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种HANA系统的同城灾备实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吴虎 闫金霞

  摘  要:HANA系统是一种内存数据库系统,承载着大数据运算。因系统运算速度快,吞吐量巨大,造成灾备数据实时同步困难。该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利用万兆城域网实现HANA系统同城灾备的方式。
  关键词:HANA  大数据  内存数据库  灾备
  中图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a)-0018-02
  Abstract: HANA system is a in-memory database system, which carries large data operations. It is difficult to synchronize data in real time because of the fast operation speed and huge throughput of the system. In the paper, a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realize disaster recovery of HANA system  in the same city by using 10Gb MAN.
  Key Words: HANA; Large data; In-memory database; Disaster recovery
  HANA系统灾备的实现可通过运算节点之间数据同步或运算节点存储设备之间的数据同步实现,二者有着不同的实现机制。前者通过10Gb万兆网连接两个HANA集群节点,双活架构,一般同城实现,称之为系统复制。后者也通过10Gb万兆网链路连接两侧节点的存储设备,实现数据库全备份及日志存储层同步。该文介绍的是后一种实现方式,即对大数据HANA系统的全备份和日志以存储复制的方式进行同城灾备建设。由于数据吞吐量大,对链路带宽要求高,一般进行同城容灾建设。
  1  HANA概述
  HANA内存数据库系统承载在大容量物理内存上,因此运算速度很快。但数据并不是只在内存里,也会不停写到硬盘里。HANA一方面通过高速数据总线,以一定时间间隔将数据和日志写入高速硬盘上(持久层),另一方面,通过较低速数据总线将全库备份以及增量日志离线备份到存储设备上。
  2  灾备实现
  HANA系统从内存写数据和日志到介質,可分为在线层和离线层。在在线层,多为HANA节点内置高速硬盘,通过常规磁盘阵列进行数据同步变得不太可能;在离线层,实时性要求低,并且数据库全备份和日志增量备份到了外挂存储设备上,则具备采用存储层同步数据库和日志备份的可能;在灾备侧,通过恢复全库备份和应用重做日志使系统得到恢复;HANA节点数据总线速率很高,即使离线层存储复制,也需要较大带宽。在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间采用万兆网连接,进行同城灾备。
  HANA备份时,将备份每一个HANA服务的数据。如果HANA运行在多个节点上,那么数据全备份会包含所有节点上的以服务为单位的备份。用户可以在操作系统级别使用SAP HANA的命令行工具HDBSQL以及crontab让数据库在固定时间固定间隔进行备份。在灾备中心,可利用HANA Studio进行恢复。
  某企业数据仓库HANA系统8个节点,每节点内存2TB。目前全库备份大小为10T,6个小时备份完成,则会对存储设备造成10×1024×1024/6×60×60≈485MB/S的吞吐量,同城万兆网吞吐量为:10000×0.9/8=1125MB/S(0.9为带宽利用率)。因此,同城万兆网能够满足大数据全备份传输需求。当生产端全备份完成的同时,在同城灾备端也有了一份全备份。日志备份也存放在存储设备中,持续产生,每5min或满4G形成一个归档,随备随传。
  3  结语
  利用万兆城域网将大数据HANA系统的全备份和日志传输到同城灾备端来实现容灾,技术上容易实现。相对于系统复制,该方式下存储层复制系统和生产系统运算节点完全解耦,对生产系统的性能和稳定运行均不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高天.SAP HANA技术研究与应用实施[J].信息系统工程,2016(8):117-118.
  [2] 张岩松.HANA在某石油销售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J].石油规划设计,2017,28(2):43-46.
  [3] 周昕.BW迁移HANA平台应用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7,15(18):26-27,30.
  [4] 刘杰.数据复制技术在资产管理系统应用级灾备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7(7):36-40.
  [5] 张鹤.基于SAN存储的医疗卫生数据中心异步数据灾备设计[J].软件导刊,2017(3):146-149.
  [6] 贾栋.企业级灾备中心的建设及技术选型[J].中国信息化,2018(6):64-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4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