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历史课上进行赏识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 洋
摘要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实践证明赏识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当看到一个个孩子在历史课上开心的笑脸和取得的优异成绩时,我感到非常欣慰和快乐。
关键词历史课 赏识教育 机会 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1 多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特长以创设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了解学生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步,因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与其有交谈的话题,才能有针对性地鼓励、关心、帮助学生。每逢得知自己承担某个班级的教学时,我都会主动从班主任那儿了解该班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等情况并在上课的前两周内快速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这样可以使我在上课时进行良好的组织教学、令我与学生的互动轻松自然、也会让学生的特长在课堂上适时得以展示。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关于文字的演变问题时,事先了解到班上一位男生书法很棒,于是让他上课时在全班面前表演隶书、篆书的书写,当同学们啧啧称赞时,这位男生非常开心,后来他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很高,经常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成绩也明显提高。
2 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力
赏识学生也是信任学生的体现。教师如果充分信任学生,就应在课堂多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问题而不能一味包办代替。目前新课改特别强调课堂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种导向是非常正确的。一堂课教师讲得再好,如果缺少学生的参与,无疑是失败的课堂。
在历史课上经常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比如精心设置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探讨,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即便学生个人解决有较大的难度,也会尽量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合作探究来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在他们自己正确揭示出问题答案时,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另外还辅导学生自己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以促进其历史学习,比如开个辩论会让大家一起展开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通过组织一次历史知识抢答赛以使所有同学有效掌握重要史实等。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明显提高、自信心也大大增强,有的学生还动手写了一些非常出色的历史小论文,这便是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结果,也是充分赏识学生、信任学生带来的成功。
3 多运用激励性语言评价学生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很多人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教师多夸学生、多说学生爱听的话。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学生回答问题很好时教师自然应该表扬,但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就不能仍用“好”、“很好”之类的套话敷衍学生,否则会让学生认不清自我甚至迷失学习的方向。有的教师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或考试滑坡的时候会控制不住情绪严厉指责学生,其实这种指责往往并无教育的良好效果,相反一方面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
赏识教育是在鼓励、表扬学生的同时也承认学生的差异,允许其失败,容许其犯错。面对学生,我们始终应该用激励性语言让孩子既客观地认识自己又永远看到的是希望。每次在课堂上我都会对学生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比如为了增强一些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点他们回答问题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记得我在上世界史《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课时,我先挑一个较容易的问题提问一个后进生:“人类早期文明多发源于什么地方?”他看课题后很快回答:“大河流域”。我立即给予肯定和表扬,然后又继续探试性提出稍有难度的问题:“那你知道原因吗?”该学生一时就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这时我并没有流露自己的失望,而是微笑着说:“那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课的学习来揭示这个答案,好吗?”在带领学生学完这一课时,我又问他:“那现在你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他大声地回答我:“是因为大河流域水源丰沛、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全班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后来这个孩子就是在我这样不断的关心和激励下,历史成绩不断提高的。
4 多真诚地关爱和帮助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爱就是力量、爱也是赏识教育的前提。教师爱学生才会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包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学生始终感到被爱和关怀才会有一个快乐学习的良好心态。在历史课上,除了运用口头语言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还经常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或用目光与学生交流,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对他们的关爱。有一次一位学生初三月考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找到他,与他倾心地交谈,帮助他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对策,最后我拍拍他的肩膀说:“只要你找到了失败的原因,针对原因努力改进,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取得进步的!”之后,他果然学习有了较大的起色,不但课堂听讲特别专心,而且作业完成质量也很高,在下一次月考中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以后的成绩也较稳定。
赏识教育是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阶梯,衷心希望我们的学生都会在赏识教育下成为一群快乐自信的阳光鸟,最终创造人生的辉煌、实现人生的价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0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