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课证融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背景下,高职院校探索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取到了一定的作用。鉴于此,近年来,部分本科院校试点“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另辟蹊径。但是,因对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不清,认识上的误解,实施条件不够成熟等原因制约了该模式在本科院校的推行。为此,从理论上诠释了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出了推行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课证融合”;应用型本科;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6-0090-03
   一、问题的提出
   “课证融合”的内涵:“将学历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1]国外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英国国家证书(CND)与学历证书(OND)并轨计划,爾后扩展到美国副学士学位制度、德国“双元制”教育、澳大利亚的AQF等领域[2]。国内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始于2002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起初在高职院校(以下简称“高职”)探索,其中,刘育锋[3]、袁秀英等做了相应研究[4]。研究表明“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促进高职就业率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鉴于此,近年来,国内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试点将“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5]。但是,在试点过程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关键问题是因对本科层面“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清,以至于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推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有意见,有的认为没有必要推行,有的认为不能推行,还有的不屑推行[6]。鉴于此,本文从界定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再结合现实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要以及如何推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做相应的探讨。
   二、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的解读
   部分学者对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了相应的阐述,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考证,‘课证融合’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课证融合’,就是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将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课程中,使‘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协调,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学生拿到“双证书”的同时,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相融合的目标。”[7]可见,尽管不同学者对高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理解、表述有所差异,但共同指向:将学历教学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有机融合,达到学生毕业时获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目的。
   (二)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异同
   为准确理解本科层面“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笔者认为,逻辑上有必要先分析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异同。当然,这是个宏大的话题,限于篇幅,在此只能用三言两语概括其精髓:(1)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方面。高职培养一线高级技工;本科又细分为普通本科(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技术型本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可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均旨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只是人才培养的规格不同而已。据此推断,应用技术型本科存有植入“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土壤。(2)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同。高职按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本科按学科设置专业以及课程体系。据此认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机械地从高职植入应用技术型本科。
   (三)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理解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准确理解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点。
   1.是一种适用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人才培养
  模式。从类型上划分人才可分为:(1)学术型人才。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法。(2)应用型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从人才层次来划分,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1)应用型高端人才(相当于国内专硕);(2)应用型本科人才;(3)技能型人才(相当国内职业教育)。综上,认为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适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2.要求在遵循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本科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之上,将职业资格标准应知、应会内容融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技能训练中去,从而实现人才的供需对接。
   3.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是主,“证”是辅。“证”的选取(以期货投资学课程为例)应略有难度,以水平类为主,如期货投资分析师;以准入类为辅,如期货从业资格证。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有利于去除当前大学生“考证”功利化、盲目化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相对雇员而言,对雇员的劳动能力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状态。为此,“教育成为一种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以便将他们安置到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装置”[8]。自 2000年,我国全面取消大学生计划分配体制后,用人单位通常依据求职者的文凭学历来甄别人才,衡量人才。然而,自1999年大学扩招,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后,年青人怀揣本科文凭变得非常普遍。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提升甄别人才的效率,“学历+证书”往往成为国内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通用做法。为了迎合用人单位这一需求,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特别是应用型大学在校本科生纷纷诉之于“考证”(考职业资格证书)。有数据显示,“考证”在在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和关注度非常高,已经“考证”和准备“考证”的大学生分别占34% 和56% ,只有极少数大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准备“考证”[9]。但是,也有学者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考证”呈功利化、盲目化趋势。有的大学生为“考证”而逃课,有的为“考证”不惜花费重金,有的疲于考一些与本专业并不相关的证书[10]。如何去当前大学生“考证”功利化、盲目化,正确引导是关键。我们认为,通过组织专家精选与相关专业、课程相配备的职业资格证书,配置合格的师资,合理整合学历教育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等环节、措施,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适度推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正确引导、辅助大学生“考证”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另辟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蹊径
   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化解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扩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模”。至于如何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界达成了共识,比如,坚持产学研相融,走校企合作(行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实践中,新建本科院校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之路时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缺乏校企合作的共同理念和意愿;利益需求制约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等[11]。如何规避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制约作用,近年来,部分本科院校借鉴高职经验,另避蹊径,实施“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外企业实际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到校内课堂或是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之中,从而对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拓展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的路径
   近年来,围绕如何构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做了一系列探讨,但研究结论表面现有的政策在实施中面临着不少问题。如,因应用型高校低报酬不能满足企业优秀人才诉求,导致鲜有企业优秀人才到应用高校从教;由于近年来应用型高校走数量扩张之路,生源急剧膨胀,导致教学压力非常大,学院很难抽出教师前往企业实践;目前“双师双能型”教师评价标准的缺失,降低了应用型高校教师转型的意愿。鉴于此,我们认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拓宽应用型高校教师可接受的转型发展之路。因为,“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只要求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将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课程中,而不一定要求应用型高校学生非去企业实践。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难题
   (一)认识上的误区,制约了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行
   1.认为本科教学不宜甚至不能推行“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理由是,当前国内职业资格证书鱼龙混杂,有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证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以至于难以选到适合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
   2.认为不必甚至不屑推行。理由是,有些从专科学校、成人学院升格而来的本科院校,认为办学规格已上升到本科层面,就应该以通识教育为主,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不是“考证”,况且近年来国务院连续取消了几批职业资格证书,下一批取消哪些尚未定论。综上,认为没必要推广“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另外,有些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其中的名牌高校,认为自己办学起点高、声誉高,学生没必要“考证”,因此,不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这已在部分本科院校推广。
   (二)缺乏能夠胜任“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
   “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盛行高职并且在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方面业绩斐然,是因为近年来高职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然而,综观本科院校(包括应用型)几乎都是以构建“学术型”的师资队伍为师资战略。其师资主要直接来源于老牌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博士,教师中的大部分人直接从学生向教师转型,很少甚至从未有过企业从业经验。他们的优点是学科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相关专业的从业经验。笔者曾经以省级教学督导的身份数次奔赴省内各高校听课发现,如“期货投资学”课程。这些怀揣硕士、博士学位的学术大师们对期货、期权的定价模型、投资策略等理论问题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对诸如期货期权上市品种、期货期权从业资质标准、具体业务的经办等鲜有讲解,而这些恰恰是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是“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讲解的内容。总之,目前本科院校能够胜任“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凤毛麟角,以至于该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学中鲜有运用。即使运用“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院校、专业,效果也不够理想。如,简单地认为“课证融合”就是“课”与“证”的叠加或覆盖,甚至认为是“课”与“证”的相互替代,没有认真研究职业标准、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改革。
   (三)无处寻觅符合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对提高教学质量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诚如上文所述,本科“课证融合”教学法模式的实施,要求在遵循本科教育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将职业资格标准应知、应会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也就是说,该种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材既要有本科学历教育的常规知识点,也要有职业资格考试的考点。然而,搜索国内本科教材市场,无处寻觅符合这一要求的教材。部分试点“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院校,教师们通常依据现有的本科教材和职业资格考试指定丛书,编写教案、讲稿,再实施教学。这种方法因教师对本科教材的知识点和职业资格考试指定丛书内容的理解不同而形成多样化的教案、讲稿,不利于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化实施,进而制约了其推广面。
   五、结论与对策
   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当前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效果不佳的背景下由部分应用型高校率先创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蹊径。然而,因各种原因制约该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没有发挥出其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鉴于此,建议:(1)清理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夯实本科“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基础;(2)新建本科院校要打破观念桎梏,真正步入本科职业教育轨道;(3)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打造胜任“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章安平,方华.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2]李兵.国外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衔接的比较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8,(6).
  [3]刘育锋.论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3,(22).
  [4]袁秀英,刘淑敏,高雅萍.实现高职教实现高职教育“课证融合”需把握的八个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4).
  [5]张慧明,孙少勤.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2).
  [6]赵丽敏,刘鹏.“课证融合”教学模式在本科教育中的适度推行[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7]刘香萍.“黄牌”背景下构建“课证融合”的高职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3,(26).
  [8]洪柳.教育与经济:从人力资本理论到筛选假设理论[J].教育评论,2012,(6).
  [9]史婷婷.透析“考证热”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基于济南市六所高校的实证考察[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3).
  [10]杨晓,杨薇.大学生考证的功利化现象剖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9).
  [1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7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