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类广播节目的录制技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广播节目的录制水平直接关系到节目质量和听众的情绪感受。文章试以语言类广播节目为主要对象(后称为语言类节目),根据节目特点和设备性能对节目的声音设计、节目录制和后期制作的影响,从3个方面(前期准备,素材采录,后期合成)简单分析总结录制中的技巧细节和注意事项。
  关键词 语言类广播节目;广播录音;录音制作;声音设计;声音素材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6-0076-02
  语言类节目是大众媒体的主要传播内容,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即使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优秀的语言类节目依然具有极大的艺术性和可听性。其中,语言的声音魅力、恰当的音乐音效点缀,都将是影响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录音师体现作品主题、表达节目情绪的重要手段。合理地利用好录音场地、设施器材和后期混音技术,以设计和实现节目的艺术表现力是每个录音师必须始终关注和时刻把握的,也是节目录制成功的关键所在。
  1 语言类节目的特点和效果表达
  与影视作品不同,语言类节目是纯粹的听觉艺术。这里,必须要注意区别语言类节目和广播剧类节目的不同。虽然二者构成的声音要素类似,但语言类节目更偏重语言,以及作为旁白、内心独白、解说所构建的较为抽象的描述本身。而广播剧更偏重于依托对白、音乐、场景转换所表现的情节发展,强调听觉上的戏剧冲突。因此,设计制作语言类节目时,虽然任何可以引起听觉刺激的声音素材都应该包括在声音设计范畴内,但语言素材永远是第一要素,是唯一的主角,所有的其他声音素材都要根据语言的节奏延展呈现,同样为语言的内容适当留白。
  总体来说,想要制造出丰富饱满的节目效果,需要创建出清澈优美的音色,定义明确的声场,形成层次感丰富的声源布局和一定深度的聆听空间[1]。因此,要以语音为中心,对音乐音效等素材进行精准的细节处理,以准确地向听众传达节目内容的层次变化,确保清晰的传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語言类节目的质量仍然要建立在节目的内容上。只有当节目的文字表述能力以及情绪基调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才可能录制出优秀的语言类节目,让节目从发声之初就收获听众的关注和喜爱。
  2 前期录音以及后期制作的技巧
  2.1 前期准备
  在录制之前,录音师必须首先熟悉节目文案,与编导充分沟通节目的创作意图、主题风格和传播目的,选择合适的录制手段和表现方式。其次是根据声音设计方案选择恰当的录制场地和录制时间。特别是外录素材时,必须选择符合作品时代背景和场景需求的采录地点和时间,以避免不必要的噪声干扰。最后就是选择合适的器材设备,包括话筒等采录设备以及混响器、压缩器和工作站等后期处理和合成设备。只有当录音师对所有的设计环节、素材需求和制作工具都了然于胸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管控好整个录制过程,高效地完成节目制作。
  2.2 素材采录
  虽然现代数字技术及后期处理能力非常强大,但很多声音依然只能被修饰,而无法被创造。所以在明确录制需求后,录音师必须确定各个声音素材具体的录制方法,以完整、真实地记录所有素材。
  2.2.1 室内音源的采录
  语言始终是语言类节目的第一叙事主体,是贯穿整个节目的灵魂。准确、饱满、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确保节目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录制时,可以将语言类素材分为三大类,对应不同的录制场地和话筒选择。第一类是解说、旁白或人物独白。此类声音动态变化较小,情绪较为细腻,建议选择短混响的中小型语言录音棚,以大振膜电容话筒进行近距离录制,以获得更多的声音细节。第二类是普通对白。这类声音的情绪、场景及动态范围都可能有较大变化,需要考虑拾音距离,通常采用单点中距离(大振膜电容话筒)拾音,或近距离(大振膜电容话筒)+中远距离(小振膜电容话筒或枪式话筒等)双话筒拾音方式。第三类以呼喊、群杂等内容为主。这类声音通常要求更多的环境感,直达声相对较少,因此通常采用中远距离、立体声或多话筒制式进行拾音。第二、三类的语言素材采录都建议在中大型录音棚中进行,录音师也需要提前设计好每个声源的方向和坐标位置,以便一次性形成正确的人物位置和声场环境,为后期合成创造条件。
  随着听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家用音响性能的不断提升,语言类节目的声音制作质感、细节和层次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对音效的制作与运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每个环境都是特定存在的,有其独特的属性和气质,普通的成品音效作品并不能满足节目制作需求。录音师有必要根据节目的风格和特色,对关键的音效进行独立采录和处理,以获得更真实的临场感。根据功能性的不同,音效一般可以分为环境音效和动作音效两个大类。环境音效以表达环境的背景噪音为主,并结合后期制作中对声音整体空间感的设计,以塑造饱满的听觉场景感。动作音效则通常为单一或系列动作引起的音响呈现。在采录时,话筒选择也应更加多样,需要结合声场形状、大小以及素材的动态范围等进行不同选择。
  2.2.2 室外音源的采录
  一些专题类的节目中常常会出现外景采访或同期声采录的需求。无论是出于真实性还是现场感的需求,这样的声音都应首先尝试在室外录制。此时应重点关注素材的清晰度。可以尝试利用声音的掩敝效应,设计主要音源的位置或确定话筒移动路径和距离等录制细节,以获得最真实的现场感。同时,还可以在相近的时间段内,采录足够的空场环境素材,以确保后期的声音效果和必要的处理空间。需要注意的一些小细节:一是在室外收录人声时应以强指向性话筒为主,同时为了避免手持话筒时的摩擦声,应该尝试话筒杆等辅助工具;二是外场录音必须使用高保真耳机进行现场返听,以便发现问题并及时补救;三是同一场景建议重复录制两到三遍,以便后期选择最合适的素材。
  环境声收录同样是室外采录的重要内容,也是展现节目场景的必要因素。室外效果采录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无法一一描述,但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由于室外声学环境无法与录音棚相比,往往会显得过于空旷或是多了一些干扰或反射声,需要通过不断改变话筒数量、位置和距离,或是在硬质反射面上布置不规则吸音材料来加以解决; 二是时间点的选择十分重要,鸟叫虫鸣、流水雨滴、市场或广场的指定场景等都是有特定时段的,要想录出需要的效果,就必须提前设计好录制时间。
  2.3 后期合成
  后期合同也可以分为后期制作和终混两个环节。后期制作是有序组织所有声音素材并进行细节处理的过程。录音师需要分类整理所有素材,以语言为主体,分段落分层次地把音乐、音效等素材创建成不同的音轨,并完成剪辑、排序、电平控制等基础操作。后期制作的重点是完成对素材的细节处理。由于语言类节目多使用成品音乐,因此录音师除了确定音乐风格和时代背景等属性外,还应特别关注音乐品质,必须满足wav 16bit/44.1kHz,mp3 320kbps以上的立体声节目品质,低于标准或是单声道素材在后期制作时将会形成明显的短板效应,拉低整体节目质量。录音师还应该根据语言长度,对背景音乐进行必要的剪辑和拼接,以保证表现节奏和效果。节目的细节处理还主要包括:提升语言素材的可懂度和真实性,并始终确保其主体地位;对所有外采素材进行必要的降噪处理并把握整体信噪比;按设计要求组合音效素材形成完整场景等等,其最终目的就是形成完整连贯的节目雏形。
  完成后期制作后,就可以进行最后的终混了。体现出语言素材的主体地位,确定音乐音效出入的方式、节奏和时间点,使之成为串联和推动节目发展的“非语言因素”,这都是终混的工作任务。这是语言类节目制作的最后一步,也是检查,打磨,实现声音设计意图的关键环节。一部好的语言类节目,在完成终混后应该是有叙事节奏的,有故事焦点的,是一个完整、平衡的艺术整体。
  3 结论
  任何声音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而节目里的声音还是一种主观表达。让听众能自然进入节目的艺术氛围而感受不到声音元素的独立存在,这是语言类节目声音创作的最终目标,更是录音师录制能力和艺术水平的体现。得益现代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语言类节目的音色、电平、信噪比等基础质量有了可靠保证,录制手段和创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录音师们不仅应具备足够的录音技能和编辑经验,还应努力培养自己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意蕴和情感色彩,让节目传递出更动听的声音和更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阳毅.浅谈广播节目录音制作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7(1):206-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739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