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电缆城”告别“老板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丽华

  汽车驶下宁杭高速进入江苏宜兴市的官林镇。正是莺飞草长、菜花泛黄时节,这个位于苏南腹地的乡镇却几乎见不到农田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厂房。按行业分,当地最成气候的当属电线电缆制造业,镇政府规划打造的、面积达12.1平方公里的“中国电缆城”,聚集了300余家电缆企业、100余家配套企业,堪称中国最大的电线电缆制造基地,2009年其电缆销售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伴随着“中国电缆城”崛起的,是相关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作为“江苏省乡镇工业示范区”的官林镇,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聚集于此的电缆企业也大都是带“乡”字头的,企业管理上长期沿用一种被称为“老板文化”的模式,凭经验决策,执行环节粗放,法制观念淡薄。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成为历史,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开始取代“老板文化”,成为电缆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这就是“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精细化管理”。
  
  税务大案击碎
  “小康梦”
  
  推动“中国电缆城”走向信息化有多股力量,包括企业产权的多元化; 生产的集约化; 市场竞争的加剧; 人才的引进; 先进管理理念的冲击等等。但这些“合力”需要一个引爆点,才足以警醒当地企业家。在无锡沪安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简称“沪安”)董事长兼总经理戴志祥看来,这个引爆点就是2004年当地发生的一桩税务大案。
  那一年,镇上一家电缆企业被查出偷漏税,数额巨大,以至惊动了国家税务总局。调查的结果出人意料――这家企业并不是有意偷漏税,而是管理不规范和财务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所致。“这对那些不重视信息化的企业是个重要的提醒。”戴志祥告诉记者。
  戴志祥说当地“老板文化”的形成有特定的土壤,管理上也并非一无是处。“企业规模尚小的时候还能应付,但长此以往就不行了,因为企业在成长,经营环境也今非昔比。拿沪安来说,10年前初创之时只有40个员工,管理很容易把控,即使后来发展到一二百员工,谁干得好谁干得不好,我心里也清清楚楚,对那些核心员工的性格甚至家庭背景我都了如指掌。但是随着企业的长大,我发现自己不了解或无法掌控的事情越来越多。近几年我们员工超过了1000人,产品品种多达1.8万个,产值增至15亿元,生产分厂由过去的20个发展到近60个,营销经理增加了100多人,靠经验已经管不过来了。”
  戴志祥遇到的挑战在官林镇具有代表性。这个中外闻名的“中国电缆城”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当时背景是中国电力产业的快速发展。“那些年中国每年新增加的发电量相当于英国一个国家的发电量。电网方面,2005年中国220kv以上输电线路长度为259,101 km,是2000年的1.54倍。电网越来越大,用户数量呈几何倍数激增,直接刺激了对电线电缆的需求。”戴志祥说。沪安这10年,戴志祥认为自己最大的幸运就是市场机会好,产品不愁销路。公司因为生产规模扩大而征地6次,厂房面积增至340亩。在沪安,参观厂区需要乘坐电瓶车,诺大的厂区仍有多处厂房在建,甚至还有一片刚刚竣工的联排别墅。戴志祥说每栋别墅400平方米,是为核心员工准备的,但需要他们出30万元购买。在官林镇,这样的小洋楼处处可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电缆城”成长的快乐。
  不过,高速成长也是一把双刃剑,若管理不能同步跟上,高速成长会伤及自身。戴志祥以原材料为例说: “近几年电线电缆的主要原材料(铜、铝)的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非常大,有时早上是1200元,晚上就会跌到500元,一天的跌幅会占到我们产品净利润的5%。没有上ERP之前,我们的市场情报分析是滞后的,对原材料的仓储和采购情况也掌握不够。例如在杭州做的一个工程,4月份拿订单时原材料报价是4万元,5月份一下子涨到8万元,这个项目总计1700万元,仅材料涨价就亏损了280万元。”
  与此同时,粗放的管理还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在没有建立人力资源考核系统之前,戴志祥只能大概地凭印象给员工发奖金,没有量与质的考核,而电缆生产对工人的技能要求很高,管理不到位,好员工就被埋没了。
  生产与营销的信息反馈与沟通不及时带来的重复采购、库存加大的问题也很严重,“我们的仓库里曾经有囤积了两年没使用的原材料,还有3年没发出去的半成品。这些东西在仓库里囤积超过6个月,利润的5%~6%就没有了。”
  而且这些问题随着企业的扩大而成指数级地放大。“经营规模尚小时,跑冒滴漏损失一点也算不了啥,可是当我们的规模达到15亿元时,漏走1%就是1500万元啊。”戴志祥说。不过,坏事是可以转化的,对于电缆城的企业而言,“惊天税务大案”是一次推动信息化、告别经验式管理和“老板文化”的绝好契机。2004年以来,财务管理与生产管理等信息系统在官林进入普及阶段,沪安等三个较大的电缆企业开始全面上马ERP系统。
  
  新的竞争砝码
  
  依据管理学上的“路径依赖”理论,长期形成的“老板文化”改起来并不容易。在戴志祥看来,好在官林镇的民营企业是被教训猛击一掌而转向的,抱定恒心,目标明确,一旦上路,进步很快。
  事实上,从戴志祥拍板宣布沪安上马ERP的那天起,他平静的生活就被打破了,先是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然后又是夫人与他吵了两次架,“那些反对信息化的人把工作做到了我老婆那里。”
  戴志祥对此早有准备,面对反对波澜不惊。“我们的大部分员工是‘泥腿子’出身,你叫他用电脑,他会天然地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信息系统对管理流程和管理权限的规范与限制,也让很多人心里不舒服。这是实施ERP不可回避的阵痛。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书念得不多,我很清楚自己的问题――能吃苦、肯学习,缺点是把做企业想得过于简单,脑子里没有困难。因为我做企业10年正赶上市场快速发展,没有经过挫折的历练。税务大案出来之后,我就一直在反思我们管理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最后感到观念的革命要从我这个总经理做起。”
  毫不避讳自己“初中学历”的戴志祥,在学习和改变思想上显示了极高的情商。他说这些年外请最多的人员是大学教授和咨询师,请他们来公司讲课,讲现代管理、讲信息化、讲行为科学、讲人力资源管理、讲企业文化,久而久之他自己也成了一名现代管理思想的布道者。他还要求企业中高层的管理者也要学会讲课,“真正的企业家还应该是教育家和思想家,有生命力的企业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
  戴志祥认为信息化须跨“三道坎”,一是换脑,进行观念的革命; 二是管理制度改革,制度不改革,信息化只能是新瓶装旧酒; 第三步才是信息系统的采用。这种理念先行、制度跟进、步步为营的规划,让步入中年的戴志祥在困难面前表现了极好的定力。他说信息化承载着自己的一个梦想――基业长青的梦想。“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3年,沪安已经接近这个年龄,如果不搞信息化,距离被淘汰也就是一步之遥了。”
  危机感催生了大手笔。2005年,沪安选定南京金思维的ERP软件,对方报价196万元。戴志祥的副手问,要不要砍一下价?戴志祥回答,“一分钱不砍,要他们好好做。做得好了,还会追加投资。”在随后的配套系统上,沪安又投入100多万元人民币,总投资达到350万元人民币。
  沪安ERP的实施很顺利,2005年11月系统即投入运行,“虽然刚运行时效果尚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尝到的甜头越来越多。”
  在戴志祥看来,上ERP之前,管理是救火式的,“哪里出了问题往哪里赴”。现在则如同列车运行在铁轨上,所有常规运作都有章可循。ERP带来的好处是一连串的。生产周期缩短5%,库存降低20%,管理人员减少20%,每年管理费用减少10万元,流动资金占用降低4200万元,每年净增利税1256万元。有了信息化管理的支撑,沪安又对营销队伍进行了规范,用软件把投标评审、项目注册评审、销售订单评审、发货运输、质量信息处理等诸多流程固化下来,分级授权,并给每个大客户设置了数据库,营销人员可通过授权进入系统,查看客户的情况。还可以进入公司系统,了解库存与内部结算等方面的信息,分析业务与自己的业绩。“这让我们的客户也实实在在体验到了信息化的好处。”戴志祥说。
  事实胜于雄辩。如今参加信息化培训已成了沪安员工争相参与的事情,曾经反对上ERP的人也改变了态度,因为离开计算机,他们已经无法工作了。
  “没上ERP之前,我认为企业文化是无形的,通过ERP,我发现企业文化其实是有形的。这就是一套细致、有效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与考核体系。有了这套东西,复杂的东西被简单化了,杂乱的东西有序化了,管理终于走上了正规。”戴志祥说。
  沪安实施ERP的故事是官林镇“中国电缆城”企业信息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在这个位于苏南腹地的电缆企业聚集地,“老板文化”渐行渐远,代之而起的是与信息化相伴的现代企业文化。信息化在成为人们关注热点的同时,也成为同行竞争的新砝码。“供货商的信息化程度也是如今的大客户非常关心的事情。”戴志祥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78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