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若冉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文章首先阐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然后对当前的心理教育机遇进行分析。最后,从多个角度入手探究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基于此,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合理性,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网络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c)-0176-02
当前时代中,移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新媒体工具更是层出不穷。由于大学生具有喜欢新鲜、敢于冒险的特点,所以多种通信工具能够被其接受、使用。虽然这一前提下可以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便利,但是也有大量负面消息内容涌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应该抓住新媒体这一机遇,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不理想,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多方面的发展。大学生虽然可以利用新媒体,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为学习工作提供便利,但是也同样存在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而言,当前的大学生存在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其具有虚拟性特点,能够获取日常生活无法得到的快感。实际上,新媒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交互体验、娱乐方式,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虚拟交往、游戏活动。因此,日常学习与工作中,出现了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严重的情况还会出现放纵自身的行为,沉溺于其中,导致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发生改变。
此种现象的存在,便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存在的显著问题。在生活中离开网络,将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受,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焦虑行为,对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良影响。正是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当前部分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严重障碍。例如:诸多学生在面对面的状态下,无法进行交流甚至不懂得如何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很可能会产生极端行为。因此,高校必须加大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重视,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其能够在利用新媒体网络的同时健康成长。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机遇
2.1 拓宽教育途径
在传统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线下”的方式开展教育,而此种方式具有一对一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虽然能够加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但是也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实现对通信软件的合理利用,将传统的“线下”教育模式转变为“线上”教育。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一对多”的教学,还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不仅如此,在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期间,教师还能够利用网络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实现对传统交流方式的调整,以此来适应大学生交流习惯与方式,有利于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通常会利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知识,因此运用以上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的辐射性,更为教师提供更加先进广阔的教育平台。同时还可以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降低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1]。
2.2 丰富教育形式
对于传统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通常会在指定的地点、时间开展工作,同时以演讲报告、讲座、课程、个体辅导等方式进行。此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整体的形式单一。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实现对空间、微信、微博、贴吧等社交网络的合理利用。在适应新媒体环境发展的前提下,以更具先进性的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
如果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大学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能够将更加丰富的形式应用在其中,如动画、音频、图片、视频等,从而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展现出来。这一措施,不仅有效增加了教学形式的新颖程度,还在引起学生共鸣的前提下,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并开拓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在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前提下,增强日常教学的效果。不仅如此,大学生还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对网络的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利用平台与其他学生、教师进行自主互动,运用强大的交互能力能够密切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打破传统的心理教育模式,为获取更加优异的心理教育效果奠定基础。
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转变教育理念
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多高校的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其在工作中的价值。因此,教师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将飞信、博客、微信等平台作为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础,以此来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高校中的心理教育工作,并没有在根本上发生改变,依然存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例如: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依然采用灌输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仅仅利用网络发布一些相对简单的心理健康常识,导致新媒体技术并未在根本上发挥作用,甚至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果[2]。
为了能够改变此种现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应该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放下戒备心、抵触心。基于此,在根本上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以此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在当前的社会中,大学生心理教育者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相互结合,同时对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优良方式予以继承。不仅如此,还需要将新课程改革等新时代思想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营造一种具有和谐、平等特点的教育关系。除此之外,在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从而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与参与性,最大程度上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2 保持虚拟性特点
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主要的特征是虚拟性,这也是吸引大学生运用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虚拟性特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交互双方的主动性、平等性以及信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通常会利用网络与陌生人吐露心声,而不愿意向老师说出真实的想法。不仅如此,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片面理解,认为只有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才需要接受教育,而自己并不需要参与其中。正因如此,大部分学生不愿参与心理教育,或者不敢参与心理教育,害怕自身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
這种现象在大学心理教育中较为常见,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加大对此种现象的重视,以恰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此,教师可以实现对新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并保障心理教育的虚拟特点,将其作为前提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新媒体交互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一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以平等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经历,而教师可以在交互软件的“另一端”以陌生人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此种方式的应用,便于学生实现对自身隐私的保护,同时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虚拟性,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种教育方式中,参与者之间可以实现心灵沟通,并不会涉及其他的相关因素。因此能够满足广大大学生的需求,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3]。
3.3 规范网络行为
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甚至可以对他人的表述进行评论。对于网络中的活跃分子,可以将其称之为意见领袖。通常情况下,意见领袖与被影响者是平等的,并且相互之间具有信任、了解的关系。因此,意见领袖的观点、意见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以实现对被影响者的引导。在这一前提下,由于新媒体网络具有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参与人数多的特点,所以网络上经常会出现“大V”、名人的言论,并且会被广泛地传播,且能够获得更多人的信任与支持。这一现象可以称之为“蜘蛛网效应”。
面对这一现象,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意见领袖的培养。也就是说,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在网络中正确发表自己的想法,甚至成为某一观点的意见领袖,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对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引导学生成为意见领袖的过程中,应该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引导与培养,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在这一背景下,不仅能够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还可以对新媒体平台予以充分利用。在适应市场与环境发展趋势的同时,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在根本上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对于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不利于其实现综合、健康发展。对此,高校需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所带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机遇,然后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这一前提下,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优化心理教育的效果,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亚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分析——探寻哲学咨询与心理咨询的互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34-137.
[2] 王帅.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6):288-289.
[3] 吴红.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研究——兼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认知·训练》[J].中国高教研究,2018(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65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