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霍山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做好其认证工作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必然要求。本文介绍了霍山县“三品一标”认证发展现状,分析了“三品一标”认证与品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建设;对策;安徽霍山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228-02
  1    霍山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现状
  霍山县地处安徽西部、大别山腹地、淮河一级支流淠河上游,总面积2 043 km2,辖16个乡镇,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毛竹之乡、茶叶之乡、药材之乡、板栗之乡,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之美誉,是国家级生态县。霍山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盛产茶叶、中药材、果菜和粮食作物,也有利于发展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霍山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起步较早,2005年以来,始终开展此项工作,出台了奖补办法,其中,茶园面积1万hm2,已有0.68万hm2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19家企业获绿色食品认证。石斛种植面积2 000 hm2,且目前已有22家企业通过有机认证。截至2018年12月底,霍山县共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主体46家,认证农产品63个,其中无公害3家,产品3个;绿色19家,产品28个;有机22家,产品3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霍山黄大茶、霍山黄芽)。预计2019年能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企业3家,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认证7家,产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自2019年1月1日起取消,2018年霍山县有12家企业申报无公害认证,但只有4家通过公示,8家生猪养殖企业受非洲猪瘟影响暂不公示,等疫情结束后再公示发证。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规模小、质量不高,认证产品覆盖度小
  大多农产品来自手工作坊,农户缺乏品牌意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上投入不足,农产品基地质量达不到现代产业发展标准。绿色品牌认证过于单一,并且覆盖率仅65%,有机产品认证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比例小。
  2.2    认证后的产品监管亟待加强
  存在重复认证申报,疏于认证后管理现象,检测检查产品面积代表性不强,监管只停留在例行检查行事,违规用标现象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2.3    生产经营主体对“三品一标”认证积极性不高
  由于市场上没有认证的农产品居多,人们对农产品品牌观念淡薄,知名度小的品牌产品,显示不出竞争优势,用标率低,产品认证效益不明显。对认证产品,唯恐发生质量问题,不敢承担法律责任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生产经营主体申报积极性。
  2.4    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有待加强
  霍山县“三品一标”认证队伍与经费相关工作由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在岗人员只有3人,由于农业产业化工作量大、任务重,承担这项工作只有1人,且为兼职人员,时间和精力跟不上。政府财力有限,相关工作投入不足,奖补政策额偏小。
  2.5    经营主体生产档案不健全
  生产经营主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未能按品牌认证要求开展,投入品等生产档案不健全,从而影响追溯体系建设。
  2.6   品牌经营意识淡薄
  很多经营主体对品牌意识不强,贴标投入市场任其自然消涨,没有通过各种宣传活动去推介自已的产品,未精心打造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影响产品价格和市场占有份额。
  3    对策
  3.1    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和加强队伍建设
  加大财政资金对“三品一标”支持力度,制定奖补政策,提高奖补标准,不断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同时将 “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加强“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建设,增设财政编制,遴选爱岗敬业、业务能力过硬的技术人才,专业从事本职工作,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培育一支高素质工作队伍。
  3.2    强化宣传,充分发挥产品品牌效应
  对获证产品,严格规范使用标识,加强经营主体内部管理,严把产品质量关,使其产品深受消费者信赖,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利用农展、绿博会、博览会等平台宣传推介产品,加强品牌培育,将“三品一标”作为农业品牌建设重中之重。加强“三品一标”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品牌宣传、科普解读、生产指导和消费引导工作,构建“三品一标”市场营销平台和产销联动合作机制。
  3.3    建设高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
  整合现有的农产品产地资源,鼓励多渠道、多方式合作,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有机、绿色示范基地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基地创建。强化产销对接,促进基地与加工(养殖)联动发展。
  3.4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积极开展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强化监管,从源头抓起。积极构建“三品一标”等农产品品质规格和全程管控技术体系。推进“三品一标”信息化建设,鼓励“三品一标”生产经营主体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生产信息管理,实现生产经营电子化记录和精细化管理。推动“三品一标”产品率先建立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和实施追溯管理。
  3.5    严把产品获证审核,加强证后监管
  严格产地环境监测、评估和产品验证检测,坚持“严”字当头,严把获证审查准入关,牢固树立风险意识,认真落实审核监管措施,加大获证产品抽查和督导巡查,防范系统性风险隐患。健全淘汰退出机制,严肃查处不合格产品,严格规范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签标识管理;切实将农产品标识与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机结合,严查冒用和超范围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等行为。
  4    参考文献
  [1] 张玉香.新时期“三品一标”工作重心及发展重点[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3):5-7.
  [2] 高宏巍,王南,刘东亮,等.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1):34-36.
  [3] 商洛市“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学,2016.
  [4] 陈晓林,李云,赵映丽.对大荔县“三品一标”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6(8):321.
  收稿日期   2019-0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