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国政

  摘要:文章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与重点内容、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战略措施
  
  一、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解问题
  
  对于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的内涵,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具有长远目标,要经过长期努力预期实现的一种农村社会发展状态,它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以下五点进行说明:
  
  (一)新农村建设是历史性研究课题在新时期的延续
  富国强兵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奋斗目标,也是一种社会发展预期状态,从孔夫子、康有为到孙中山,一直把“大同”、“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理想中的社会形态。辛亥革命后,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县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先生倡导的江南地区“江村经济”发展道路等乡村建设实践开了近代中国农村建设运动的先河。当年这些民族先哲为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状态所进行的有益尝试,虽然由于当时日寇入侵不得不中断,但为后来的中国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农业合作化、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署,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的战略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中华民族建设自己家园历史预期的更新,是赋予了新时代内容的伟大历史实践的延续。
  
  (二)新农村建设是多目标的系统工程
  按照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目标,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三)新农村建设内容具有综合性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一种全面改造农村社会的制度性安排,新农村建设包含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它不但为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政策导向,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定了行动纲领。
  
  (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我国人口的70%在农村,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农村中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的比重,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还不发达,不可能靠短期的经济奇迹、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频繁的生产关系变动就能实现根本的改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通过量的渐进积累逐步实现宏远目标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看成一蹴而就的事情。
  
  (五)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一是新农村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文明成为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发展的各项指标已经达到当代社会发展的最先进水平;二是人类社会文明是动态发展的,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应代表着当时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先进水平。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重点内容
  
  (一)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不能片面理解为是狭义的“村庄”建设,而是由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因素构成的多位一体的综合目标体系。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战略目标。
  1、政治目标。即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决策科学、组织健全、依法治村的目标,保持新农村建设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2、经济目标。即经过不懈努力,在广大农村区域内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活富足、全面小康的目标,保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持久的经济活力。
  3、社会目标。即经过长期奋斗,在广大农村真正实现安定有序、邻里和睦、民风纯朴、生活方式健康向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社会进步。
  4、环境目标。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人居改善、文明卫生的目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5、人文目标。即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广大农村实现教育发展、科技普及、文化繁荣、农民素质提高的目标,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依照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一提高”即提高农民收入。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1、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新农村建设要优先解决包括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厨房和圈舍;另外在农村中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须的垃圾处理场所。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农民的生存条件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农民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福利所能带来的好处,切实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要让农民完全进入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消费领域,同样成为社会所有转移性支付的受益者,真正解决农民人生中的“后顾之忧”。
  3、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涉及到国家食品安全、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问题,这部分投入长期以来几乎完全由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渐由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建设责任。
  4、深化农村管理体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民主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自制组织的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经济需要增加投入,资金来源一般来说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的支持与投入。一是政策支持,比如彻底取消农业税,取消农村教育收费等。并且还可以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等;其二是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靠农民自己创收,这是内因。这就要以优惠的政策为先导,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以及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自己也会想到要建设新的美好家园的。
  
  (二)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充分的物质文明基础做保障,同时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直接涉及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科技素质相对而言是有形的,主要体现在对现有科技产品的把握使用等方面。而文化素质则是无形的。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加大和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类教育,并在发展农业技术教育中注重文化素质教育。
  
  (三)科学管理,提高民主意识
  如果说前两方面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那么这里则主要是政治文明建设问题。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再到政治文明建设,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的必然步骤。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压迫,科学意识和民主意识都较为薄弱。施行科学管理,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要从培养农民自身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开始,使农民真正感受到当家作主的主人公地位。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扬民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四)循序渐进,实行发展模式多样化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坚持不搞政治运动,不能强迫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各地“三农”问题的现状不尽相同,一定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建设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只是宏观上的总体方向,不是具体行动方案,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循序渐进,以其中重点项目做为短期发展目标,逐渐取得突破。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事关千秋万代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实施相关战略措施时,要着眼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力争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人口、资源的和谐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县域经济和区域特色经济,充分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空间。
  
  (六)实行科教兴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搞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战略措施的选择要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这方面重点要搞好三项工作。
  1、实行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加强农科教结合,全面搞好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实现对农业生产资源的集约性使用。在科研上,要下大力气抓好低残留、低污染、无公害的农业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搞好环境保护,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重视经济投入的同时,要重视对科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3、建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产资源的机制。主要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提高认识,全面贯彻落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把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二是强化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管理,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机构,强化其管理职能,通过社会总体宏观调控手段和措施来保证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2-31.
  2、张晓山.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马晓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目标与内容.黑龙江农业信息网,2006-6-21.
  4、耿相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大河濮阳网,2006-8-24.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