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的优化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职和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课程的优化衔接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本文章以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课程衔接为例,阐述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存在问题和优化策略,以期为加快度过中高职衔接磨合期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3-010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我国中高职教育主要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重任,其教育质量的好坏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科技不断进步,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高职专业教育体系的连续性提出意见,要求中高职院校制定专业课程标准,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中高职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效衔接。由此可见,中高职教育的有效协调发展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中高职学校应着重考虑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工作当前状况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1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专业技能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国家有关政策大力提倡发展中高职教育体系,推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招收改革,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可以直接从中职院校招收培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中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各自为政,从中职生源进入高职院校出现课程衔接不顺畅的问题,反映出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存在课程内容重复和交叉,实践能力培养也缺乏层次性。
  1.1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教育衔接缺乏整体规划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重点培养初级和中级专业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承担的是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重任,培养出的是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应按照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整体规划,优化中高职教育课程的知识结构和实践递进程度,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中高职教育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缺少整体规划,连续性和层次性不鲜明,导致教育水平受到影响。
  1.2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中高职教育体系是分开且独立存在的,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或交叉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主,课程设置也主要以普通高中教育课程为基础进行延展,教学计划缺乏对中职生源的教育考量,从而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问题。很多从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反映对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适应、学习内容跟不上等问题。随机调研几所高职院校的课程开设和教学情况,针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技术》等,明显出现的教学内容重复现象,导致中职生源对相同教学内容重复学习,不利于专业素质的提升。
  1.3 中高级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缺乏阶梯性
  中职院校主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重点培养在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专业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开设专业技能培养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明顯更偏重传统教学模式,缺少完善的专业技能教学体系。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投入的实践培训力度更大,课程设置大多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教育为辅,着重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提高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动手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正好相反,它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理论教育为主,实际操作能力为辅,造成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技能倒挂,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如中职毕业生,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的阶梯性,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长远发展。
  2 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优化策略
  2.1 统筹规划,系统规划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体系
  首先,由教育管理部门牵头建立中高职教育联合机制。针对目前存在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存在重复教育和遗漏教育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联合教育体系,引进计算机行业企业参与,构建中、高职院校与行业三位一体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联合培养体系。该体系为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完善职业培养体系,结合中高院校各阶段教学目标,努力培养一大批满足社会计算机领域所需人才,明确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在教学重点,切实做好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有效过渡,形成一个完整且完善的职业教育联合体系。
  其次,统筹规划选编中高职教育教学材料。教学材料是顺利开展教学任务的基础,统筹规划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材是有效解决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策略之一。从宏观方面来讲,联合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制定以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育为基础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计划;从中观方面来说,教育部门应建立健全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体系,按照职业教育性质组织相关教育专家和学者设计必修和选修等知识模块,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从微观方面来讲,教育管理部门针对性地设立知识模块后,各种高职院校针对实际情况将模块再划分为若干独立知识单元,重视知识的前后衔接,便于知识传授的层层递进,延伸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后,根据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衔接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可根据地区特点在全国范围选编计算机专业教材,教材的设计要依据地区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保持教学与社会发展同步,使教学课程模式针对性和灵活性更强。
  2.2 查漏补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随着招生改革的进行,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也发生变化。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包括中职和普高毕业生,对于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育来说,应实际考虑中职和普高生源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差异,有效规避教学内容重复,尝试分层教学或学分银行教育模式。分层教学就是将不同生源进行分班教学,与普高更注重基础文化和理论知识相比,中职生源一般存在总体基础文化知识薄弱的问题,但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中职生源相比普高生源则往往更胜一筹,通过分班制教学,兼顾不同生源的培养差异,针对中职生源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弥补基础知识薄弱的不足,针对普高生源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弥补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缺点,这种差异化教学有利于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也便于查漏补缺、弥补不足。学分银行模式主要是在同一学科体系内对中职阶段教育和高职阶段教育的学分互认,该模式可通过教育管理部门统一核定课程学分标准,或指定知识模块、学习单元等学分标准,建立中高职院校对学分的认可制度,推广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让中职和普高生源的差异性教学得到弥补,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有效提高中高职教育衔接效率。   2.3 重视实践,体现技能培养的阶梯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技能为根本的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能力高低可以用职业资格证书、从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作为衡量标准。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中高职毕业生通过教育获得专业领域的从业资格证,肯定教育成果。中职教育主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蓝领”,服务于一线操作岗位;高职教育阶段是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一批“高级蓝领”“银领”。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教学应重视人才培养的层次,充分体现技能培养的阶梯性。其次,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中职教育着重教授一些基础性、操作性强的专业技能,而高职院校则侧重于培养高层次高端技术人才,教育侧重的不同既是二者的区别,也是中高职教育衔接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高职院校教育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突出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强化综合素质,拓宽发展空间。
  3 結语
  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有利于拓展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发展空间,但我国现阶段中高职教育衔接不紧密,有联系也存在断层,中高职计算机应用类专业课程的衔接就出现教学内容重复、交叉等现象,阻碍整个专业教育体系的发展。为此,各种高职院校应遵循差异性原则进行层次化培养,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指引学生找准定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为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惠红,胡耀民.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体系探索——以软件测试方向为例[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14(06):38-44.
  [2] 戴泽淼,王志宏,付贤政.中高职“3+2”模式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以“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西部科技,2015,14(06):103-104.
  [3] 严义章,熊其兴,杨顺芳.基于中高职衔接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2):32-35+50.
  [4] 蔡昌勇,朱静,曾友州.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02):27-29+33.
  [5] 宋俊苏.建构体系:架起职校生梦圆大学的金色桥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项目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8,18:50-53.
  [6] 钟祥睿,曹秀莲.基于职业能力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1):5067-5069.
  [7] 李增杰,陈晨.浅析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27:352-353.
  【通联编辑:唐一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