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稻田养鱼模式下水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也有很大的提升。农业是中国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就是保障国家安全。稻田养鱼这种模式,既能得到农产品,又能得到渔产品,通过养鱼吃掉害虫,鱼产生的粪便在田间施肥,如此循环一举两得。然而运用这种模式也不能完全解决水稻病虫害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这项技术。
  稻田养鱼以种植水稻为主,兼顾养鱼。这一种种植遵循共生理论,绿色环保无污染,通过鱼吃掉害虫,减少了化学产品用量,改善了环境污染状况,维持生态平衡。稻田养鱼有着投资小、收益高、环保的特点和优点,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就稻田养鱼病虫害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建议,提升稻田养鱼的技术水平。
  1、稻田养鱼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适宜温度、湿度等特殊气候的影响下条件下,能使各种病菌害虫进行快速的繁殖。由于稻田中病害虫种类繁多,条件比较复杂,稻田养鱼这种生物防治模式并不能完全消除病虫害。必须采取化学方式消除病虫害,但是化学产品使用不当会造成鱼类的大规模死亡,因此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措施。病虫害防治原则是以预防为主,防治为辅。在实际过程中,应当首先通过科学栽培管理,种苗除草施肥等方式,减少病虫害。其次就是通过控制外界环境的变化,创造不利于病害虫生长的条件,来抑制病害虫的繁殖。再者就是使用化学产品的方式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但是运用化学防治的方法一定要注意农药用量,懂得每种化学产品的使用规则,在保证绿色无污染的同时提高农作物和渔产品的产量。下面对不同的防治方法进行深入探究。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通俗地讲,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通过引进病害虫天敌的方式来抑制病害虫的生长繁殖。稻田养鱼就是基于这种模式,在掌握水稻和鱼生长习性的前提下,不同地区养殖适宜的鱼种,例如南方地区鲫鱼和罗非鱼都是比较好的选择。鱼类能在浅水中很好的生长,在经过水体时能够将害虫吞噬消灭。鱼还能吃掉田间的杂草,粪便是很好的肥料,鱼和水稻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应当选择土质好,水源好的地区,种植适宜的水稻品种,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引进条件适合的鱼类品种,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也可以在田垄间种植大豆,依靠青蛙、蜘蛛等益虫来减轻害虫的危害。
  3、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就是利用物理或机械作用对有害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行干扰,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物理作用包括温度、激光、红外线辐射等等。例如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埂间安装诱虫灯,杀死各种病害虫,减少害虫的基数。依照稻田的面积,在田里设置一定数量的诱捕器,在某种害虫肆虐的时候对进行害虫消灭。在播种前选择良好的天气晒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增强种子的抵抗性。在播种的时候控制好秧苗的密度,再者就是进行科学的施肥,管水,排水的方式,促进水稻和鱼类的生长。物理机械防治是比较安全高效的防治方式,采用各种机械器具,有针对性的消灭害虫。我们要始终践行科技兴国战略,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之上改革创新,发明高端的机械器具,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效益,以及农产品的产量。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利用农药的生物活性,对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进行抑制或调节,使其生命活动受到阻断,从而将有害生物进行杀伤,从而从根源上减少病虫害。化学产品的使用存在风险,一定要慎重使用。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使用的农药应该因地制宜,尽量高效、低毒、无污染。在使用化学产品的过程中,不能让过量的农药残留在稻田中,否则在水循环的过程中流入其他水源,引起环境污染,造成人畜中毒。再者,农药使用不恰当会造成农作物的抗药性,因此要在适当的时候更换农药品种,配置好农药的浓度,注意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农作物的抗药性。稻田养鱼的模式和环境较为复杂,使用的农药不能对鱼造成伤害。喷洒农药的天气尽量选择晴天,这样效果比较明显。在喷洒农药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喷洒在水中,应当喷洒在秧苗上面,否则会导致鱼中毒。
  其次,在农药生产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农药市场的管理,确保农药的生产质量绿色低毒低污染,對水稻和鱼不会造成过大的伤害。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意识,掌握农作物和病害虫的生长习性,对各种农产品使用的方式方法进行全民普及,规范农药使用准则,施药方法得当,对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既保证水稻的安全生长,也要保障鱼的安全,从而提高农民收入。
  总之,稻田养鱼这种新型的种植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病虫害不可能彻底的消灭。我们要在掌握病害虫生活习性的基础之上,采取科学的栽培管理方式,进行物理和化学防治,抑制病害虫的生长繁殖。每种防治方式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使用。我们仍要具有创新精神,研制更加高端的技术,减轻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
  (作者单位:410100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农业农村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7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