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天津市西青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概述了1949—2014年西青区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概况,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该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作物;生产概况;问题;对策;天津西青区
  中图分类号    S563.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3-004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西青区原名西郊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东与红桥区毗邻,南靠独流减河与静海县隔河相望,西与武清区和河北省霸州接壤,北依子牙河。至2014年实有耕地面积13 718.6 hm2,农业人口240 816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等。本文对1949—2014年西青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状况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1    生产概况
  1.1    耕地面积变化趋势
  1949年耕地面积为31 819.4 hm2,之后略有增长,1954年之后耕地面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1964年耕地面积为21 643.6 hm2,主要原因是兴修水利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同时大面积撂荒也是耕地面积下降的一个原因。之后耕地面积出现小幅增长,后来由于工业占用、城市建设等原因,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之后又受几次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畜牧水产面积逐年增加,主要农作物面积逐年缩小,至2014年实有耕地面积13 718.6 hm2。
  1.2    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主要作物生产概况
  1.2.1    面积变化。玉米种植面积1949—1959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59—1974年有一个明显上升过程(1974年面积为10 121.8 hm2)之后急剧下降,到1989年还剩5 073.33 hm2, 1989—2014年玉米种植面积略有起伏,基本稳定在3 333.33~5 333.33 hm2之间。
  小麦种植面积从1949—1979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79年面积为10 939.6 hm2),1979—1989年间种植面积下降明显(1989年面积为2 400 hm2),之后种植面积虽然略有上升,但1999年以后种植面积越来越少,到2014年跌至706.67 hm2。
  1949—1959年水稻种植面积呈现上升趋势,1964—1974年种植面积下降明显,1974年种植面积达到最低点为135.2 hm2,之后缓慢上升,1979—2004年种植面积基本维持在1 333.33~2 666.67 hm2之间,最近10年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少,截至2014年种植面积还有293.33 hm2。
  1.2.2    产量变化。1949—1964年玉米产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1959年仅为181 t;从1964年开始玉米产量开始急剧增长,1974年为34 130 t,1974—2014年40年间玉米产量虽有起伏,但总体维持在2.0万~3.5万t之间。1949—1999年小麦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1999年产量达到最高峰为18 900 t,1999—2014年小麦产量逐年减少,至2014年产量仅为3 017 t。水稻产量和玉米、小麦相比起伏较大,最高的年份是1964年,为28 500 t,最低的年份是为1974年,产量仅为895 t,1999年以后水稻产量与小麦相似,下降明显,2014年为1 540 t。
  1.2.3    单产变化。玉米单产从1949年的585 kg/hm2提高到2014年的5 685 kg/hm2,最高单产(2009年6 735 kg/hm2)是最低单产(1949年585 kg/hm2)的11.5倍。
  1949—1969年小麦单产一直在1 500 kg/hm2以下,以后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1994年以后一直维持在4 500~6 000 kg/hm2之间至今,最高单产(1999年)较最低单产(1949年)提高了5 325 kg/hm2。
  1949年水稻单产为2 895 kg/hm2,1974年产量首次超过6 000 kg/hm2,1974—2014年单产一直维持在6 000 kg/hm2左右。
  1.2.4    品种演变。一是玉米品种。1955年以前,境内玉米以“灯笼红”“小八趟”“苠棒子”“大屁股快”等农家品种为主。1955年以后引进“金皇后”“白马牙”。1965年,引入罗马尼亚玉米双交种,1968年,引入国内玉米杂交种群单105、白单4号。20世纪80年代,引进京黄113、京杂6号、丹玉6号、13号、唐玉5号等品种。20世纪90年代,引进掖单4号、13号等。二是小麦品种。境内种植主要是冬小麦,历史很长,但品种单调,20世纪50年代初期均以农家品种“小红芒”“秃头麦”为主,1956年引进碧玛1号、碧玛4号。20世纪60年代,先后引进推广农大45号、农大311、农大139、北京8号等品种。1980年开始种植北京丰抗2号、北京丰抗7号、北京丰抗13号。1985年引进农大142/146、冀麦22、沧州1号,推广津西1号、津西7号。1991年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输抗6号和京东6号、京东8号。三是水稻品种。解放前,境内水稻品种主要有银坊和陆羽。20世纪50年代初期,小韩庄村民万德元培育出新品种“连元稻”。20世纪60年代,引进秋风、秋光等品种。20世纪80年代以后,引进红旗16号、红旗23号、中花9号、中花10号、津稻1187、津稻779等水稻优良品种。   2    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条件不足
  一是耕地质量差。西青区耕地主要集中在辛口镇和王稳庄镇,土壤结构偏黏,盐渍化程度高,抗旱排涝能力较差,特别是王稳庄地区地下水位常年偏高,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而且现有土地过度使用,基本上不能进行休耕,使得土地疲惫,过分透支。二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部分老化,年久失修,农田排灌系统不畅,易旱易涝,抵御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三是部分土地相对集中,但种植水平低,相当一部分土地比较分散,农民重视程度不够。
  2.2    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显著,单产水平低
  1999年以来小麦、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稳中有升,截至2014年玉米已成为西青区首要粮食作物。虽然三大粮食作物与几十年前相比产量有所提高,但是至今维持在较低的单产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3    粮食生产收益低
  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走低,但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明显,粮食生产收益低迷成为影响粮食总产和单产稳定的关键诱导因素和制约因子。
  3    发展对策
  3.1    稳定播种面积
  作为天津市郊区,西青区的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存在着激烈的用地竞争,蔬菜、花卉、苗木等高效产业与传统种植业争地现象日益突出。要稳定保持粮食生产面积,必须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建立永久农田保护区,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鼓励和引导粮食种植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集中,逐步推进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稳定种植面积[1]。
  3.2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提升粮田耕地质量。分期分批改善西青区的农田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采取耕作、农艺、水利工程等措施,加大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力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扶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并兴建小型实用的井、塘、蓄水闸工程,扩大灌溉面积[2]。二是推广良种良法及配套技术。良种已经成为提高粮食单产的关键之一,需要落实良种补贴政策,推广优质新品种和关键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等[3]。
  3.3    科学防灾减灾
  科学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做好气候条件的跟踪分析,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4]。
  4    结语
  西青区作为天津市近郊,在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大背景下,农作物生产也要与都市型农业结合起来,向生态、观光、休闲、景观等功能农业发展,增加农作物生产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的效益空间,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紧密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合,不能将农业孤立发展,达到不以粮食生产为目的的目标。
  5    参考文献
  [1] 张保望,孙旭亮,孙令强,等.青岛市同纬度国家农作物品种引进推广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7(7):19-21.
  [2] 朱富晓,王艳慧.2004—2012年河南省农作物生产结构合理性评价[J].安徽農业科学,2016,44(33):209-214.
  [3] 赵丽芬,王玲,田志敏,等.昆明市农作物间套种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5(11):7-11.
  [4] 张运胜,孙冰.安乡县小宗农作物生产现状与对策建议[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3):33-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1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