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红枣黑斑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果实,导致果肉腐烂,不堪食用。本文概括了红枣黑斑病的主要症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侵染循环和传播途径,分析了红枣黑斑病的发生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红枣黑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提高红枣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枣黑斑病;症状;生物学特性;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65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7-0095-01
红枣黑斑病是新疆红枣生产中的重要真菌病害,主要由链格孢菌引起。病原菌除了侵染枣果外,还会侵染枣花和叶片,繁殖速度较快,暴发性强,对红枣的危害极为严重,在防治中存在很大难度。
1主要症状
红枣黑斑病主要危害红枣叶片和果实。发病初期,红枣叶片逐渐褪色,有褐色病斑出现在叶片,上,病斑形状不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斑扩大并连成一片,之后叶片变黄卷曲,并逐渐脱落。红枣果实极易感染黑斑病,发病初期有小黑点在红枣表面形成,随红枣体积的增加,小黑点变大,病斑面积也增加,最后形成圆形病斑或形状各异的黑色病斑。红枣一旦被黑斑病感染,则难以储存,给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通常情况下,红枣黑斑病由真菌引起。目前,仅在新疆境内就已经分离出~了24种病原菌,这种类型的病原菌对pH值的适应范围较广,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对病原菌孢子和菌丝生长极为有利;病原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在15~35C之间,若外界温度低于15C或高于35C均会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当外界温度超过40C时,病原菌的生长发育将停止”。新疆红枣黑斑病病原菌适宜生长时间为7-8月。
3侵染循环和传播途径
枣树芽鳞和皮痕处是红枣黑斑病病原菌的主要越冬场所,主要以菌丝体形式越冬。人春后,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为分生孢子的初侵染提供了有利条件。若病原菌是通过伤口侵人,通常在果实内的潜育期为5d左右;若病原菌通过自然孔口侵人,潜育期则为7d左右。另外,若枣树长势较弱,病原菌的侵染几率会增加;若枣园内温度适宜且相对湿度较大,会使红枣黑斑病的蔓延速度加快叫。
4发病原因
4.1施肥量大,微量元素不足
现阶段,为了提升红枣产量,在红枣生育期内果农会加大化肥的使用量,但却忽视了枣树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枣树对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中量元素的吸收存在一定比例,一旦某种元素施用量过多,就会影响枣树对其他元素的吸收,从而J破树体营养平衡,导致枣树自身的抗病能力随之降低3。
4.2大量使用赤霉素、膨大素类激素
近年来,为了提高枣树坐果率,增大枣果体积,果农会选择在红枣花期连续喷施4~5次15~20mg/mL赤霉素,极易使红枣果实中毒,形成畸形果,导致商品价值严重下降;同时还会增加枣树体内激素物质,打破树体内部原有的激素平衡度,使枣树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
4.3气候因素
在干旱年份红枣黑斑班病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而在降水量较多的年份黑斑病的危害程度则加重。尤其是在红枣进入白熟期后,若此时出现连阴雨和高温天气,会为红枣黑斑病的侵染和发生提供有利条件,极易暴发枣树病害,不利于优质红枣的高产。
4.4种植密度过大
建园之初,为了尽快获得收益,枣农大都选择宽窄行栽培模式,栽培密度过大,基本均超过7500株/hm2,树体吸收的营养成分不足,很难确保其正常生长,使得树体长势逐渐减弱,自身抗病能力下降。另外,枣园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能差,果园相对湿度过大,极易出现裂果,为病原菌的侵人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种植密度过大极易诱发红枣黑斑病。
5综合防治措施
5.1及时清除菌源
秋季定期清理枣园,将枣园内外的枯枝、枯叶、落地病枣及时掩埋或烧毁,可降低病原菌基数。枣树开花坐果期如果降水较多,地面潮湿,会腐生大量病原菌,集中分布在未及时清理的枯叶僵果周围。因此,应加大清园力度,从源头上控制病原菌的繁殖。
5.2加强枣园管理
加强枣园田间管理,增强树势,可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应保证在枣园内施加充足的有机肥农家肥,不断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枣树生长期,结合树木长势适当增施磷肥、钾肥,提高抗病能力;对枣树进行科学修剪,增强果园内通风透光性能,降低枣园内相对湿度和病原菌繁殖速率;做好中耕松土工作,提升土壤透气性,避免因土壤板结造成枣树根部坏死,同时中耕松土还能抑制枣园内土壤表层病原菌的快速繁殖;控制激素的施用量,不断提升枣树抗病能力。5.3化学防治
除了做好枣园清洁与管理工作外,选择喷施具有保护性的杀菌剂也是防治红枣黑斑病的重要措施。枣树展叶期至现蕾期是防治红枣黑斑病的关键时期,此时用药可有效减少初始菌源。后期应将保护性和内吸性杀菌剂结合使用,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在生产过程中,切忌盲目使用杀菌剂;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应把控好施用量;应做好枣树生长期内的防治.工作,以控制病原菌的传播速率。
6参考文献
[1]漆联全新疆红枣产业的现状、要求及其发展趋势[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增刊2):8-12.
[2]陳小飞,熊仁次,徐崇志,等.红枣黑斑病研究现状与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0):141-144.
[3]夏俭利,王磊.图木舒克市红枣黑斑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新疆农垦科技,2017,40(7):32-33.
[4]符泽,刘心,钟聪慧.阿拉尔垦区红枣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新疆农垦科技,2015,38(7):26-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944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