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麦积区森林资源消长变化特点分析与消耗控制措施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振亚 高晓军 王旭明 胡建丽

  摘要:分析了麦积区近二十年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及近十年林木资源消耗的特点及趋势。找出了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控制资源消耗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麦积区;森林资源消长变化;林木资源消耗量特点;控制消耗
  
  1麦积区近20年森林资源消长变化动态
  
  麦积区自1986年建立省级连清体系,分别于198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进行了间隔期5a的连清复查5次。基本上掌握了麦积区森林资源的消长变化。1.1麦积区森林资源的现状与变化
  根据5次复查资料,麦积区的森林资源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增长―下降―恢复―增长的过程,全区活立木资源由1986年的38 687m3增至2006年的46 541m3。森林覆盖率由7.10%增至20.10%。有林地面积由9 310hm2增加到23 897hm2。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森林资源总蓄积2.50增长的目标。
  根据2006年第5次复查结果,麦积区现有林业用地
  58 844hm2,占全区总面积的40.20%。其中有林地23 897hm2,占总面积的16.40%;无林地74 488hm2,其中宜林荒山18 232hm2。全区活立木总蓄积46 541m3,其中林分蓄积41 550m3;疏林蓄积305m3;散生木蓄积3 639m3;四旁树蓄积1 047m3。活立木总生长量3 710m3,年总消耗量3 331m3,其中采伐消耗3 100m3;枯损231m3。
  1.2资源消长变化
  通过比较分析5次连清复查调查的生长量与消耗量,麦积区的森林资源变化在近20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88年),此阶段正值改革开放期,全国当时社会稳定,山权、林权稳定,森林资源呈明显增长势头,生长量远大于消耗量。
  第二阶段(1989-1997年),此阶段正值农村山权、林权试点探索阶段。林权山权开始混乱并清理,各地大肆砍伐林木,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此时消耗量明显超过生长量,年均超过760m3。
  第三阶段(1998-2006年),此阶段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全面推行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林业出现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兴旺时期。麦积区自1998年开始出现了生长量大于消耗量的局面。至2006年调查时已出现复查期年均净增长379m3的势头。
  1.3面临的问题
  1.3.1林业用地面积大量征占。连清第4~5次复查期间,麦积区出现了林业用地大量征占的趋势。1999-2005年,年均减少9.99万hm2,净减率0.77%。主要原因是基建占地年均7.20hm2。
  1.3.2林分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降低及林分平均胸径变小。林分蓄积量由第4次复查的44.34m3/hm2下降到第5次复查的43.92m3/hm2。尤其是用材林由45.21m3/hm2下降到41.46m3/hm2,下降了3.75m3/hm2。林分平均胸径由1986年的14.10cm,下降到2006年的13.10cm,大径阶林分已很少见。
  
  2历年资源消耗的特点与趋势预测
  
  2.1消耗总量的变化
  国家林业局自1997年开始对甘肃省连续9年的森林资源消耗量调查显示,全区年消耗量多年平均值为2 297m3。其中非小四旁消耗2 258m3,占总消耗的98.30%。小四旁消耗39m3,占总消耗的1.70%。各年度之间除2001、1991年之外,基本上在平均值上下浮动,变动不大。
  2.2消耗结构的变化
  调查消耗量中,消耗结构的变化,麦积区表现得非常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2.2.1占据消耗主渠道的烧材比率明显下降。历年调查,烧材所占比率由初期的36.40%下降到1996年的21.20%,呈现出大量征占的势头。许多过去的薪材由于综合利用加工技术的提高,慢慢转变为特殊的商品用材(木片、纸桨材)。2007年以后,麦积区烧材消耗比率可望降至14%左右。
  2.2.2商品材比重持续上升。麦积区商品材所占比重自2002年开始占据消耗主要地位。表现了麦积区森林经营利用水平开始由低值低效向高值高效进行转变。
  由于采伐限额的控制,使得麦积区商品材的生产在“十一五”期间将维持在现有规模上。但是,具体的困难和新的情况将给麦积区商品材的控制带来困难。首先是麦积区大面积短轮伐期速生丰产贷款造林,已到还贷和成熟时期,这一部分急需采伐。其次是日益增加的造纸厂、木材加工厂的原料需求。最后是大量的中幼林需要抚育间伐,小径阶商品材越来越多。因此在“九・五”采伐限额执行的后期,麦积区有可能申请调整限额结构,以便能更好地执行。
  2.2.3农民自用材消耗比例稳定。农民自用材消耗比例,除个别受自然灾害年份外,基本稳定在10%上下。
  2.3连清调查消耗量与连年调查消耗量比较分析
  2.3.1概念。我们暂且把连续清查调查的消耗量称之为“连清调查消耗量”。把历年消耗量调查推算的年消耗量称之为“连年调查消耗量”。理论上,连清调查消耗量在复查期内其总量是相对准确可靠的。连年调查消耗量在复查期间总和应与之相吻合。实际上由于各种技术、社会、人员操作等多种原因,二者之间存在着误差。如果是正误差,我们暂且称为“连年多测消耗量”。如果是负误差,我们称之为“连年漏测消耗量”。
  2.3.2差距。根据资料,1998-2009年,连清调查消耗量总和为24 375m3,年均3 047m3。统计1998-2006年连年调查消耗量总和为18 379m3,年均2 297m3。两者之间负差年均749m3,即连年漏测消耗量为749m3。
  2.3.3产生漏测的原因分析。经过分析,产生漏测除了技术方案、技术人员操作不认真,被调查单位及个人人为干扰等主观原因外。客观上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四旁树消耗漏测:麦积区四旁树资源在近些年发展较快。四旁树资源一般生长迅速、更新较快、轮伐期在5~6a左右。据2006年连清成果,全区现有四旁树资源1 034m3,年均可采资源在150m3左右。而多年调查四旁树消耗仅39m3,明显漏测。主要原因,四旁树资源消耗不在采伐限额之内,调查与被调查人员均容易忽视。另外在调查中发现麦积区群众心目中,四旁树属于自栽自砍的私有行为。调查时心有顾虑、不愿反映真实情况。

  林地地类转移损失漏测:在近6、7年,麦积区林地大量地被征占或者转化。2001-2006年年均损失林地15hm2,按同期资料推算,附着在林地上的资源损失达17 hm2。但是在消耗量调查中或因人为因素,或因样本未能覆盖,大部分被漏测了。
  林种结构调整中的消耗损失漏测:麦积区在近几年大规模进行林种结构调整。据2006年调查,在麦积区中南部、东南部许多地区,利用6~11a左右新造的国外松人工林地,由于其立地条件好,而改种高效经济林果木。而此时的林分平均胸径6~10cm左右。采伐后不能作商品用材。况且大部分并未申请采伐。所以也未将其消耗统计上报。调查中也容易漏测。
  无证采伐漏测:主要农村农民自用材以及乡镇企业加工用农民自销材,因其量小、分散、隐蔽而难以调查。故也会产生漏测。
  其它漏测:主要可能存在的有一些特殊用材如救灾用材。另农垦部门、公路部门、部队采伐由于样本未能覆盖也会产生漏测。
  
  3控制消耗的几点建议
  
  3.1“十一五”期间控制资源消耗面临的几个问题
  国务院下达麦积区的“十一五”期间年采伐限额总量为2 262m3,其中商品材997m3,农民自用材478m3,种植业用材64m3,烧材724m3。1996年调查时,其总量及商品材分量、烧材分量均已超出限额。如前分析,麦积区实际消耗应当在连年调查数量的基础上加上适当数额的漏测消耗量。因此,实际消耗量远大于采伐限额,这是“十一五”期间执行采伐限额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其次是商品材的实际需求与采伐限额不足的矛盾,以及前面分析的还贷采伐,工业原料需求都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另外发展经济必须占用林地,调整林种结构必须毁去优质用材林分,都是森林资源消耗,而且是永久难再生的消耗。最后,麦积区是松脂产地,近年出现的松树采脂问题已严重影响林木生长,产生无形消耗。
  3.2控制消耗,确保采伐限额执行的几点建议
  首先,应加快绿化、遏止侵占,及时更新确保森林资源的不断扩大。其次,以从中幼林抚育入手,培育优质高产商品林,增加林分生产率,以达到增加森林资源的目的。再者,积极稳妥地发展经济林,确保商品用材林面积,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森林木材产品的需求。最后,应从环境和人类生存需求的高度来认识森林。实行分类经营,确保生态公益林效益的发展。积极推行生态经济补偿,以保证森林的公正补偿和对林业的持续投入。稳定林政秩序,积极保护现有森林免遭病虫与火灾危害。这样才能确保麦积区青山常在,才能保证麦积区林业实现可持续经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8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