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部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彩云
摘要:调查分析我县小麦生产现状,提高小麦生产的发展对策,对我县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1迭部县小麦生产现状
1.1自然条件概况
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秦岭西延岷迭山糸之间,白龙江上游,境内沟深谷窄,山地陡峻,林木茂盛,植被良好,地势东南低西北高,相对高差大,气候垂直性和地域性差异显著。处于海洋型气候向季风型气候过渡地带,年降水量450~800mm,无霜期147d,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在6.70 ℃,适合冬春小麦生产。
1.2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县地处陇南山区,地形复杂,小麦垂直分布相对高差在1 000m以上,形成条锈菌周年循环侵染的特殊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我县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频率高,危害程度重。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条锈病严重流行年份有1950年、1957年、1963年、1964年、1977年、1985年、1990年、1993年、2002年,给小麦生产造成很大损害。在大流行的年份有70%的小麦面积受灾减产,特大流行年份有90%的面积受灾减产。20世纪80年代,随着条中29、洛10和洛13尖群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致使许多优良品种阿夫、武都5号等品种发病逐年加重。近年来,随着条中31号、水源类群新小种的出现和积累,致使中梁糸,洮字糸大批品种失去抗性,此期间,引进并推广了抗耐锈品种79612、长武112等品种,未造成大的减产。
由于特殊自然条件和小麦条锈病的影响,外引品种很难直接利用。具体表现为:一是外引品种对条锈病抗性差,如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晋麦47、中优9507、甘春20等,在2002年表现均为反应型3、反应型4、严重度95%,普遍率100%,植株灌浆中期死亡,籽粒秕瘦。二是株高偏矮,外引品种多数属于川地品种,有灌溉条件和机械收割,株高要求60~70cm,而我县川地面积不足15%,半山和高山无灌溉区面积超过85%,这些品种在山区株高不过40cm,收割有一定的困难,而该县是半农半牧区,养畜量较多,种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且还要养畜,需要一定量的饲料。三是农民不喜欢种植有芒品种,外引品种以有芒为主。以上因素影响,外引品种很难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经过十多年良种推广,小麦产量有了稳定提高,根据农产品成本效益调查,1986-1991 年内小麦产量由
1 989kg/hm2增到2 745kg/hm2,呈明显上升趋势,同期产值由665.50元/hm2上升到1 098元/hm2,增加65%。尽管生产水平提高了,但经济效益不明显,甚至下降。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全国及我省产量阶段性过剩,小麦等受市场价格的影响。二是生产中缺少优质、专用型小麦。优质小麦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价格明显高于一般品质小麦,因此经济效益反而较高;我县一般小麦产量3 300kg/hm2,单价0.90元/kg,产值2 970元/hm2;优质小麦产量3 060kg/hm2,单价1.40元/kg,产值4 284元/hm2。当地没有专用型小麦的收购部门,优质小麦形不成规模生产。
2发展小麦生产的对策
2.1引进选用抗病品种
在我县外引品种难以推广的情况下,应建立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的进行相配套的综合增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即小麦越冬、防冻、施肥、播期、密度、模式化栽培以及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试验研究。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主要病虫害的影响,引种上首先要对条锈病高抗-中抗,甚至免疫、兼顾耐低温、耐涝抗寒和抗白粉病的前提下,选用丰产、优质、专用型小麦品种。同时,在充分发掘利用各种抗性,培育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生产品种的基础上,实施抗病基因品种的合理布局,既在海拔较高的山地条锈病越夏区和海拔较低的越冬区种植两套不同的抗性基因品种,切断条锈病的周年侵染循环,进一步缩小病菌的群体,减少变异的保存机率,使品种抗性易于保持。
2.2发展优质专用小麦
在减少小麦病害,确保小麦稳产、丰产的基础上,摸清现有品种的品质现状。从国内外广泛引进优质专用型小麦新品种进行多点试验,尽快筛选育出高档次优质专用型小麦新品种,加速品种的更新换代步伐,真正筛选出一批面包型、饼干、糕点型、优质挂面型、饺子粉、拉面粉的优质专用型小麦新品种。大力推广示范、建设优质小麦、专用型小麦生产基地,使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生产出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生产是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繁殖、推广形成统一体系的基础,要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市场竞争实力,实行“订单”种植措施,使专用小麦生产快速发展。
2.3良种良法配套
由于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本身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元化,不可能象普通小麦那样大范围、大区域的普遍种植,不同的品种应在其适应的区域栽培。因此,应加强优质专用小麦的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机械条播技术,同时推广应用间作套种、垄作、合理施肥和后期叶面喷肥等先进栽培技术,以进一步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的质量和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8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