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物学教学中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邱仲新

  摘要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乐于接受知识,却很少有问题提出.针对出现这一教学现象的原因和解决的具体策略作一探讨。
  关键词 发现问题 教学策略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强才干的重要途径。而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生物学课堂上,学生却很少有问题提出,没有问题何来创造,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试图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作些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即“学生是问题的提出者,探究方案的设计者,解决问题的实践者”,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作用重在“唤醒、鼓励和激励”。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习惯于回答问题,即使教师巧设认知冲突,甚至做了和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的提问或演示实验,学生也只有一点好奇心,而不能把好奇心转变成具体问题,更谈不上把疑惑转变成探究计划,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弱,何来高效课堂,怎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善于答疑,更要研究教法,创设情境,善于激疑,使学生在自主释疑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提升学习能力。
  
  2 原因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发现问题能力较弱呢?从学生层面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是教学中的“绝对权威”,从而形成了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只要认真听就行的习惯,怕提出问题,显得自己幼稚无知,反而要被同学讥笑的一种不良心理。从教师层面来讲,首先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认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只要听匿讲授内容就行,一直只关注启发学生的答问能力,忽视激励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认为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纯属浪费时间,从而热衷于把学生的疑惑消灭在萌芽状态,以学生无疑为荣。其实教师是学生学习之路上的一根拐杖、一些路标,而不是学生的腿和脚,可以给学生支持和帮助,但不能代替学生走路。其次是缺乏民主的教学氛围,没有创设情境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或即使有,而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从而出现有疑而不问。
  
  3 教学策略
  
  “创新始于问题”。变革“填鸭式”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要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老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是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为标准,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乐问,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问题的发现者、探究者,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进行旨在强化“问题”意识的探索。
  
  3.1 优化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3.1.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地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架子,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既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要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读教材,力争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之异,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形成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
  3.1.2 积极评价,让每个学生乐于提问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求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创新的真谛:好奇心、问题意识和锲而不舍的探求是成功的前提。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哪怕是错误的问题,也表明学生已经进行了一番思考,已向真理迈进了一步。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同,领悟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往往层次不一,教师都应正确处理,给予积极评价,对学生提问的肯定是最好的激励,从而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教师的承认时,就会提高自信,肯定自我,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催化剂,可以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出新的问题。
  
  3.2 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现问题
  3.2.1 示范提问,揭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到自己的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为学生作出示范,使学生受到启迪,学会发现问题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探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探究性问题:该实验设计的思路是什么?如何来获得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怎样来探究噬菌体的哪种组分进入大肠杆菌的体内?为什么不同的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不同?……示范提问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思考,促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能不断地发现问题。
  3.2.2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可能提不出问题或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作为教师就应从学生的心智状态出发,抓住学生理解生物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疑惑,或者是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法在学生与问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逐步实现会问善问。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在于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1)利用课外阅读,增加知识储备,是产生问题的重要来源。在上课之前印发相关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产生问题。如讲到细胞的化学成份时,印发有关“多肽与蛋白质”,“21世纪,多肽的世纪”、“核酸”等课外知识的材料,使学生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细胞化学物质的功能有感性认识的同时,也会产生:“多肽与蛋白质有什么不同,吃核酸能长寿吗?”等疑问。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而且会逐步培养学

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生活,从而发现更多的问题。
  (2)利用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产生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之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在家糖拌西红柿或腌咸菜等;给萎蔫的蔬菜洒些水使其恢复原状。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该方面的知识,无法解释其中的道理,于是就产生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这样上课时无疑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获取知识。
  (3)引入生物新科技,利用“热点”知识产生问题情境。如,学习“细胞核的作用”时,介绍克隆羊“多莉”的培育过程;将一只母羊的卵细胞中的细胞核吸出;从第二只母羊体细胞中取出细胞核,并将这个细胞核注入到上述卵细胞中,组合成新的“卵细胞”,再让它发育成的胚胎移植到第三只母羊的子宫内,最终第三只母羊产生了这只举世闻名的克隆羊“多莉”。这时就会激起学生产生疑问;克隆羊“多莉”的形态特征与第几只羊相似?为什么?
  (4)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拓展生问。无论学生提出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问题时,都要先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最终呈现给全体学生自学、讨论、探究,通过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师问生答等多种方式交流、解疑中,学生往往会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加深理解相关知识。如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时,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了二十多个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明确后再让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一回“小老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讨论、深化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问题。当“小老师”讲到所有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时,就有学生质疑:菟丝子也是植物,它是不是自养型生物呢?猪笼草可以捕捉昆虫、消化昆虫,从同化作用分析它在这一过程中又该属于什么类型呢?经过这样的思维碰撞、交流、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略加点拨,新知识就容易接受、掌握。在指导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抓住导思、导议、导评,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建立反思性教学关系,激励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杜威指出:“在教师和学生反思性教学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对话。学生是教师强有力的质疑者和反抗者。对于教材中的某些说法、某些实验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鼓励学生质疑。教学是师生间的沟通,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这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往往使学生有新的发现,从而产生新的问题,实现教学相长。如在“学习茎的背地生长”时,往往解释为:由于重力的作用使生长素在近地面一侧分布较多,细胞纵向生长快,所以表现出背地生长的特征。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这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水平放置的幼苗同样受到来自上方的光源照射,幼苗背地生长是否也是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结果。教师首先对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怀疑书本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及时抓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动机,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学生通过认真实验观察,得出了结论:在无光照情况下,植物茎背地生长是对重力作用的结果,在重力和光照同时存在时,茎的背地生长是重力和单侧光共同作用的结果。
  
  4 结论
  
  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扬民主平等的教风,善于创设情境,不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维,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达到既会发现问题,又会探究问题的境界,则教师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得到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也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减负增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课改的必然趋势,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既是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只要教师处处留意,时时引导,着力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切入点,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开展探究式学习,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突破口,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7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