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腹泻病的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分析了犊牛腹泻病的病因、临床症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犊牛;腹泻;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05-0030-02
犊牛腹泻又称犊牛拉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犊牛常发的一种胃肠疾病。该病主要症状为拉稀便、软便或水样便,呕吐、脱水、酸中毒。犊牛常在出生后2~3 d开始发病,影响犊牛的生长发育,给养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因
犊牛腹泻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犊牛自身体质和饲养管理两大因素。
1.1 犊牛免疫力低下
犊牛刚出生时,其免疫力极低。这时需要依靠初乳提供机体抵抗力,防止犊牛产生应激反应。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如初乳饲喂时间过晚、喂量过少或根本不喂。随着挤奶次数增加,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减少,犊牛因不能获得母源抗体而抵抗力降低。
1.2 营养不均衡
母牛妊娠期间如果日粮不平衡、不全价,缺乏运动,则使母牛的营养代谢过程发生紊乱,使胎儿在母体内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导致新生犊牛发育不良,体质衰弱,抵抗力低下,出生后易腹泻。
1.3 饲养环境差
犊牛舍过于潮湿或防寒功能差,初生犊牛的体温调节不健全,对潮湿和寒冷适应能力弱,易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犊牛舍卫生条件差,饲喂犊牛的乳汁不洁,饲槽、饲具污秽不洁,牛栏、牛床久不清扫,不消毒,垫草长时间不更换致粪尿积聚使发病率增加;人工哺乳不定时、不定量、不定温而致病。
2 症状
发病初期体温39.2~40.0 ℃,随病情恶化,体温升高至40.1~40.5 ℃,脉搏115次/min以上,排出黏稠淡黄色或绿色恶臭粪便,随后水泻不止,便中含小凝乳碎块。病情加重后排带有血丝深灰色、淡黄色黏糊样和泡沫状粪便,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进或废绝,反刍停止。腹痛,鼻镜干燥,口腔发干,口腔黏膜潮红,喜卧,严重脱水,眼结膜先潮红后黄染,眼窝下陷,脉虚弱而无力,四肢及全身发凉。耐过的病畜恢复很慢,发育迟缓,常继发关节炎、肺炎、喘息症等。五例典型病例症状如下。
病例一:病犢牛精神沉郁,被毛粗乱,体温39.8 ℃,呼吸35次/min,脉搏125次/min,心跳105次/min,粪便中有少量纤维性黏液性物质。随病情发展,病犊牛开始排黑色稀便,并带有血液。
病例二:犊牛在5日龄时发病,患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1.5 ℃,精神沉郁,四肢无力,心跳加快,脉搏126次/min,肠音高亢,粪便中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及饲料,粪便恶臭。
病例三:犊牛病情较严重,体温40.0 ℃,心跳106次/min,脉搏115次/min,后期体质虚弱,身体消变,粪便成水样,黄灰色或绿色,关节肿胀,发热、疼痛而卧地。
病例四:在胎粪排出后8 h开始排黄色水样粪便,水样便中混有气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散发酸臭腥味,后期粪便有时混有黏液及血液,尾巴和后肢被稀便污染,一昼夜排粪次数达13次之多。病犊牛食欲减退,喜卧嗜睡。鼻镜干燥,呼吸加快。
病例五:病犊牛体温39.9 ℃,脉搏120次/min,排绿色恶臭粪便,精神不振、腹痛、鼻镜干燥、口腔黏膜潮红,头低耳耷,喜卧,眼窝深陷,脱水,口腔干,四肢及全身发凉。
3 治疗
犊牛腹泻发病率高,发病急,死亡率高,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比较好。
出现腹泻后,立即禁食24 h,口服补液盐或电解质多种维生素补充剂对水灌服,连用2 d。伊维菌素 0.2 mg/kg,肌肉注射,7 d后再注射1次。
马尾连、黄柏、黄芩、茯苓、白芍、地榆、猪苓、车前子、米壳、神曲、麦芽、山楂、石榴皮、党参、当归、黄芪、熟地、甘草各10 g,水煎灌服,2~3次/d。黄柏、黄芩、葛根、黄连、茯苓、白芍、地榆、苍术、山楂、石榴皮、党参、黄芪、熟地、甘草各10 g,水煎灌服,2~3次/d。
4 预防
产犊前产房要清扫消毒,母牛注射当地流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疫苗,能有效地预防犊牛腹泻病的发生。保证妊娠母牛得到充足的全价日粮,特别是妊娠后期,增喂富含蛋白、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优质饲料。加强妊娠母牛和犊牛的饲养管理,注意牛舍干燥和清洁卫生;母牛临产时用温肥皂水洗去乳房周围污物,再用淡盐水洗净擦干。
防止犊牛受潮和寒风侵袭,避免乱饮脏水,以减少病原菌的入侵机会。犊牛出生后应尽早哺足初乳,增强犊牛抗病能力。一旦发病要立即隔离治疗。
犊牛出生后1 h内须喂足初乳,连喂5~7 d,以获得免疫抗体,并且定时喂、定奶量、定饲养员。注意观察犊牛精神、食欲、粪便变化。犊牛舍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早晚清除粪尿,每天更换褥草和适当运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626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