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多项政策支持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实践中大放光彩。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仍不甚完善,无法实现协同创新。到底什么原因阻礙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呢?为了探究其原因,本文以详实数据和相关案例为支撑,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现时困境,探究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持续性的因素,并从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提出了维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性的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5-0175-002
  0 引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不断形成和深入,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是合作主体与创新要素在原有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世界上多个科技强国的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区域化、国际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姜彤彤和吴修国,2017;赵惠芳等,2018)。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新发展阶段。相对于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地处偏远,资源、理念等相对落后,“产-学-研合作项目”起步较晚,产-学-研协同创新不足。本论文主要探讨影响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创新发展的因素。
  1 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都正处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作为重要的参与者,西部地区整体创新能力却远达不到要求。
  本文借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6-2017》报告的评价办法,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产出、创新绩效五个维度中各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地区除了高技术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外,其他四个指标(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比例、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发明专利数)的值很低。西部地区高等学府相对较少,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仅为2175.1人/万人,远低于国内各地区平均水平(2631.2人/万人)。除了对人才的需求,创新活动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本文选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来反映政府财政对本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1.09%,东北地区1.30%,中部地区1.76%,东部地区3.09%。
  西部地区十二个行政单位中,除重庆、四川、陕西等个别省市外,其他地区各指标都明显偏低,对地区指标平均值表现影响很大,反映了西部地区创新水平的不均衡,特别是企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这一指标。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条件非常不成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相对薄弱。
  2 阻碍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
  2.1 西部地区自身发展限制
  由于西部地区人才大量缺乏,地方高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途径较少,缺少完善的政府支持制度及中介市场,导致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不完整、协同效应没能得到体现。西部地区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增幅并不大,除部分国有企业外,很多中小型企业基本没有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只是低水平地重复在东部发达地区已经相对落后的产能和禁止利用的高能耗、重污染技术。
  2.2 财政支持、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相比较国内发达地区来说,西部地区财政对科技经费投入力度较低,即使重庆四川等西部相对发达地区表现也不理想。该指标全国平均水平为1.88%,沿海发达城市呈现明显优势,中部地区表现不甚理想,而西部地区12个行政单位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经费支持,仅靠企业投入也会大大地削减企业的积极性。
  3 提高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的建议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政府财政支持
  协同创新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引导与机制安排,促进创新主体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以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加速知识技术的推广、运用与产业化(罗琳、魏奇峰等,2017;顾云华等,2016)。对西部地区来说,创新是其增强后发优势、赶超其他区域的重要路径。西部地区要尽快出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依据自身区域与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主体各方的权利和职责,在资金管理、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协调,并通过与外部发达地区的创新主体,以及本区域内部主体之间相互协作。
  3.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专项约束、评价机制
  各地政府应建立产学研登记、监督、评价机制。设立专管部门或借助专业顾问,对地区内的产学研项目进行明确的界定并登记,对产学研合作的各方资质进行调查,对项目可行性、预期成果的效用等指标进行评价。地方政府可以要求产学研各方递交合作方案,明晰各阶段目标以及各自任务,并定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政府部门可以依托其宏观调控优势,依据市场需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方向加以引导,对创新成果的最大化利用给予帮助,推进创新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促进更多合约达成。
  3.3 鼓励校办企业建设,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鼓励规范建设校办产业的方式可以用来缓解产学研各方在利益追求上产生的矛盾,将高校和企业有效地联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以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校办产业是高校科研项目的试验基地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中心,是加速科技成果向社会企业转移和运用的重要途径。
  4 结论
  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但仍困于地区发展现状等各种因素,导致区域协同创新进程缓慢。因为西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在我国国家经济均衡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们需要重点考虑影响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性的诸多因素。通过研究,将影响因素和解决办法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外部因素主要是政府财政支持与统筹推动、引导;内部因素主要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个体发展与合作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重点在创新,关键在协同,良好的产学研体系应当既有政府的宏观把控,细节施力,又有各主体的协同配合,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顾云华,姚志平,姚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分析及驱动机制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6(12):135-137.
  [2]赵惠芳,张学文,贾芳丽.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及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河北省的实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8,18(03):57-61.
  [3]姜彤彤,吴修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4):72-75.
  [4]罗琳,魏奇锋,顾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35(10):1567-157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6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