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制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梅

  摘要:分析了猪免疫抑制性疾病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對应的综合防制措施,旨在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综合防制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11-0018-01
  近年来,我国养猪生产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疫病威胁,母猪繁殖障碍、仔猪高死淘率、生长育肥猪高发病率。养猪生产风险越来越大,疫病控制成本越来越高,而药物、疫苗等常规措施对疫病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有限,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猪只遭受免疫抑制性因素的影响。其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或受到抑制,使猪群赤裸裸的暴露在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的包围之中,一旦感染就是混合感染;或者不免疫还好,一免疫反而顺势发病。事实上,也正是在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出现之后,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不断涌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或以前很少发生的猪病,如猪丹毒、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也暴发流行。
  1  导致猪免疫抑制的因素
  1.1  病原微生物因素
  许多病原微生物均可诱导机体产生明显的免疫抑制。如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2型(猪圆环病毒病)、猪肺炎支原体、猪伪狂犬(PRV)、猪附红细胞体等。
  1.2  营养性因素
  某些维生素(如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1.3  不良应激
  已证明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混群、运输等应激状态下,猪体内会产生热应激蛋白(HSP)等异常代谢产物,同时某些激素(如类固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它们会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
  1.4  药理性因素
  有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经常使用也能抑制免疫系统。
  1.5  理化因素
  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生理机能,过多摄入会使免疫组织器官活性降低,抗体生成减少。
  事实证明,导致猪发病的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而使各种疾病的病因变得非常复杂,这也是目前养猪生产中猪病难以诊断和防治的根本原因所在。
  2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
  由于猪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直接导致的危害就是疫苗免疫失败。尽管目前国内疫苗整体生产水平已经有很大提高,猪场自身免疫程序也不断完善,但通过实验室监测却经常出现抗体阳性率不合格、离散度过高等现象。如果不及时查找病因,找出免疫抑制根源,盲目加大疫苗免疫剂量,会加重对免疫器官的损伤,导致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同时,猪群抗病力下降。免疫抑制病同时可导致猪群抗病力明显下降,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各种传染病混合感染严重。一些本来对健康猪群危害不大的细菌性疾病,由于免疫抑制病的存在而加重病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猪群中潜伏感染圆环或蓝耳病毒后并发细菌感染,用以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如盲目加大使用剂量,会导致猪群药物中毒,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3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综合防制
  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应该尽早摈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病治病,没病拉倒”的片面保守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及时了解,全面分析,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只有在平时及时了解猪场的疫病发生情况,制定并认真落实具有针对性的综合防制措施,充分增强猪的体质,培育优质健康猪群,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疫病防控成本,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对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制更是如此。
  避免近亲繁殖,杜绝或减少遗传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应激。提供全价饲料,尤其是饲料营养要均衡。杜绝饲喂霉变饲料,切实防止霉菌毒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饲料和饮水的污染。引进种猪或精液时应严格检疫,防止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带入猪场原本没有的疾病。定期对猪群进行病原学、血清学监测,采取淘汰阳性种猪、人工授精、早期隔离断奶、早期药物隔离断奶等措施逐步净化种猪群疫病,从细节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优质健康猪群。根据病原学、血清学监测结果,做好整个猪群猪瘟、伪狂犬等目前有疫苗而且普遍反映疫苗效果较好的疫病防疫。
  只有改善猪只体质,培育优质健康猪群,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养猪生产风险,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73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