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群体动力理论视域下以大类专业为单位的分类就业指导工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针对目前高校分类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一级学科为背景,通相关专业,开展针对大类专业学生的精细分类就业指导工作。将尊重学生个体需求与发挥群体动力效应相协同,提出以群体动力理论探索分类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考,即以就业意向细化分类群体、以群体需要完善指导内容、以群体功能促进自我管理。
  关键词 群体动力 分类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79
  On Classified Employment Guidance Work Based on Major
  Specialti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roup Dynamics Theory
  ZHENG Fei, WEI Guoying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lassified employment guida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carry out fine classified employment guidance for students of large categories of maj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irst-level disciplines and related majors. In order to coordinate respecting students' individual needs with exerting group dynamic effec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thinking of exploring classified employment guidance based on group dynamic theory, that is, to refine classified groups with employment intention, to improve guidance content with group needs, and to promote self-management with group functions.
  Keywords group dynamics; classification; employment guidance
  根據群体动力理论,积极的群体行为会对个体产生良性影响。群体开展实践学习比个体独自学习的效率高、凝聚力更强、吸引力更大。该理论为高校分类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1以大类专业为单位开展分类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和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各高校日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群体进行分层分类,差异化指导、针对性帮扶,是推动高校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重要举措。但从目前国内高校进行的分类就业指导工作通常是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分为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四大类。在指导服务内容上,针对就业学生群体,通常是帮助学生提前认识专业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注重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并进行就业信息推送。针对考研学生群体,一般在院校选择、专业选择、和复试准备过程中给予专业性指导。针对出国学生群体,会提供相应的留学信息,帮助完善出国申请资料,也有提供语言能力培训的。针对创业学生群体,主要是提供政策解读、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竞赛组织等服务。总体上存在分类粗犷,指导内容大众化、指导形式单向化等问题。
  现阶段的高校分类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来开展,具有专业背景一致、内部成员相互熟悉、学习生活时间同步、课程易于安排等优势,但也存在成员构成较为单一、信息获取面较窄、分类后个别组群成员过少等问题。
  以大类专业为单位开展分类就业指导工作,就是在同一个一级学科的大平台上将相关专业打通,按学生的就业意向特性进行精细分类,构建就业组群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如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纲,将相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和功能材料等多个专业打通,共建就业组群。共同的学科背景、相近的专业知识,一致的就业意向,容易构建一个组织共同的愿景,为组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能量和焦点;保持专业性相通的前提下丰富了人员成分,从而拓展了信息获取面和资源挖掘途径。
  2群体动力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应用价值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人科特·勒温认提出“群体动力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内在需求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的,可以用数学函数式B= f(P, E)来表示,其中B代表个体行为,P代表个体的内在需求,而E表示环境外力。个人的一切行为取决于自身及与其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推动个体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从改变其所处的群体着手,充分发挥群体组织对于个体行为的凝聚力、驱动力。
  3基于群体动力开展分类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
  3.1 以就业意向细化分类群体
  基于群体动力的分类就业指导工作要求在就业意向维度上多毕业生进行精细分类。学生个体因背景、性格特点、个人志向及努力程度的不同,导致了在大学期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客观上形成了学生不同的发展诉求:大致可以分成考研学生、就业学生和出国的学生四大类。但具体到每一类学生,其内部个体又是有着巨大差异的,如考研群体中有学习成绩突出具有推免资格的、有基础较好志在“双一流”的、也有基础一般以“上线”为目标的,不同的诉求需要差异化的服务。对于推免学生,可以通过推荐他们进入专业导师实验室,让他们提前融入研究生学习氛围,完成角色转换。基础好的学生一般目标性明确,自律性强,他们渴望在专业知识、学术应用、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专业性的指导。而基础一般的同学,自信心相对不足,目标摇摆,需要在院校选择、专业选择方面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同时在艰苦的备战过程中他们容易动摇,在精神上要给与更多的鼓励。   对于就业群体,按照其意向岗位性质也可做更精细的分类。以材料类专业为类,有目标从事材料研发、工艺生产、质量检测、售后维护等专业背景要求较高的技术类相关岗位的,也有不少毕业生计划跨专业从事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行政管理等领域工作的。
  因此,在就业意向维度上精细分类后的就业组群,其专业背景相通、知识结构相似、求职目标一致,可以更加群体特性提供更加有效、可行的指导服务。同时,由于群体成员在专业认知与认同、态度与观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活动中互相易得到一种情感上的依靠,形成集体归属感。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中每个人都有着和自己一样的目标并为此努力时,无疑会增强其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坚定其行为和动力。
  3.2 以群体需要完善指导环节
  进行精细的群体分类之后,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求职目标、职业兴趣进行划分和调整,院系可以针对各个组群意向就业岗位的内在要求和职业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从指导服务内容看,技术类岗位对专业基础知识、动手操作能力、质量观念、标准规范认识有着较高的需求;市场类岗位通常要求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项目策划实施经验等;内勤类岗位则注重应聘者的条理性、对细节的关注、办公软件的运用等。更加细致、专业、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提升应聘能力。
  从指导服务形式看,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集中学习是必要的,但以组群为单位的小活动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1-2周的职场体验、内部的求职经验分享、职业资格证书的集中考取等,多样化、灵活化的教学形式,有助于群体内部活力的激发。
  3.3 以群体功能促进自我管理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多数任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因为成员需求差异较大,且高年级学生思想成熟、个性稳定,统一的指导服务内容对其吸引力有限,即采用课堂考勤、平时表现分约束都措施,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重视度。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群体的功能作用是提高效能的重要途径。
  群体具有凝聚人心、激励士气和约束行为等功能。一个良性的群体具有很好的凝聚力,正面的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方向和动力有着良性影响。群体对个体行为的认可能激发个体潜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塑造健康向上的集体心象,促进个体驱动力的强化和自我实现的意愿的提升。指群体规范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影响,当个体行为发生偏差时,群体规范会影响和约束个体的行为,从而把其来回原来的轨道上来。
  (1)精细构建组群,完善组织结构和运行制度。群体动力理论有效运用的重要前提条件是群体必须具备相对严谨的组织结构和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实现相互配合、互相激励和内部监督。
  就业组群不是简单的按照学生就业意向进行自发、随机的构建,院系要做好充分的引导与动员;在组织设计和规章制定方面要在尊重组群成员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就具体问题、具体措施提供指导意见,帮助学生实现组群创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组群成员指明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为构建共同愿景、提高内部凝聚力提供帮助。
  (2)柔性管理为主,以氛围感染个体行为。毕业生思想较为成熟,独立意识日益强烈。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课程安排、毕业生设计、求职地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跨度,使其很难做到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内容的趣味性和传播方式的便捷性和靈活性吸引着学生的关注。组群的日常管理和运行应该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公众号”等移动互联网媒体,以群体骨干分享好的招聘信息、面试遇到的问题、简历制作心得、生活趣闻等求职路上真实人与事为起步,通过营造积极向上、并肩前行、共同面对的良好群体氛围来感染成员个人,使之坚定不移的走在目标路径上。在移动互联时代,学生既是就业指导的对象,又是就业指导者,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充分发挥组群成员在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传播中的双向作用。
  (3)配套激励措施强化个体驱动力、激发群体活力。科学的激励措施和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是提高组群内部凝聚力,强化个体驱动力的重要保障。激励是多向的,既有对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对行动主体的也有对其他成员的。在强化个体激励方面,对于提前达成就业目标的成员给予可以给予通讯补贴、交通补贴等物质激励,同时树立其为先进典型,指示其他成员的努力方向,引导集体舆论导向。在激发内部活力方面,以资源的共享和交互讨论为导向,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以先进带动后进。
  4 结语
  基于群体动力理论的大学生分类就业指导工作突破了“班级”、“专业”的限定,以大类专业为单位在学生就业意向维度上对学生群体进行精细分类,充分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诉求,从而使得指导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渗透性,更好地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课题项目] 本文系201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高校思政工作)“群体动力理论在高校毕业生分类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研究”(16JDSZ30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让·梅松纳夫.群体动力学[M] .殷世才,孙兆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尚恒志.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出路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3] 薛泉祥.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5(33).
  [4] 王德勋.论激励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0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21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