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平凉市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针对平凉地区近年来常见玉米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解决病虫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玉米;病虫害;防治方法;甘肃平凉
  中图分类号    S435.13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089-02
  玉米是平凉市的重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8万hm2左右。玉米营养丰富,还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大斑病、穗腐病、玉米螟、双斑萤叶甲等病虫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本文针对平凉地区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分析,旨在解决病虫害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从而提高其产量和品质。
  1    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平凉地区的常发病害,一般年份发生程度较轻,特殊年份部分品种发病较重。2015年和2017年先玉335玉米上大斑病发生较重,2018年垦玉90、田旺TW20、宝单3号大斑病发生较重。
  1.1    危害症状
  大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上,通常底部叶片最先发病。感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灰色斑点,随后病斑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纵裂。发生严重时,相邻病斑会互相融合,最后导致叶片变黄枯死[1]。
  1.2    传播途径和条件
  大斑病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侵入植株后,10~14 d后可产生分生孢子,并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2]。玉米大斑病的发生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以外,还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温度 20~25 ℃、相对湿度大于90%时有利于病害发展。玉米拔节至抽雄吐丝期,如遇连阴雨,病害发展迅速[3]。玉米孕穗、出穗期氮肥不足会造成植株抗病性较弱,发病较重。另外,低洼地、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及连作地也易发病。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应适期早播,实行轮作换茬。播种前施足基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施用量。做好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通常摘除植株底部2~3片叶来增强地面通透性,从而降低田间相对湿度,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清理地块,将秸秆集中统一处理,以减少病原菌侵染源。
  1.3.2    化学防治。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病株率达到70%以上、病叶率达到20%左右时,可用50%敌菌灵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用药液量控制在750~1 125 kg/hm2,间隔7~10 d喷药1次,共防治2~3次即可。
  2    穗腐病
  穗腐病在平凉市玉米种植各乡镇每年都会发生,近2 年发病程度较重。2012年秋季雨水多,金凯3号、豫玉22穗腐病严重;2016年金凯3号发病较重;2018年先玉1225、垦玉90、田旺TW20、宝单3号等品种发病较重。穗腐病的发病程度与种植地气候关系较为密切,此外,还与玉米品种的抗病性强弱以及后期的管理有很大关系。
  2.1    危害症状
  穗腐病专门危害玉米果穗上的籽粒,被害果穗顶端变色,常出现蓝绿色、粉红色或者黑灰色霉层。病粒干瘪,腐烂,无光泽,有霉味。带病果穗苞叶常被菌丝缠绕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4]。
  2.2    传播途径和条件
  穗腐病由多种病原菌侵染引起,主要有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层出镰刀菌、青霉菌和曲霉菌等,且病原菌的传播方式因病原菌不同而异。曲霉菌可由昆虫传播;镰刀菌通过系统侵染危害玉米全株。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为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 ℃,相对湿度在75%以上,病菌的侵染和流行速度较快,高温多雨及玉米虫害发生较重的年份,穗腐病也发生较重[5]。
  2.3    防治方法
  一是要根据当地历年气候条件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肥,躲避不利环境条件造成的病害。二是要防治田间虫害,减少病害从伤口侵染的机会。三是选择抗病品种。四是合理轮作,减少、清除并销毁病残体。五是在玉米成熟后及时采收,入仓贮存前要充分晒干。
  3    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是平凉市玉米种植中发生极为普遍的一种病害,在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2014年由于玉米生长前期较干旱,部分土壤贫瘠的地块抽雄前后不能及时灌水施肥,造成玉米生理干旱,抗病力下降,后期多雨高湿,导致金凯2号等品种瘤黑粉病发生较重。
  3.1    危害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是一种局部侵染的病害,常危害玉米叶、秆、雄穗和果穗等部位幼嫩组织,产生大小不等的病瘤。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病部的典型特征是产生肿瘤。初期肿瘤外表有白色、灰白色薄膜,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后迅速膨大,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3.2    传播途径和条件
  瘤黑粉病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瘤黑粉病菌的冬孢子、担孢子可随气流和雨水分散传播,也可被昆虫携带传播。多雨潮湿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微雨、夜露就可以满足萌发对水分的要求。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6~30 ℃,6月以后若气候干旱,容易造成病害流行。玉米生育期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潮湿,或干湿交替,也易引发玉米瘤黑粉病。此外,干旱气候下玉米抗病力较弱,因而发生较重。遭受冰雹、暴風雨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为病原菌侵入创造了有利时机[6]。   3.3    防治方法
  3.3.1    農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厩肥;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贪青徒长;适当施用含锌、硼的微肥。抽雄前后适时灌溉,防止干旱。发病后,肿瘤未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并销毁,摘瘤应定期、持续进行。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深翻。加强玉米螟等害虫的防治,减少虫伤口。
  3.3.2    化学防治。一是拌种处理。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重量0.2%、0.3%的用药量拌种。二是喷雾防治。在玉米未出土前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750~1 0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200倍液进行土表喷雾,以减少初侵染源。在肿瘤未出现前,喷施三唑酮、烯唑醇、福美双等药剂可降低发病率。
  4    玉米螟
  4.1    危害症状
  玉米螟对玉米危害严重。平凉地区玉米被害植株率常年为30%左右,导致减产约10%。玉米螟主要以幼虫为害茎部,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最终使玉米植株受损,受害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4.2    防治方法
  4.2.1    生物防治。由于玉米螟成虫具有趋光性,可以设置黑光灯诱杀大量成虫。也可以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用剂量为20 μg的亚洲玉米螟性诱剂,按照15个/hm2的数量在玉米田设置水盆诱捕器,诱杀大量雄虫[7]。
  4.2.2    化学防治。一是玉米心叶期。用5%甲基异硫磷颗粒剂和煤渣按质量比1∶6拌匀后撒入心叶,可有效防治玉米螟。二是玉米穗期。在虫穗率达到10%或100穗花丝共有50头虫时,于玉米抽丝盛期用50%辛硫磷乳油800~1 000倍液喷洒玉米雄穗。若虫穗率超过30%,6~8 d后还需再喷洒1次。
  5    双斑萤叶甲
  5.1    危害症状
  玉米双斑萤叶甲具有群聚习性,危害盛期主要发生在7—9月。成虫咬食幼嫩玉米叶肉后,残留网状叶脉或表皮,导致叶片呈纱网状,严重时整个玉米叶片干枯,极大地影响了玉米叶片的光合作用。玉米抽雄吐丝后,玉米双斑萤叶甲还喜欢取食花丝、花药,影响玉米正常授粉,容易造成烂粒。
  5.2    防治方法
  5.2.1    农业防治。秋季深耕翻地可消灭虫卵,从而减轻受害程度。在田间管理中应及时铲除田间、地埂边的杂草,以降低虫卵量。
  5.2.2    化学防治。发生严重时可在玉米雌穗周围喷洒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750 L/hm2。喷药时间要尽量避开玉米扬花期,以免影响授粉;由于害虫具有迁飞能力,为了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定要按地区加大统防统治力度[8]。
  6    参考文献
  [1] 马宁.寒地玉米大斑病预警诊断系统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5.
  [2] 王双菊,赵福增,田赶成.玉米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J].种子世界,2006(6):48-49.
  [3] 李海悦,刘春玲.2015年辽源市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J].吉林农业,2019(1):71.
  [4] 徐丽.玉米穗腐病和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8(7):151.
  [5] 王辉.玉米穗腐病和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206-207.
  [6] 柳海波.浅谈玉米瘤黑粉病防治技巧[J].农民致富之友,2018(24):114.
  [7] 刘明华,黄巧云.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8(6):134.
  [8] 王树财.玉米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8(5):139.
  收稿日期   2019-0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