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题吸引法”教学模式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生态学是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尝试将“问题吸引法”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即每次课堂授课前,先围绕教学内容,创设若干问题,以问题引发思考,以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加强师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努力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 生态学 问题吸引法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54
  The Application of "Question Attraction Method"
  Teaching Mode in the Teaching of "Ecology"
  LI Linfe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Ecolog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generally offered b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ry to introduce the "question-attracting method" teaching mode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that is, before each class, first create a number of questions around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raise questions with questions to think about mobiliz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learning, initiative, strengthe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strive to achieve teaching purposes.
  Keywords Ecology; Question Attraction Method Teaching Mode; course reform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当面对很大一部分上课玩手机、课后不看书、考前背“重点”(班上个别同学整理,全班复印)的大学生一族,如何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能极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达到教学目的,成为每一个授课老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有人把当下国内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归为三大类,[1]即:(1)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 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授课为中心,采取全程灌输式教学;(2)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专题或者具体案例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3)Team Based Learning (TBL) 模式,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以将学生培养成终生学习者为目标。上述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第一种模式是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授课形式,课件做成PPT,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授课内容难易程度进行详简及快慢调整。这种授课模式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而且能依照教学大纲,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但缺点是学生参与性不强,被动接受。第二种模式加强了对学生参与性的要求,但往往不能太展开,也不宜搞得太多,因为如果这样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保证完成全部授课内容。第三种模式对研究生比较合适,对本科生来说有点太拔高,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自主学习的。相反,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的努力则仅限于通过课程考试。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上好一门课,授课老师的压力不言而喻。
  經过多年探索,同时结合本校实际,为了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在借鉴别人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总结出“问题吸引法”教学模式,即每节课都按照授课章节内容提出若干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从问题中思考,并通过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变不学习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课堂教学提问题的重要性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经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自我感觉像生态学这类课程其实如果学生自己认真看书也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但往往就是这样的课程也最考验授课老师,若要想避免照本宣科之嫌疑,又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花心思是不行的。如刘兵等将数学思维[2]和文献教学法[3]应用到生态学教学之中,就是很典型的“用心良苦”。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管老师教的好与坏,一般都很少问问题。由此一来,教学的成功与否,学生所获的丰欠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互动得好则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学习兴致很高,互动不好或者没有互动就是老师在哪里演独角戏。而互动的很重要一环就是提问,优秀教师的教学不只在于会讲,更在于会问。[4]
  2 紧扣教材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
  每次课堂授课前,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发思考,以思考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但问题不能太深奥,提问的目的关键是吸引学生,如果太深奥,学生往往会望而却步。如白居易的诗词“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从生态因子的角度来做出合理解释。其目的就是通过高山寺庙物候的推迟来引出温度这一生态因子,进而讲解生物学零度、有效积温和极限温度等内容。又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请从生态学的角度给予解释。这样的设问是为了讲解“生境”这个概念做铺垫。由大到小,从环境—生态环境—生境,详细阐述主体,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的概念及内涵。使学生理解环境不是死的,它总是针对一定的主体,主体变了环境也就随之改变。而且,不是所有的因子都对生物有影响,某一生物个体或群体具体生活地段上的因子才对生物起作用。如“为什么万物生长靠太阳?”可以引出可见光,光合有效辐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和午休”等关键问题,从光周期还可以考虑花期调控,南北引种等内容。 还有如“海上森林红树林的生存之道?”探讨其聚盐、泌盐和拒盐的机理,从而引出“生态型”的相关知识。再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请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其实这里是想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内涵,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相互关系,栖息地保护(物种就地保护)的重要性内容。“狡兔三窟”或“兔子不吃窝边草”与物种种间关系等授课内容相联系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3 通过提问使生态学过程“活”起来
  生态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过程”来理解生态学,才能真正把握生态学现象。“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落叶化作 “春泥”能护花?这里一方面涉及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其次还有矿质元素的循环等生态学过程,而分解作用有包括碎裂—异化—淋溶三个过程。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能量从哪里来?主要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植物体自身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当中,而这个能量转变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过程?“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生态系统中的什么过程?生态系统能量流通的通道是什么?自然会引出次级生产、食物链、食物网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等。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从先锋种的适者生存到建群种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过程是怎样实现的?“昼伏夜出”与生态位分化等。
  4 聚焦生态学热点问题,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生态学最初只是自然科学中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只有生物科学工作者研究它,而且长期不为公众所熟知。但自20世纪60年代起,生态学受到了广泛的關注,主要是由于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重大问题,如人口压力、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均为生态学问题,而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依赖于生态学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学已经突破了生物学的范畴,与数学、物理、化学、大气、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相结合,成为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开设本课程的宗旨就是通过对生态学课程的学习,明了生态系统有效维持的机制,并能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当下的生态学问题,尤其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如海岸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微塑料的污染及生态效应等问题。粒径在5 mm 以内的微塑料很容易被海洋环境中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类等误食,从而危害生物体的生长, [5]而且微塑料在生物体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富集及通过食物网的转移,最终会对人体健康带来风险。因此,加强海岸带及其邻近海域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的监管和治理刻不容缓,因为这关乎我国海岸带生态环境和蓝色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再比如近一时期以来大家普遍关注的“点沙成土”、“那曲种树”及“藏水入疆”等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不是简单的“投钱”的问题,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地人为干扰,我们一定要谨防资源环境工程建设的“大跃进”。[7]地球是我们的唯一的家园,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根本不能独善其身。通过引出这些热点问题,并就可能引发的生态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再对身边的环境污染熟视无睹,而是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综上所述,通过问题吸引法教学模式的应用,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被提问学生如果回答不出可以允许其邀请请其他同学代为解答,这样每个人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为了不至于一问三不知,学生自然会自觉不自觉的听讲或者看书。授课目的就达到了,而且在期末考试环节从学生答题的思路和知识点掌握程度上就可以反映他上课时有没有认真听课。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学是一份“良心活”,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守,也需要全身心投入。只要肯化心思在学生身上,就一定能有自己的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XJG201440)
  参考文献
  [1] 于述伟,王玉孝.LBL、PBL、TBL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40(5):100-102.
  [2] 刘兵,易国栋,郝锡联等.数学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2):90-93.
  [3] 刘兵,严玉梅,李华等.文献式教学法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家畜生态学报,2015.36(4):93-96.
  [4] 刘晓燕.善教者,必善问——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的思考[J].南北桥:教育研究学刊,2016.7:149,86.
  [5] Alford L K, Corcoran P, Driedger A, et al. Microplastics pollution in the great lakes ecosystem: Summary of presentations at IAGLR 2014. In: 57th Annual conference on great lakes research (IAGLR 2014),Hamilton,Ontario.
  [6] 周倩,章海波,李远等.海岸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5.60(33):3210-3220.
  [7] 孙鸿烈,郑度,夏军等.专家笔谈:资源环境热点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6):1092-1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4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