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旅游业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影响。作为第三产业,旅游的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收入增加、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我国民俗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生活与文化双重性质、在稳定传承中与时俱进等特点,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生机,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展实施是关键。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应当遵循其自身发展模式和文化特点,做到科学论证、精准分析,开发出一批具有当地特色而又能够吸引广大游客的民俗旅游业。
  关键词:民俗旅游  科学  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b)-0254-02
  1  民俗的多样性是旅游开发的前提
  1.1 民俗具有民族性
  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大家共同享用世代传承。每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与传统习惯,这种特定背景下的传统习惯被加以强调和赋予民族感情后,最后升华为一个民族发展历史的标志性文化[1]。民俗文化是民族构成的主体因素之一,也是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因此,民族存在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习惯、信仰信念等多方面,更体现在我们每一个民族的民俗活动的差异。
  1.2 民俗的生活、文化双重性质
  民俗既是生活也是文化。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民俗是尚未分化的原生态的一种文化意识,在此基础上民俗不断发展提炼形成各分类学科体系,在此基础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高度概括和抽象,最后凝聚成文化哲学。由此可知,民俗是起源于人类文化意识领域的一种现象,但其在不断进化发展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为其他学科的分化发展提供来源支持。同时,民俗又作为一种生产生活的外化形式而存在,在人类长河中被不断地重复演绎和使用。所以民俗又具备生活化。综上,民俗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
  1.3 民俗在稳定传承中与时俱进
  民俗既是动态发展的又有其内在结构的相对稳定性。民俗包含着人类意识与群体共同的意愿,是一种个别认同逐渐走向群体认同的文化状态。民俗这种文化状态和相对静止甚至一成不变的文化模式不一样,民俗作为一种具有生产生活气息的模式,往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会随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政治环境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既是一种不同生产生活规律的演变进化,也可以是诸多人类活动模式的积累和整合。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初步形成之后便依然具有独立性系统,不会因为一些细微的社会动态而迅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风俗又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民俗活动既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演变,但在相对时间内也是稳定的。
  民俗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丰富意识领域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文化业态集合,它具有着鲜明的民族品格性、本源原始的文化集合元素、生产生活属性的元认知、历史发展与传承等诸多属性。这种多元属性的民俗活动,正好契合了现代社会人们寻求本源文化的一种身心之旅。因此,民俗的上述品质也注定着民俗活动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无法想象的旅游资源。
  2  民俗资源纳入旅游业带来的巨大潜能
  2.1 民俗旅游资源亟待发掘
  旅游资源从其结构划分上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类旅游资源和人文类旅游资源两大板块。就人文类旅游资源划分来说,又可以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现当今社会有关自然资源类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源的开发比较成熟和完整,而有关于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较少,且不系统。从这种现状看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尚属于刚起步阶段。所以,民俗文化的旅游资源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将会逐渐受到大家的重视,在今后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空间。
  2.2 民俗旅游资源异彩纷呈
  民俗旅游资源是祖先为我们一直延续保留下来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瑰宝。中华文化历史五千年,祖先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我们带来了内容丰富、门类齐全的风俗文化,这种丰富程度从衣、食、住、行到生产、商贸、运输,乃至婚娶丧葬、节气时令,无所不包、无所不含[2]。民俗旅游资源犹如产业体系中的原材料,不同的材料需要经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去挖掘、整理、修正、筛选、升华,使得民俗资源中祛除不符合当前社会时代发展的糟粕,保留并弘扬能够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的与众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正好契合了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文化旨趣、参与其中、开阔视野、丰富内心的一些品质的追求。
  3  民俗旅游发展的组织形式与实施原则
  3.1 民俗旅游发展的组织形式
  民俗展覽与陈列。例如,位于江苏南京的甘熙故居,曾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民宅,现已开辟为民俗博物馆,展览内容主要分为当地建筑文化以及馆藏书籍。再如,坐落于安徽当涂的民俗博物馆,主要是以介绍当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农具为主。上述以民俗为主题的宅邸、博物馆等均是展览与陈列,供游客集中观赏。
  民俗体验。随着民俗旅游的风靡,辽宁大连市在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以“渔村体验式旅游”为主题的民俗活动,游客可以实地下海捕捞,可以坐船出海感受当地渔民捕捞文化;浙江富阳开展了“新沙岛农家游”,这种旅游体验是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方式让游客进行体验,该景点被游客赞誉为“富春江边的伊甸园”[3]。
  民俗表演与演出。西塘古镇推出古镇特色“婚娶表演”,现场的乌篷船上一对演员“新人”表演出一套结婚的流程;安徽池州市的傩舞表演,演员们充分展示出对于古老图腾的崇拜和信仰。
  民俗商品的开发。无锡南长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大阿福泥塑、南京云锦博物馆的云锦产品、浙江绍兴的乌毡帽、天津“泥人张”的彩塑、安徽省芜湖市的铁画等多种多样,各有所长。
  3.2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由点及面,然后再由面到线的循序渐进式发展[4]。例如,南京夫子庙民俗文化区,首先开发的是其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江南贡院,也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考场。随着江南贡院的吸引力的增加,逐渐的,夫子庙景区开发出了一系列的展馆和民俗体验,例如,中国古代科举博物馆、瞻园、黄包车载客等一些知名的旅游景点和民俗活动。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夫子庙景区逐渐发展为一个平面的旅游区。在南京市政府、南京市旅游局的倡导下,夫子庙提出建设秦淮河文化带的决定。古老的秦淮河在过去只是被当作一条便捷的水上运输线路,现在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沿途修整了斑驳的河岸、修缮了民居住宅、美化了花草树木环境,曾经破败不堪的秦淮河如今焕发出新的生机,沿河船只的游行,使得游客有一种重回古秦淮的感受。
  民俗旅游资源科学合理开发,避免盲从。20世纪90年代,民俗旅游项目风靡一时。当时各级地方政府、旅游部门为积极实施“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纷纷将视线转向“民俗旅游”[5]。大家竞相采取措施挖掘各地特色民俗活动,主推形式多样的民俗项目、主打民俗牌、大做民俗旅游的文章。然而,在缺少专业论证情况下开展起来的一些项目,由于不合理的布局、不科学的设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最终导致不得不停止。当然,还有一部分民俗旅游活动本身确实不错,但是从业人员素质低、民俗旅游市场管理不规范等一些问题,也导致原本可以繁荣发展的民俗旅游变得逐渐萧条,最终不得不关门歇业。因此,在现今民俗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定需要科学合理的专业论证,以及未来市场分析预测。
  参考文献
  [1] 苘茂兰,王峥.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24-28.
  [2] 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3] 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基于实践的民俗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民俗研究,2003(1):51-58.
  [4] 胡海胜.论民俗旅游开发研究的一般方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52-56.
  [5] 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02(1):73-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65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