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本研究聚焦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分析高校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感知、认识与应对特征,并分别从学生个人、用人单位和学校三个方面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更好的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心理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77
Abstract As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increases year by year, the employment competition becomes increasingly fierce, and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students also increase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employment psychology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analyses the perception, understanding and coping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graduates to the current employment pressure. It also explores the possible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students, employers and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graduates establish healthy employment psychology and better adapt to the current employment environment.
Keywords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psychology; factor analysis
1999年,教育部出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高达820万,同时还有大批的中职毕业生及为数不少的海外留学毕业生,然而工作岗位的增加远少于毕业学生的增加,僧多粥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之下,为了掌握高校毕业生对于当前就业压力的感知、认识与应对特征,帮助高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就业竞争,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的分析显得愈加重要。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在明确就业倾向、增强就业技能、应聘工作岗位等就业相关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就已经提出就业心理问题并开始研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且大学生自主择业政策于上个世纪90年代方才实施, 故近年来,学者们方逐步开始关注并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夏建华,邓红(2015)指出,严峻的就业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偏差,甚至是心里障碍。面向毕业生,则主要是由于对就业层次有较高期待,而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差距,导致毕业生们出现较大的心理落差,引发自卑、不满、失落等不良情绪。沈焕泉(2015)指出,就业压力会引发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就业受挫会导致毕业生们自尊受损,如果程度较为严重,毕业生会陷入心理危机状态。李磊(2016)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夸大自身价值、浮躁冲动、犹豫不决、盲目跟风、依赖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影响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以上学者的研究均说明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和干预,进而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竞争和就业压力。但以上学者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消极特征,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中的积极特征鲜有探讨。因此,本研究将尝试呈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特征全貌,以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相关研究进行一定补充。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构成复杂,既具有积极特征也具有消极特征。也正因此,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可以调试状态,顺利就业,而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受到就业心理的消极影响,出现就业困难问题。全面分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有助于帮助高校毕业生扬长避短,从容应对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积极特征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积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倾向更加明晰。当前大学生入校后便开始陆续接受就业培训相关课程,通过教师讲授指导,前辈经验分享,朋辈互相讨论,网络信息查询等多种渠道,在就业之前,大学生便已经形成相对较为明晰的就业倾向,对于自身日后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并在就业前增强实力,积极准备,以尽量使自身条件能够符合就业倾向的要求。第二、就业心态更加理性。高校毕业生能够理性评估自身的专业、能力、经历、证书等因素,集中精力选择自己可以满足其要求的工作,以增加自身被录取的可能性。第三、就业态度更加积极。当前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高校毕业生切身感受此种压力,适当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催促着高校毕业生提前为了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争取心仪的用人单位和理想岗位。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就业焦虑。就业焦虑往往出现在两种情况中,首先,高校毕业生为就业做了充足的准备,但仍然担心会出现失误导致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就业时会出现过度紧张,影响发挥的问题;其次,高校毕业生并没有为就业做充足准备,就业时会出现慌乱,应对不足的问题。前者出现的结果是就业不理想,后者出现的结果是就业失败。此两种结果,都会引起学生焦虑,不安、怀疑自己,此类不良情绪体验对毕业生后续的就业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削弱其自信心及主动性。第二、依赖他人。就业需要前期付出大量的努力,招聘季时处理诸多的信息,对脑力和体力都是一场考验。畏难情绪较高的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会渴望依赖他人的帮助,走捷径获得工作机会,最突出的就是获得家长的支持。此类高校毕业生不会主动就业,一味等家长安排工作。此种就业方式是盲目的,被动的,很可能出现工作和自身能力或兴趣不匹配的问题,最终无法获得长久的职业发展。第三、过于功利。高校毕业生择业时应综合考虑工作地域、成长路径、晋升空间、工资待遇等因素,但是部分毕业生将工资待遇放在了首位,认为哪个用人单位提供更高的薪资便是更好的选择。此种过于功利的就业心理缺乏长远目光,只看眼前利益,往往会导致就业后的发展受阻的问题。 2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行为通常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区域,涉及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因此本研究将主要从此三个方面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因素。
2.1 学生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构成十分复杂且不稳定,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一方面,学生在校接受专业和品德教育,对于正确的就业观有一定的习得。另一方面,家庭期望、社会风气也在不停作用于大学生的心理,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职业及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倾向会产生非常大影响,其中强势家长或“包办式”家长容易忽略毕业生的主观意愿。而社会中的功利风气、拜金思想更是直接负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心理产生不良的暗示及影响。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于高校毕业生,结果即是带来了其自身就业心理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
2.2 用人单位因素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用最短的时间招聘到符合用人需求的毕业生,是就业招聘最直接的目的。受到就业法规政策的限制,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会“隐藏”部分用人要求,比如只招录男生,985、211生源,企业所在地生源。此类隐性规则的存在,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进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为了高效地招聘到最适合的人选,部分企业会在招聘时,仅给学生很短的时间思考决策,否则变化将就业机会收回,此种做法会使学生无暇比较判断,浮躁不安,出于怕错过的考虑,往往匆忙签约,日后遇到更加心仪的单位再毁约重新应聘,这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违约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学校因素
目前,高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落实,自学生入校以来,便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就业指导课、就业社团、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就业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校招季开始之前,已经在心理和技能上对就业做好了一定的准备,辅之个人的地域偏好,兴趣爱好等个人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愈加明晰和就業信心逐步增加。但是,学校更多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心理辅导方面稍显薄弱,学生遇到就业困难,而感到焦虑不安时,往往只能依靠自身去消解,如若学生未能消解成功,那么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 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3.1 重视就业心理的现状与变化
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行为选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应该重视就业心理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强化积极的部分,引导消减消极的部分。同时,应该教育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心理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正视就业压力,排遣就业焦虑的方法和渠道,发挥自身主体性。
3.2 继续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目前在就业指导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为学生在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就业应聘等相关当面提供了诸多帮助。但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消极特征,此项工作仍有提升的空间。高校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能量学习榜样,让学生逐步内化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创新进取等精神,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摒弃自私、功利、拜金等不良风气。同时,应当关注高校毕业生的独特性,了解不同学生的能力、兴趣,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逐步消除毕业生们的焦虑。
3.3 拓展就业心理辅导的渠道
高校在重视就业心理的同时应该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拓展拓展就业心理辅导的渠道,通过单独咨询,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在辅导大学生心理的同时,帮助其建立对自身的信心、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得到朋辈群体的支持,增强其自我帮助的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积极应对就业。
参考文献
[1] 胡先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8).
[2] 杨立敏.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及调适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2).
[3] 沈焕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溯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24).
[4] 夏建华,邓红.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4).
[5] 陶华蕾.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
[6] 李磊.就业危机背景下毕业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5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