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猪圆环病毒2型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山西省晋中市某规模猪场为例,介绍了猪圆环病毒2型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测方法,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可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猪圆环病毒2型;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03-0019-03
  猪圆环病毒病(Porcine circovirus,PCV)是由PCV2引起的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仔猪先天性震颤(CT)、增生性坏死性间质性肺炎(IP)、肉芽肿性肠炎以及母猪的繁殖障碍等的总称。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引起的一种泛嗜性细菌性传染病,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脑膜炎和伴发肺炎为特征[1]。猪圆环病毒2型和副猪嗜血杆菌常常在中小猪场保育猪群中发生混合感染,给猪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现将山西省晋中市某规模化养猪场发生猪圆环病毒2型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8年10月,山西省晋中市某规模化养猪场保育猪陆续出现一种以进行性消瘦、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跛行为特征的疫病,发病猪主要集中在50~70日龄阶段,该场保育猪存栏760头左右,在4个批次的保育仔猪群中发病率为15%~25%,病死率为30%~55%,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2 临床症状
  保育猪采食量骤然下降,体温升高至40.0~41.5 ℃,精神不振,被毛粗乱,蜷缩、嗜睡,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有的呈腹式呼吸。少数猪皮肤上出现少量红色痘斑或散在紫斑,有的逐渐融合成片呈油皮状。仔猪消瘦,行走缓慢,不愿站立,跛行,部分病猪腕关节、跗关节肿胀,有的呈对称性肿大,有的共济失调,出现神经症状,四肢呈划水样。体表苍白、黄疸、可视黏膜发绀等,体表皮肤、臀部及耳尖发紫发乌,眼睑水肿。患猪体表淋巴结肿大。少数病猪治疗后有所好转,但停药后复发,多数猪治疗效果不理想,最后衰竭而亡。
  3 剖检变化
  剖检5头典型症状的濒死仔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颌下淋巴结呈土黄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图1)。脾脏表面有散在出血点、肿大。肾脏肿大,颜色变淡,有白斑病灶。心包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心脏呈“绒毛心”,心包膜增厚、粗糙(图2)。肺脏为间质性炎症、出血(图3),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质,肺组织和胸膜发生粘连。肝脏与膈肌粘连,难以剥离(图2)。腹腔积液,有大量黄色的纤维素性的渗出(图4)。肿胀的关节腔内有大量淡黄色积液。
  4 实验室检查
  采取无菌操作方法,分别采集5头发病猪的肺脏、淋巴结、脾脏、心包液及关节积液等病样,冷藏保存送至武汉中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疾病诊断室进行检测。
  4.1 病毒性病原检测
  采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猪瘟病毒(CSFV)、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HP-PRRSV)、伪狂犬病毒(PRV)以及猪圆环病毒2型(PCV2)等猪场常见的4种病毒性疾病病原。统计检测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5份病猪样品中4份均检出PCV2阳性,其中1份呈现弱阳性,同时2份检测样品呈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弱阳性,而猪瘟病毒和伪狂犬病毒均为阴性。
  4.2 细菌性病原检测
  将病猪的关节液、心包液及肺脏等样本分别接种巧克力琼脂平板(CAP)和胰蛋白大豆琼脂平板(TSA),37 ℃培养箱中培养48 h。培养后分离菌在CAP平板上生长较贫瘠,形成光滑、半透明、直径约0.5 mm的菌落。在TSA平板上生长良好,形成湿润、隆起,呈灰白色、半透明色、边缘整齐、大小不一的菌落。革蘭氏染色阴性,为细小的、多形性杆菌,无芽孢。分离菌在麦康凯平板、普通琼脂培养基以及普通血平板上不生长,将分离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培养时,未出现溶血现象,但产生了卫星现象(图5)。根据细菌分离结果判定分离菌株为副猪嗜血杆菌。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该场疫情主要是以圆环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环境控制
  加强环境控制,完善保育舍的保温设施。恶劣的环境常导致猪群应激和抵抗力下降,一些原发病原(如圆环病毒)和常在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趁机发病,通风不良和低温潮湿是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生的最大诱因,适宜的温度、湿度、密度是保育舍的3大条件。仔猪断奶1周保育舍温度控制在28~30 ℃,以后每隔1周降低1 ℃左右,昼夜温差控制在5 ℃以内。保育舍相对湿度最适宜为50%~60%,最佳密度0.3~0.4 m2/头,密度过高最容易诱发各种疾病。另外,氨(NH3)是动物舍内公认的应激源,保育舍保持风速为0.2 m/s,也可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把窗户开小缝隙通风1 h,使氨浓度小于20 mg/m3。同时加强猪舍内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干净和干燥。
  5.2 隔离消毒
  将发病猪群隔离,指定专人进行治疗和饲养,对症状严重的猪和无饲养价值的病猪立即淘汰。同时对空出猪舍严格消毒,首先彻底清除猪舍内垃圾、清理料槽内的残料,然后对猪栏地面、床面、料槽等用水浸泡,再用2%~4%的氢氧化钠溶液洗刷,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必要时可用火焰喷灯喷射猪圈、墙壁、食槽及用具等进行消毒,或用聚维酮碘、戊二醛等消毒剂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3~5 d。带猪消毒可考虑使用0.1%的过氧乙酸或0.05%的百毒杀等进行喷雾消毒,1次/d,连续5~7 d。
  5.3 饲养管理
  猪场实行全进全出制度,仔猪断奶后大小分群,分栏饲养,禁止混养。做好猪瘟(CSF)、猪蓝耳病(PRRS)、猪伪狂犬(PR)等疾病的免疫接种。坚持严格的卫生防疫管理制度,全场定期消毒。实行环境控制,保证猪群生活在温暖干燥、通风良好、光照充足及干净舒适的环境中。禁止饲喂霉变饲料,严格控制霉菌毒素超标,确保饲料原料质量。提倡饲料中添加益生素(菌),以减少有害病原菌的危害。   5.4 药物防治
  对发病猪采取对症治疗。由于PCV2发病后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使用一些如干扰素、黄芪多糖、地米、维生素C等辅助疗法,对于副猪嗜血杆菌治疗,头孢类药物较为敏感[2,3]。头孢噻呋注射液5 mg/kg+鱼腥草8 mL+氨基比林8 mL,肌肉注射,1次/d,连用5 d;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0.1 mL/kg,肌肉注射,1次/d,连用5 d,疫情期间,建议仔猪施行三针保健,即3、7和21 d分别肌注0.25、0.25和0.50 mL,稳定后可减少保健次数。药物治疗时适度加大剂量,必要时缩短用药时间间隔,强化治疗效果,但如用替米考星注射液等药时应控制好剂量,以免中毒加速死亡。
  饲料投药,每吨料用药量,选择方案:①10%氟苯尼考1 000 g+20%替米考星1 500 g+50%卡巴匹林钙500 g+黄芪多糖1 000 g;②50%泰乐菌素500 g+10%氟苯尼考1 000 g;③20%替米考星1 500 g+10%强力霉素1 000 g;④10%氟苯尼考1 000 g+麻杏石甘散1 000 g,连用5~7 d。
  饮水给药,每吨水的用药量,10%氟苯尼考500 g+电解质多维500 g+板青颗粒1 000 g,连用5~7 d。或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电解多维+葡萄糖混饮2 周。对病重的猪群,用水溶性黄金组合,即万特肺灵300 g+绿益态500 g+附优特乐500 g对水1 t,连续饮用7 d。
  5.5 疫苗接种
  该场疫情是圆环病毒和副猪嗜血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因此在加强基础免疫的基础上,增加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和仔猪圆环疫苗的接种,并调整如下:母猪在产前35 d免疫副猪嗜血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2 mL/头;产前30 d免疫猪圆环病毒2型杆状病毒灭活疫苗(cp08株),1 mL/头;仔猪在14 d同时免疫猪圆环病毒2型杆状病毒灭活疫苗(1 mL/头)和副猪嗜血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2 mL/头),分别两侧接种,间隔4周,仔猪再加强1次副猪嗜血杆菌病三价灭活疫苗的免疫。
  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续跟踪,猪场生产恢复正常。
  6 小结与讨论
  猪圆环病毒感染和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保育阶段最常见的2种疾病,其暴发流行均与不良应激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保育猪舍温度、空气质量、猪群密度以及环境卫生等有关。经调查,该场拥有450头基础母猪群,是一个以销售仔猪为主的中型猪场,由于市场原因,仔猪滞销,密度过大,加上成本问题,该场仔猪未使用猪圆环病毒疫苗和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接种。另外该场保育舍设施老旧,防寒措施不到位,保温效果差。9月下旬,养殖场所在地突现寒潮,并刮起4~6级大风,由于气温突变,低温寒冷空气从破损的窗户大量侵入,导致保育仔猪因寒冷应激,许多仔猪又出现发烧、精神萎靡及呼吸困难等症状。10月上旬,皮肤上有散在紫色圆斑疑似圆环病毒感染的病例逐渐增多,疫情进一步扩大,并造成较多仔猪死亡。分析认为,本次疫情中,不良应激是诱因,猪圆环病毒感染是帮凶,而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则是造成仔猪死亡的直接原因。
  笔者长期从事猪场的技术服务,发现猪场保育猪群中问题最多,其中副猪嗜血杆菌感染造成的损失最大,中小规模猪场尤其突出,根本原因是各种不良应激所引起的。因此在养猪生产中,尤其应重视并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对猪群健康造成的危害,除此之外,疫苗的免疫接种也是一个防控传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经济和最安全的手段,应根据该场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总之只有坚持“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原则,采取综合措施并落实到位,才能有效防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常宏建,王 宇,何 旭,等.猪圆环病毒2型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4,38(6):5-7.
  [2] 孙华润,翟亚军,蔡 田,等.副猪嗜血杆菌临床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与ERIC-PCR基因分型[J].江西农业学报,2018,30(1):7-12.
  [3] 刘 杰,李英英,王洋洋,等.一例猪圆环病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诊斷及防治[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8,43(2):30-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59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