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问题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高效利用城市水资源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但目前海绵城市的建设经验相对匮乏,即使是在国家的政策性引导下也缺乏成系统的建设经验,导致其在具体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文在探究其建设意义的基础上,重点在规划、技术引导与建设积极性这3个问题上对我国海绵城市中的排水防涝系统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  规划  技术引导  建设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TU991;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c)-0057-02
  城市的防水排涝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地形层面上城市中势必存在低洼地,而雨污分离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了防涝系统的建设难度。从现阶段的实践经验来看,部分城市的降雨量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包括“城内看海”“道路淹没”等情况层出不穷,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也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关学者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该文将在此概念下探究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问题。
  1  “海绵城市”特征及其建设意义
  所谓的“海绵城市”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能够形成有效的吸水效应,即城市地表可以通过管道建设、渗淋系统快速的消纳由于降水而产生的城市内涝。其二则表现在含水效应上,即不能单纯的以排水为目标,要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并在非降雨阶段补充城市的其他用水需求。从“海绵城市”基本定义与主要目标来看,其不仅能够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城市的非饮用用水,从而达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针对上述特征,其建设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3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水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与流动性,通过对自然降雨的应用能够有助于对湖泊、河流等水资源的攫取,从而在水生态上做出贡献。二是有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通过更为广泛的吸水与排水系统能够在城市降雨中起到有效的水分涵养与引流,最终达成小雨无积水,大雨无损失的根本目的,并从本质上保障了城市交通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三是有利于城市绿化,在雨水的应用方面,其除尘与绿化是两个主要的方向,通过对雨水的综合利用能够有效地为城市绿化及其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水资源,同时有效地降低水资源的应用成本,为下一步扩大城市绿化规模提供重要的基础。
  2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
  “海绵城市”是解决城市内涝以及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的重要方式与可行方法。然而在现阶段的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果没有形成有效的解决策略,那么“海绵城市”仅能够停留在概念之中。
  2.1 海绵城市的规划矛盾
  从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建设实践中来看,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理论道路。这两种方法之间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与差异点。
  其一,利用城市管网建设将雨水进行集中收集,此后通过中水回用技术对收集到的雨水进行综合利用。在此种模式的应用下,管网建设是一个相对复杂与困难的问题。一方面,对于旧有土地的管网建设需要进行破路甚至是搬迁才能够完成,这直接导致了建设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城市管网需要配套收集设施对于城市地形限制的条件较为苛刻,很难在低洼地区得以实现。基于上述限制,此种建设方式多见于新城区或者工业园区等。
  其二,实现海绵城市的方式则是对城市进行分片管理,形成以小区为核心的海綿社区建设,能够有效地将雨水进行就地吸纳与就地应用。此种模式一方面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则是能够激发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一领域的动力,从而达成良好的建设效果。与之相对应的是,此种模式无法解决落后地区、分散地区以及公共地区的内涝问题。如交通道路的低洼处往往是城市公共区域,此部分的雨水吸纳设施则很难通过此种模式加以构建。
  2.2 水资源回用的矛盾
  从目前的建设现状来看,政府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贡献与动力相对较高,但是落实到具体的工程项目上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资本甚至是此类海绵城市改造工程的限制条件与反对群体。究其根本,是在经济视角下对于雨水资源的回用并不符合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根本需求。从宏观来看,是雨水回用无法在经济领域内取得竞争优势;从微观来看,我国自来水资源由于存在大量的政府补贴,故而在价格上处于极低的情况,此种情况直接导致了社会资本对于回用水的成本优势表示担忧,从而失去了主动构建海绵城市基础设施的欲望。
  2.3 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矛盾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常常发现其社会效益并不显著。包括对环境保护、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等社会效益往往表现出阶段性、突发性以及隐藏性等特征。而社会成本无论是表现在政府的预算报告上,还是表现在由于施工而带来的城市影响上,都比较显著。这一客观现象决定了部分城市居民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这也是限制了海绵城市,尤其也是旧有城区的海绵城市工程无法得到公众更大支持的根本原因。
  3  海绵城市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建议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矛盾及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城市规划、技术探究、提高参与度这3个方面进行强化,才能够达到有效的推动效应。
  3.1 从方法结合的角度深化城市规划
  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来规避不同建设方式之间的矛盾,形成互补效应。具体而言,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可以将不同地区类型及属性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集中区域,如工业园区、新建小区等要求其加建分散海绵体系,从而解决本地块的城市雨水回用问题;而针对公共区域,如城市的低洼路段、老旧小区等,则可以采用优化改善城市官网集中收集的方式来予以解决。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集中发挥两种模式的互补优势,共同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达成。
  3.2 鼓励海绵城市的技术发展
  在目前的发展中,海绵城市建设虽然已经在材料科学、管网设计、施工标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就。但是,依旧需要在技术层面上提供有效的支撑,从而使得在技术层面上得到有效的突破。在具体的执行层面,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属于明显的民生工程,故而目前应该以国家科研单位为主导进行有效的科研建设。从现阶段的技术水平来看,包括渗淋结构、长效储水材料等依旧存在改善的空间。在管网布局上,要努力寻求更大的设计空间,并在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升必要的效能。与此同时,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上形成有效的贡献,系统理清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尤其是其在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城市绿化、生活空间改善等的意义,从而为社会认同与社会资本参与提供理论支撑。
  3.3 提高民众参与度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乎到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针对现阶段社会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应该进一步强化引导,从而提高民众参与度。在具体的参与度提升上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提升。一方面是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广泛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将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向社会宣传,从而形成有效的社会认知与氛围。另一方面则是提高社会资本的参与度,如提高回用水补贴政策等方式来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快地达成建设推进,才能够形成海绵城市的建设可持续导向建设。
  参考文献
  [1] 童明浩,陈加兵.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的作用探析——以福州市主城区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19(1):66-69.
  [2] 张从欣.基于海绵城市概念下给排水防涝系统建设问题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330-3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28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