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等体育院校提升精准资助育人实效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当前高等体育院校的资助工作现状,分析发现高等体育院校的资助工作中存在理念陈旧、认定标准不明晰和工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升高等体育院校资助育人实效的相关建议,包括加强价值观引导、激发贫困生主体意识、加强贫困生道德和感恩教育、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建立全方位的宣传和调查渠道、加强贫困生的就业导向工作和拓宽社会资助渠道这七个方面。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资助育人;提升实效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6-0151-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6.064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育人教育理念在高校资助体系中的重要体现就是资助育人,它是落实教育公平的基本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资助工作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更应向人性化、效能化转变,以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1 目前高等体育院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和反映出的问题
  1.1 资助理念更新不及时
  伴随着资助政策的不断发展,目前高等体育院校的资助主要是对贫困生的经济补助,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而忽略了资助的育人目的,将资助与育人割裂开来,没有进行有机结合,资助的方式和形式单调,困难生认定的方式单一,缺乏辩证法的思维,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考虑学生的内心成长、学业成才和职业发展,尤其对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一些受资助学生虽然得到了物质上的帮助,却在精神上没有得到助力。
  高等体育院校资助工作基本由辅导员负责,不同院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不同,开展工作后缺乏资助工作的专业系统培训,在开展工作时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资助育人实效甚微。
  1.2 贫困认定标准不明晰
  做好高等体育院校资助工作的前提是正确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制定清晰明确符合实际的标准,才能将经济困难的学生筛查出来分档资助,而且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不同,应该结合专业学生的实际来划分定档,不至于出现家庭困难程度与受资助定档不匹配的现象。认定标准符合实际对于资助工作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困难学生能否得到切实的资助,关系到资助的实际效果。
  然而当前一些院校对于困难生认定的标准不科学,不能全面衡量和考察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状况。对于建档立卡和低保等特别困难的学生,因为有民政部门的证明,认定起来相对容易;而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困难的学生,辅导员无法实现家访全覆盖,仅凭借乡镇出具的证明即可认定,不具备科学性。
  1.3 资助工作体系不健全
  缺乏精准的资助理念,未建立健全的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缺失健全的家庭困难生档案,没有树立的先进典型,没有完善的对贫困生实施动态管理。同时在资助过程中缺乏完善心理辅导体系、精神帮扶体系、学业指导体系和能力提升体系。
  2 针对高等体育院校资助育人实效提升的建议
  2.1 加强价值观引导
  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和规律的前提下,将价值观引领工作融入到资助宣传和执行的全过程中;构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好微信微博的宣传影响力,在做好学生资助反馈工作的同时,组织学生学习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2 激发贫困生的主体意识
  在资助育人的工作过程中,学校是主导,对学生具有导向作用的是资助政策和制度。然而经济资助让学生在受助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因此,学生作为衡量育人工作实效性的主体,应当积极提高主体意识,在自尊自立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特点和贫困状况,有选择性地申请相关助学项目;此外贫困生在受资助过程中应当具有主人翁意识,为资助育人工作建言献策;对贫困生做出积极地引领,树立自助和助他的意识,为资助育人工作奉献力量。
  2.3 加强贫困生道德和感恩教育
  通过学生资助的过程,是加强学生诚信建设和提升道德水平的重要契机。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把诚信列入评定的基本条件之中;在资助评定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归还助学贷款等。此外通过主题班会、团建活动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端正学生心态,树立自立意识和自强意识,形成较强的个人责任感,树立积极进取的观念,毕业后积极投身基层事业,为国家和社会资助贡献力量,形成资助的良性循环。
  2.4 提升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和精神上承受着更多的压力,现如今资助工作当中的经济资助已经较为完善,但是精神援助和心理抚慰等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也是工作当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此,资助的实际工作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在日常资助工作中要注重掌握贫困学生的困难情况,并组织相关心理培训活动,让学生端正受助心态,建立自立自强的意识,摆脱因身份而产生的自卑、敏感心理,积极引导他们在受资助过程中敞开自己心扉,加强与教师和同学们的沟通,有效调试自我,增强自身抗压能力。
  2.5 建立全方位的宣传和调查渠道
  资助育人的导向宣传不仅仅可以依靠下发纸质通知或者开班会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将资助政策和相关理念传达给学生;通过查阅档案、电话问询、实地走访、网络调查和共享信息等多种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主动摸排,及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并做好跟进解决工作,做到精准资助。
  2.6 着力加强贫困生的就业导向工作
  从贫困生本身和就业政策两方面对贫困生就业导向问题加以引导。就贫困生自身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倾向于服务基层建设自己的家乡,可以就此加以引导;从政策方面来看,毕业生参军入伍和服务基层等学费和贷款代偿等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也能引导这部分学生积极参军、服务基层,不仅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帮助,能减缓贫困生毕业后的贷款压力,也可以提升毕业生服务基层的意识。
  2.7 拓宽社会资助渠道
  现有的资助体系已经能够基本覆盖贫困生的学费、住宿费等基本费用,而贫困生生活费的解决如果仅仅依靠学校勤工俭学等途径则相对局限。可以通过征集更多社会力量、充分衔接自主创业往届生创办的公司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和实习岗位等。这样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的一部分资金困难,还能让学生将在校期间的专业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充分就业做好前期铺垫,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
  【参考文献】
  [1]吴铁坚.高校如何坚持立德树人实现资助育人功能[J].中国成人教育,2019(3):51-53.
  [2]王宏.“95后”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问题、现状及引导[J].大学教育,2018:248-250.
  [3]杨振斌.做好新形势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8(5).
  [4]刘笑月,胡卓民.完善高校多位资助模式的思考[J].科技文汇,2018:129-1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29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