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金融术语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金融学的专业类教材所列术语为语料,同时参考新浪财经、搜狐财经等重要媒体中所涉及的金融类术语。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问题涵括术语的指称、内部的等义词、翻译用词的准确性和长度等。对这些实例的讨论表明,科技术语应该遵守科学性和准确性。文章还指出,除了科学性和严谨性,术语还具有简明性特征。
  关键词:金融术语;指称;等义词;词长;科学性;准确性;简明性
  中图分类号:H083;C04;F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9.06.008
  Abstract:Based on data from financial textbooks and from financial internets of Sina and Sohu, we discussed some issues on financial terms. Our discussion covers reference of terms, synonyms,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and length of terms in accord with not only scientificity and preciseness but also conciseness.
  Keywords:financial terms; reference; synonym; length of words; scientific; accuracy; conciseness
   金融类用语的语言研究,多年以来并没有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类语言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几乎每天的新闻联播都有关于金融的报道,涉及的专业用语非常丰富。这一类专业用语使用频率很高,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称之为常用词语。但是,人们对这些常用词语的含义往往不甚了解,“常听其词,不知其义”。因此,对金融相关用语进行专门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表面上看,语言学和金融学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关的学科,实则不然。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推动经济贸易往来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从术语学角度看,金融类术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语言规范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规范化角度講,应该有一个严格界定的标准,以便确定哪些是术语,哪些不是术语。目前金融类术语在准确地表达专业知识方面还有一些不足。本文通过分析金融术语的几个具体问题,来说明金融术语应该遵循的规范。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以金融学专业类教材所列术语作为语言材料,同时参考新浪财经、搜狐财经等重要媒体,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金融学术语,发掘其中的问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本文探讨的问题主要涉及术语的指称、内部的等义词以及翻译的准确性和词语的长度。
  一 相关术语的指称问题
  冯志伟[1]明确指出,术语使科学区别于常识,没有术语,就没有科学;没有术语,就没有知识。因此,术语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表意严谨、准确。按照这个标准与要求,我们发现金融学领域的一些术语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之一就是并不能准确地表达其指称。举例说,“消费”从纯语言学上讲是一个动名兼类词,例如,消费了100元(动词),高档会所的消费很高(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消费”的解释是:“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可以看出,这里的“消费”是指物质消费,而不涵括精神或服务方面的消费。
  金融学里有不少与“消费”有关的术语,结合上述对“消费”一词的解释,从术语学角度讲,这些金融学上的术语显然有可议之处。请看(1)~(7)中的例子①。
  (1) 消费(consumption)
  消费者对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的支出,包括他们从房屋和耐用消费品的所有权上所得到的服务。
  (2) 消费支出(consumer expenditure)
  对消费品和服务的总需求。
  (3) 耐用消费品支出(consumer durable expenditure)
  消费者对于汽车和家用电器等耐用项目的支出。
  (4) 最终消费支出(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由购买者向出售者购买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
  (5) 居民最终消费支出(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households)
  城乡居民个人和家庭用于生活消费以及集体用于个人消费的全部支出,简称消费支出。
  (6) 公共消费支出(the expenditure of public consumption)
  财政为满足公共需要用于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7) 自主性消费支出(autonomous consumer expenditure)
  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支出,即当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为零时,消费者支出的金额(他们仍然必须有食品、衣物和住处)。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可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统称“最终消费支出”。从产品的角度看,可分为“耐用消费品支出”“非耐用消费品支出以及服务支出”两大类,非耐用消费品支出、服务支出统称“消费”。“耐用消费品支出”和“消费”统称消费支出。
  从术语学角度讲,上述例子关于“消费”的诸多定义是不科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未能将本来平行的术语从语言表述形式上进行有效区分,结果造成概念上的涵括错觉,指称上出现混乱。比方说,从英文上看,“消费支出”(consumer expenditure)和“最终消费支出”(fi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所指称的是两个平行概念,但是汉语在表达上却采用了将一个术语作为另一个术语的中心语的形式,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最终消费支出”是“消费支出”的一个分支。另外,“居民消费支出”简称“消费支出”,这就与“消费支出”成为同一术语,这样的简称造成混淆,显然不符合术语表意严谨性的要求。根据(1)~(7)的界定,我们将其关系加以图解,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消费的内部结构关系分类有明显不足。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建议将“居民消费支出”的简称“消费支出”取消,“消费”是常用词,不必专门设立术语,而直接称之为“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支出”。“消费支出”改为“消费总支出”,其所指与“最终消费支出”所指是一对平行概念。
  根据上述修改,我们将消费内部分类关系图表示为图2。这个关系图解很清楚地反映了金融学“消费”家族术语所指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消费”是一个总的上位概念,若需要保留这个术语,则有必要重新修订上述(1)的界定,以包括(2)~(7)中各个“消费”次类概念。
  二 部分术语内部的等义词问题
  等义词是语言系统内部的一类特殊词,意义完全等同。这类词是在语言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比如“维他命”和“维生素”、“赛因斯”和“科学”、“民主”和“德莫克里西”等,基本上是不同的翻译方法产生的。另一类等义词则是地域方言的不同造成的,比如“玉米”“包谷”“棒子”等。从经济原则考量,前一类等义词的存在对于交际所起的作用是消极的,应予以规范。金融学领域等义词术语也不少,下面选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分析。
  (8)肮脏浮动(dirty float)
  浮动汇率制度的一种,也称之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managed float regime)。在这种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试图通过买卖货币来影响本国汇率。
  “肮脏浮动”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表达的语义完全相等,是等义词。
  (9) 净值(net worth)
  公司资产(它所拥有的以及别人欠它的)与其负债(它所欠的)之间的差额,也称为权益资产。
  净值和权益资产是一对等义词。
  “肮脏浮动”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隐喻表达,净值是权益资产的通俗说法。基于术语科学性与严谨性的考虑,我们建议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权益资产”作为金融学专业术语。相应地,将“肮脏浮动”和“净值”作为日常俗称。这样,一方面保证术语表达的科学性、严谨性,另一方面,也允许非专业的普通人从日常语言的角度做出自己的理解。尤其是“肮脏浮动”这样的隐喻表达,作为金融学术语显然缺乏严谨性,而作为日常语言形式则不失其生动形象性。另有一些隐喻式界定,情况有所不同。请看(10)~(11)。
  (10) 钓鱼行为(spinning)
  投资银行在价格被低估的热门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时,将其份额分销给其他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目的是换取这家公司与投资银行未来的业务合作机会。
  (11) 激励相容(incentivecompatible)
  使合约双方利益协调的激励措施。
  (10)的“钓鱼行为”是典型的隐喻表达,作为金融学术语也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11)的“激励相容”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隐喻表达,不大像一个正规的术语。不过,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并且也没有相对应的等义词表达,对于这样的术语我们不做修改建议。
  (12)相机抉择(discretionary policy)
  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相机抉择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机动地决定和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实现财政目标。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又称权衡性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情势的判断,为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②。
  由此可以看出,相机抉择包括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与权衡性货币政策是等义词。从术语的严谨性考量,我们建议将“权衡性货币政策”取消,因为“相机抉择”作为一个术语,其所指涵括两个子概念: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和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非常清楚。
  从上面的实例讨论可知,术语应该具有科学性和知识表述的严谨性,等义词的存在,显然违背了术语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严格来讲,术语内部是不应该存在等义词的,对于等义词性质的术语应该加以规范。
  三 翻译中的准确性与词长问题
  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曾指出,“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周有光[2]进一步指出,“一名之定,十年难期”。金融类术语基本上都是外语翻译成汉语的,一方面不同语言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差异使得相当一部分外语(主要是英语)中的术语在最初译介到汉语当中时,没有合适的词或者短语来与之对应。在这种情况下,译介者往往只好采取外语的字面意思将相关术语翻译过来,这就导致引介过来的一些汉语术语晦涩难懂,不少翻译过来的术语不够准确,下面举两个例子。
  (13) 收益率曲线 (yield curve)
  将期限不同,但风险、流动性和税收政策相同的债券的收益率连接成一条曲线,即得到收益率曲线(yield curve)。
  收益率曲线可以分为向上倾斜的、平坦的和向下倾斜的。金融学上将向下倾斜的收益率曲线称为“翻转的收益率曲线”(inverted yield curve)。英语中inverted的意思是“反向的”,也有“倒转的、颠倒的、倒置的”之义。根据(13)中的界定以及金融学上对收益曲线的描述,我们认为将inverted yield curve翻译为“反向收益率曲线”更合适一些。
  (14) 自主性消费支出(autonomous consumer expenditure)
  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支出,即当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为零时,消费者支出的金额(他们仍然必须有食品、衣物和住处)。
  从该术语所表达的含义来看,将autonomous consumer expenditure译为“基础性消费”更为准确。   术语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一般情况下,术语不会采取句子形式。金融类术语基本上都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翻译的过程中有的采用音译法(也就是所谓的借词),有的采用意译法。有的情况下同一个词对应有两种不同的翻译,这就造成了术语词的长短不一,短的可以是双音节词,例如:升值、套利。长的有三音节、四音节、五音节、六音节,有的甚至长达十音节。例如,“资本充足性管理”“无违约风险债券”是七个音节。“单一货币增长率规则”“成本推进性通货膨胀”“防御性公开市场操作”是九个音节,“较长期限的再融资操作”是十个音节,等等。这些术语大部分都是通过在中心语前面添加修饰语構成的。以“较长期限的再融资操作”为例,采取由小而大(由内而外)的层次分析法,中心语“操作”受到修饰语“再融资”的限定,而“再融资”本身也是一个状中结构。“再融资操作”作为一个更大的中心语,受到修饰语“较长期限的”的限定,这个修饰语是一个“的”字结构。“的”字之前是一个定中结构。如果将各个词类及相关的结构关系呈现出来,这个所谓的术语,其层次结构可以表示为图3。
   从上述层次结构可以看出,该短语是通过偏正(定中和状中)结构的反复嵌套构成的。自然语言本身具有递归性,正是语言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可以听懂我们从未听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可以说出我们从未听过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音节过长的词语,不宜作为术语,因为术语在表达上应该尽可能简明。对于音节过长的术语,除了音译专有名词之外,不建议作为术语,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递归性来理解比较长的短语。术语尤其是科技术语的含义是科研工作者从科学研究中提炼出来,进行专门界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术语在科学性和严谨性之外,还应该具有简明性特点。
  四 结 语
  本文从指称准确性、等义词的影响、翻译的准确性与词长等方面对金融术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殷健、刘润泽、冯志伟[3]指出,术语的规范是很重要的,但是在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忘记术语研究的描写性质。金融术语的使用日益广泛,有些术语虽然表达欠妥当,但是早已约定俗成,成为业内的常用语,对于这一类术语是否修改,是需要慎重对待的。具体而言,我们应该用描写的观点来看待术语,要从大量的语料中提取和观察术语的使用特点。本文认为未来还需要通过信息检索,对金融术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出合适的决定。
  注释
  ①“消费”“消费支出”“耐用消费品支出”均选自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九版)第627页[4]。“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公共消费支出”“自主性消费支出”选自360百科网。我们的讨论既考虑权威文献给出的术语界定,如(1)~(3)、(8)~(11)、(13)~(14),也关注大众化知识背景下的术语内涵,如(4)~(7)。这种选择旨在表明,术语界定无论是在专家领域,还是在日常语言使用者,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②这里的介绍选自360百科。
  参考文献
  [1] 冯志伟. 现代术语学引论[M].增订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4-5.
  [2] 周有光. 文化传播和术语翻译[J]. 外语教学,1992(3):69-69.
  [3] 殷健,刘润泽,冯志伟. 面向翻译的术语研究: “中国学派”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探索[J]. 中国翻译, 2018(3):74-79.
  [4]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M]. 9版. 郑艳文,荆国勇,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624-6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18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