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分析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产学研三方的互选最优性、协同培养模式的真实性、经费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建立信息透明的产学研协同人才体系、建立稳定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等建议,提高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协同  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GBC1317035);东北石油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234-02
  随着国家更加深入的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为全面。构建基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高效的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和关键。
  一、关于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内涵
  关于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产业、学校、研究机构等主体利用各自所持有的资源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主题进行有效的合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各阶段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资源整合、适时调整动态,从而确保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有序运行。
  二、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关于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还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产学研三方的互选最优性
  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产业、学校、研究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而在现实的社会里,三方在选择上都存在自己的选择要求,这就存在一个互选最优性的问题。如果三方都选到了最优的对象,那么都有足够的激情去培养最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反之,如果三方没有选到自己的最优对象,对于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的力度可能会受损,从而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大打折扣。
  2.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真实性
  我们知道,每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都是极其重要的秘密,因此,往往信息的保护性很强。一所国内重点大学同尖端产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对于人才的培养深度如何衡量,各方对于学生的培养与学生的自然流动性如何平衡,学生总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吞吐量是否协调,这都是需要去注意的问题。而一所较为普通的学校,在真实性问题方面,也有如何避免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的思考。
  3.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不足
  当前,随着国家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仍存在着经费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资金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形成掣肘;另一方面,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不足,并没有认识到人才培养对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力度加大,大学招生进入扩展阶段,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人力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健全与提高。
  1.建立信息透明的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建立信息透明的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高等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三个有区别的领域,應联合建立起针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网络,各自的方向特色、成果、力量、发展需求等基本信息都要在这个信息透明的网络中体现,从而为三方的精准匹配、实现互选最优提供可靠的信息参考。
  2.建立稳定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针对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真实性问题, 应该建立稳定的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标准。产学研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树立行业的等级化标准,上至高精尖人才培养的深度设定,下至一线员工培养的深度设定,从而规避信息保护与人才培养的矛盾;(2)择优培养与全额培养同时推进。鉴于不同行业学员的吞吐量差异,理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择优培养或者全额培养,从而有实效的推进产学研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
  3.加大资金筹措力度
  要努力筹措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筹措力度:一是要力促国家财政资金加大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经费支持力度;二是要动员企业的力量,加大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吸纳社会捐款。
  结语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通过解决产学研三方互选最优性、人才培养真实性、资金不足等问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能够更加深入推进。加强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小虎.王乐乐等.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05)
  [2]陈兴文,等.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7)
  [3]安黔江,颜宝平, 陈朝坚.产学研合作视角下的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8(6)
  作者简介:
  王洪光(1979-)女,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黑龙江肇州人,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郜江涛(1994-),男,山西省高平市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