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旱地冬小麦减行播种管理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旱地冬小麦减行播种的作用及优势
  冬小麦减行条播技术,即在原露地条播机械播种时,将原7行中间的一个齿轮种子孔人为封闭,使原7行播种变为6行播种,出苗后小麦田间呈现出3行相间、宽幅30厘米的种植带,带与带之间留有30厘米空闲带,使3行小麦的两侧行均表现出边际优势,可以培育出多分蘖、早分蘖的大穗大粒植株,变过去主茎成穗增产为主茎成穗与大穗大粒集成增产。同时,在种植带之间的空闲带覆盖秸秆,起到保墒、抑蒸、越冬保温、增穗粒、提粒重的作用,使旱地小麦具有抗干旱、高光效、通风好、减病害四大优势。旱地冬小麦减行播种的平均亩产较传统露地条播增产15.8%。
  二、旱地冬小麦减行播種管理技术要点
  1. 减行播种
  甘肃陇东传统的旱地冬小麦播种时间一般在9月15~25日,依据山、川、塬不同生态区域,可在白露与秋分时段适时播种。每亩播种量由传统的15千克减少至12.5千克,每亩基本苗由原来30万株减少至25万株,使冬前单株分蘖由原来的平均2.2茎增加至3.2茎,平均每亩茎数由原来的66万茎增加至80万茎,冬前秋苗壮苗率增加33.8%。
  2. 覆盖秸秆
  带幅之间覆盖秸秆是冬小麦条播减行播种技术中的主要田间管理措施。甘肃陇东冬小麦主产区属于典型雨养农业区,其气候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早春宜迎霜冻、夏季伏天高温干旱,平均年雨量450~50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高达1 400~2 000毫米。限制冬小麦高产稳产的因素为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其增产首要技术措施为保墒防蒸发。
  长期以来,虽然已研究出地膜覆盖冬小麦和全膜覆土穴播种植等旱地高产栽培技术,但由于费工费时,地膜容易污染土壤环境,难以大面积推广,与绿色环保农业发展要求不一致,因而示范推广冬小麦条播减行技术有重要意义。于10月下旬将收割的玉米秸秆覆盖在冬小麦减行的空闲带上,秸秆覆盖带宽30厘米、厚3.5厘米,平均每亩覆盖玉米秸秆500千克左右,覆盖的玉米秸秆基本一根紧挨一根,每根玉米秸秆不交叉、不重叠。覆盖秸秆时,先从地边第一幅空闲地带开始,覆盖好上一空闲地带秸秆后,用铁锹在下一空闲地带中轻微取土,对上一秸秆覆盖带进行撒土,防止秸秆被大风刮走。
  3. 田间镇压
  冬小麦田间镇压是旱地农业的一项传统田间管理技术。多年来,北方冬小麦播种多采用旋耕后再播种的方式,播种普遍偏深,耕作层土壤呈上虚下实状,不利于土壤保墒提墒。因此,进入11月中下旬,对冬小麦全田进行一次镇压可以起到保墒提墒作用,同时还可以将播幅带间覆盖的秸秆进行一次碾压靠实,使覆盖的原玉米秸秆呈扁平状,防止冬春季大风刮起玉米秸秆。
  4. 病虫防控
  入冬前,用48%毒死蜱乳油500倍液对覆盖秸秆全面喷雾,以彻底杀灭附着和潜藏在玉米秸秆中的虫源。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若冬小麦发生条锈病、白粉病和叶锈病等,并且田间病叶率达到5%时,可用5%己唑醇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以保护绿叶,延长冬小麦叶片秋冬季光合作用时间,提高分蘖节上糖分的积累,增强越冬抗寒性,最大限度地减少越冬死亡率,为翌年冬小麦返青、促壮苗、提高成穗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5. 改良土壤
  春季冬小麦起身后,整理好被大风吹散的玉米秸秆,同时在原覆盖的基础上加盖1层。为促进玉米秸秆腐熟转化为有机质,可趁降雨对玉米秸秆覆盖带散施1次尿素,每亩尿素用量8千克;同时,每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200毫升,对水30千克喷施。如此持续3~5年,冬小麦田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加0.6%,对于改良土壤,发展冬小麦绿色环保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联系地址:甘肃省庆城县长庆路市政建筑公司院内 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745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42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