆,要真正出机场至少需要通过7道关卡。但是没想到的是,这种烦琐的检查伴随了我在伊拉克的全部行程。
  当汽车驶过底格里斯河时,我的心里才多了一丝平静。这片宁静的水域被高墙、铁丝网和栅栏阻隔,只有它自己知道这些年到底经历了什么。这条河流告诉我,我终于到了伊拉克。
  穿越那些被摧毁的围墙和满是铁丝网的公路,我一步步接近了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在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法典》里就提到了巴格达,巴格达可是伊斯兰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意为“神的赠赐”。几十年前的巴格达,人们生活富裕,而那个时候迪拜还是一片沙漠。
  为什么我要用“乘阿拉丁飞毯潜入巴格达”这个标题?因为我从小就看过改编于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迪士尼动画片《阿拉丁》。阿拉丁带着茉莉公主,乘坐飞毯环游整个巴格达上空,成为全世界最浪漫的童话故事。我的梦想就是乘阿拉丁飞毯飞进巴格达,我居然现在就这样来了。
  2003年3月20日凌晨2点30分,两架美军F-117隐形战斗机起飞升空;凌晨5点35分,战斗机在巴格达上空投下了两枚重达一吨的MK-84炸弹,第二次海湾战争打响。巴格达的市民从此与富裕的生活渐行渐远。
  入住巴格达酒店很有意思,能在这里住酒店的一定是有钱人。伊拉克并没有发达国家的便宜客栈,市中心是清一色的高档酒店。这些酒店大多是在20世纪50年代伊拉克繁荣时期修建的,其中努瓦区聚集了多家著名的五星级酒店。巴勒斯坦国际酒店、巴比伦酒店、巴格达酒店等是第二次海湾战争期间战地记者的大本营。这些酒店置有高墙、沙袋、岗楼,警卫层层把关,预防随时可能发生的冲突和袭击。
  我住的这家酒店非常破,樓外都是炸碎的玻璃,从墙面上看完全是20世纪中叶的建筑风格,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座危楼。两边的楼房都因为被炸而废弃,只有这家酒店还留着。
  巴格达路口到处是军警人员,还有沙袋、岗楼,巴格达的街区也由此分隔开。像我这样的外国人,也因为特殊身份会被禁止前往一些特殊街区。之所以被禁止主要是因为我步行,要是坐在汽车里可能在城市里会好一些,不会被查。由于常年战乱,巴格达市民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是最让他们稀罕的要数东亚面孔。东亚人十几年来很少前往伊拉克,偶遇东亚面孔很难。在巴格达的一个修车铺,工人正在给一辆车喷水,他们很热情。院子里坐着的几个不戴头巾的女人吸引了我,我小心翼翼地走近她们。这些女人看起来和大街上的保守女子完全不同,说话声音和动作幅度非常大,一点也没有普通伊拉克妇女的样子。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伊拉克的女性,我感觉她们完全不排斥外人。不了解的人可能不知道我的苦衷,以前去阿富汗或者巴基斯坦,那里的女人大多把脸蒙在盖头里,拍照片就算拍了一位哈扎拉现代女子都不行。不但被拍照的女子不愿意,旁边的男人们也插手,吵吵嚷嚷着非要我交出内存卡,并且要送我去见安保人员。这次在巴格达街头见到的女人则完全没有这些忌讳,她们敢于主动和我这样的外来男性打招呼。这也是我在阿拉伯国家第一次看到有时尚发型的女性。她们告诉我,她们是基督徒。2016年1月,坐落于该国北部城市摩苏尔一座山丘上的有着1400年历史的圣伊利亚修道院被极端分子摧毁。在这一区域的小教堂,也成了袭击目标。我尝试接近这个小教堂,可士兵马上凑上来。为了不惹麻烦,我只能选择远离。
  其实巴格达曾经是雕塑之都,这个国家非常喜欢塑造各种反映人民生活、政治斗争甚至抽象思维的雕像。市区有根据《一千零一夜》中阿拉丁神灯而塑造的喷泉,还有根据当地给水传说塑造的给水女子雕像,也有解放广场上通过抽象手法反映人们意识形态的雕像。在当年更是有很多萨达姆的雕像,不过现在萨达姆雕像都被一一拆除了。尽管巴格达有很多的雕像被拆除,但双刀纪念碑依然还保存着。   当我赶往双刀纪念碑时,在墙外很远处就看到了这个雕塑。但我来的时间也不是很巧,我持有特殊通行证,本可以进入绿区,但是在12小时前,绿区遭到一枚迫击炮的袭击,所以我不能直接进入。门口的卫兵拿着枪向我走来,和我解释了很多很多,但我还是觉得我应该进去。就在这时从绿区里开出一辆车,车上坐着一位官员,他询问我的情况,并且告诉我,绿区现在十分危险,要远离美国大使馆,因为很多袭击都是针对美国大使馆的。虽然在绿区内有很多大使馆,但是中国大使馆却不在其中。
  其实还有一个题外故事和萨达姆被抓获有关。当年双剑凯旋门建好后,萨达姆把自己的指纹印在了上面。若干年后,美国抓获萨达姆的时候由于无法辨认是真的萨达姆还是替身,结果就把当年他印在雕像上的指纹取下来作对比,最终确认萨达姆的真身。这只能说是萨达姆百密一疏。
  从外面看这个绿区简直是一座堡垒,围墙筑有5米高,还摆出了一个个迷宫的样子,无论车辆还是行人都不能一下子闯进去。不仅这里如此,整个大街上都一样。走在巴格达街头,到处是装甲车和岗楼,总是遭遇盘问,让人反感和紧张,我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
  这一天我走在巴格达市中心的街区,总感觉似乎有很多双眼睛在盯着我。不难看出这些街区曾经是非常繁华的,因为每一家门店都是用非常传统的铁艺做成的门框。走在毫无安全感的街道上,我听到有人在叫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名军人。这名军人站在高高的装甲车上,手上拿着机关枪,似乎随时要向过路人扫射。他叫我过去,盘问我,我本来不想答应,打马虎眼走了算了。但是我又一想,听说周边布满了狙击手,如果狙击手碰到不配合的我给我一枪怎么办,我只好乖乖地和他们沟通。盘查完本来要走了,没想到这名军人强行把我带到了一间小黑屋里。这间小黑屋就是一个铁皮房子,就如同盖楼房时民工的临时住处。一名军人睡在地上,盖着散发乡土气息的毛毯,屋里要多脏有多脏,可见他们也没时间收拾。这景象是不是能看出这个国家对军人的管理到底怎样呢?
  进来后我本以为可能会再次盘查,没想到他们请求我给他们拍照,因为他们看到我拿着专业相机,觉得我一定能拍出比较专业的照片。我一听这好啊,压抑紧张的心一下子就平静了下来,他们左拥右抱的摆姿势,我拍了很多照片,他們看到我拍的照片也非常高兴。不过需要把照片导出来,但他们的手机都很落后。在得知拿不到自己的相片后,他们默默地让我离开这里。我和他们挥手告别时内心也涌上了一丝伤感。
  巴格达集市上卖的东西可真杂,有卖手工酸奶和酒的,也有卖手机充电线和家电的,还有卖邮票和世界各地钱币的,让我没想到的是这里居然还有卖枪的。这些枪当然不是最厉害的那种,老板说可以让我端起枪看看,当我真的拿起枪,准备瞄准的时候,老板还是紧张地站了起来,他让我低调一些。我一向也确信,虽然这个地方不禁枪,但是也不是谁都愿意看到一个陌生人拿着枪乱瞄准的。
  这个市场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当地人依然在推着小车卖东西。这种小车是一种类似于工地拉砖用的车,车和地面平行。车上面堆满了各种衣服,这些衣服一眼就能判断是二手货,花里胡哨的。老板们围了过来,问我需要什么,我实在不需要这些旧衣服啊,但是旁边一位小伙儿真的在挑选这些衣服。这位小伙儿相貌英俊,满脸络腮胡子还有浓密的头发。我问他的名字,他说叫“侯赛因”,侯赛因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第三代伊玛目的名字,所以起这个名字的人实际上都是希望有一个不俗的未来。小伙儿虽然相貌出众,却没有像样的衣服穿。巴格达大街上虽然有很多店铺,却没有时髦的服装店,这些推车上的衣服是他们唯一的希望。看着侯赛因把一件夹克衫披在身上,左右扭动试穿这些衣服,能感觉到他们有一颗非常追求时尚的心,就是没有地方发挥,没有地方去消费。侯赛因告诉我,由于国家要在库尔德地方驻兵,他也将被派往前线。他可能会牺牲在战场上。这一点还真不是夸大其词,两伊战争时期,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国家经济倒退30年,伊朗、伊拉克两国的青壮男子也死伤惨重。准确地说,在这里当兵,很多时候就是去送死。侯赛因告诉我他就要赶赴战场,这一去不知道是死是活。看着他过早地被命运审判,我一下子伤感了起来。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要为这样一场不值得的战争去送死,相比起来我们国家的年轻人真是幸福啊。这时候侯赛因向我告别,留给了我一个遗憾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浮想联翩,难道他真的会牺牲吗?环看四周,满是手持AK-47的士兵在风中站立着……
  (摘自地图出版社《冒险雷探长2:遗失秘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48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