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机细菌污染现状与预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日常生活中,手机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已经成为人们通讯交流的必备工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随机抽查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群体及院内医务人员使用的手机污染状况和预防对策。
  关键詞 手机污染;细菌;消毒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2.052
  手机与手、脸、耳朵、鼻子和嘴长期近距离接触,因此手机的卫生状况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已有多项调查显示,手机的污染状况甚至比马桶坐垫还要严重,手机已经正成为细菌留存、繁殖、传播的新载体。因此,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手机,并且经常对手机进行清洁和消毒。
  1 手机污染情况的现状
  大多数研究显示[1],手机表面普遍存在着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肠球菌、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手机滋生的细菌种类与数量会因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1 社会群体
  依照《公共场所用品卫生标准》[2],菌落总数≥300cfu/cm2为超标。刘燕辉等[3]通过对随机抽取的500名汕头市居民研究发现,手机表面细菌总数超标率为30.8%,大肠菌群超标率为28.4%,致病菌检出率为11.4%,HBV-DNA检出率为11.0%,肠道病毒检出率为9.8%。
  1.2 青少年群体
  李晓楠等[4]对下关市120名初中生研究发现,细菌总数检出率为65.83%,其中男生使用的手机的菌落总数超标率为10%,女生无超标。而结果与之有差异的是周芸等[5]对大理某高校100名学生研究发现,男生使用的手机的菌落超标率为18.2%,大肠菌群阳性率为50%;女生使用的手机的菌落超标率为26.9%,大肠菌群阳性率为16.7%。黄艺文等[6]对芜湖市某两所高校145名大学生研究发现,男大学生手机细菌超标率为61.33%,女大学生手机细菌超标率为77.14%。独立而不同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手机使用者是男生还是女生,细菌总数均有超标,可能的原因是男生相对于女生运动量大,出汗多,同时卫生习惯较差,所以手机更易滋生细菌;而女生则由于手机依赖程度高,并有使用护肤品、化妆品及指甲油等习惯,因此手机细菌污染情况更为严重。此外,李晓楠等[4]对下关市120名初中生研究发现,触屏手机的细菌总数检出率为66.67%,键盘手机的细菌总数检出率为6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周芸等[5]对大理某高校100名学生研究发现,触屏手机的细菌总数检出率为94%,菌落超标率为16%;按键手机的细菌总数检出率为98%,菌落超标率为为34%。按键手机最大细菌值约是触屏手机的5倍,原因可能是按键手机的每个按键之间的缝隙易藏细菌。
  1.3 医务人员
  根据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规定,手及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10 cfu/cm2为超标。黄艺文等[6]对芜湖市某两所高校145名大学生研究发现,医学生手机细菌超标率为74%,工科生手机细菌超标率为57.78%。郭华芹等[1]对110名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进行研究发现,手机和手的微生物污染程度呈现相关性,手机细菌总污染率为93.6%,手部皮肤细菌总污染率为84.5%,其中手术医生最为严重,麻醉医生次之,手术室护士较低。医学生的手机细菌超标率高于工科生,这可能是由于医学生微生物相关实验较多,更易受其污染。医学生在实验室都穿着实验服,大多数情况下会把手机放入实验服口袋中,因此手机细菌污染与实验服细菌污染关联性较大。丁然等[7]对医学生实验服的细菌检测结果表明,实验服衣腹部的细菌总数超标率为50.0%,衣袖的细菌总数超标率为45.0%,因此医学生更应注重个人卫生,在实验室禁用手机,在实验后未清洗消毒时不使用手机。医务人员经常在手机还未清洁消毒的情况下发收信息和接听电话,双手的带菌率高,自然伴随着是手机的污染率高。因为手机表面的细菌主要来源于手,手上的细菌传播给手机,同理,手机上的细菌也可以污染手部。所以即使手部做了清洁和消毒,如果手机没有同样处理的话,手部被细菌污染的风险依然存在。另外,手机表面的细菌来源不仅来自手的传播,还包括口腔、衣物、空气等外界环境与手机的相互传播。
  根据上述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数据显示[3~7],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无论是否在医院这样的病毒细菌聚集的地方,手机作为人们必备的通信工具已经逐渐成为细菌的温床,急切需要得到重视并采取相对有效的清洁消毒措施来降低手机表面的细菌污染率, 这将有利于人们的健康。
  2 手机细菌污染的来源
  手机之所以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重视手机的清洁消毒,而对手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办公、走路还是在吃饭、更有甚者连上厕所都在使用手机,随着人们使用手机的频率不断增加,手机的使用环境也会越来越复杂。
  手机很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可能是由于手机运行产生一定的热量,为细菌的生产繁殖提供了一定的温度;手部的汗液、油脂、护肤品及其他杂物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一定的营养。手部的细菌在使用手机过程中通过接触而沾染到手机表面,而在通话过程中,口中的细菌也会污染手机,使手机成为传染源。
  在医院内,医务人员的手部极易被患者所携带的细菌污染。在日常接诊,检查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在未清洁双手的情况下使用手机就容易把细菌转移到了手机上。即使在限制手机使用的地方,也有医务人员携带和使用手机,而人们的口、鼻、耳等部位易于被手机接近或接触,是极易受细菌污染的;其次,手机在使用和充电时被放置在衣服口袋或桌面,易被污染的衣服、病房被污染的桌面等环境因素污染。手机作为一种人们常用的通信设备,往往会跟随人们的身影出现在医院的不同环境中,受到不同来源的细菌污染,也易引发交叉污染。   3 减少手机的细菌滋生
  3.1 加强个人的卫生意识
  加强正面宣传教育:通过在学校开展讲座、张贴海报等形式加强培训,从而加强个人的卫生意识。这是降低交叉感染的第一步,只有真正提高了人们的意识,防止交叉感染,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减少手机的细菌滋生问题。
  3.2 加强手部的清洁消毒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强调的是手部清洁的重要性,手部卫生状况也决定了手机的卫生状况,反之也一样。良好的部手卫生习惯有助于降低手和手机的微生物污染率。特别是在细菌聚集的医院,医务人员的双手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8],防止手机被手上细菌污染的重要途径是在使用手机的前后要先进行手部严格消毒。
  Lam等[9]发现通过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他们手部清洁消毒的顺应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院内感染的存在时间由11.3d降至6.2d/1000个住院日,发生率显著降低。Khivsara等[10]对比医务人员手部或手机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与在临床环境中患者手部或手机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发现有所不同,此发现可得出以下结论:既然细菌频繁地在手部与手机之间传播,那么只要采取有效的手部隔离措施或者清洁消毒措施就可以很大程度地阻断细菌在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传播。多数学者支持通过戴手套和加强手部清洁消毒这种既简单又经济有效的措施来控制细菌传播的方法。
  3.3 增加对手机消毒的次数
  建议人们对手机定期进行消毒,周春碚等[11]通过比较不同消毒方式研究发现,3种清洁消毒方式(分别为手消毒液、75% 乙醇和普通湿巾)均能明显降低手机带菌数。由手消毒液和75%乙醇清洁消毒的手机中位菌落总数接近无菌状态,细菌残留较少;由普通湿巾清洁能有效清除手机表面的大部分细菌,但细菌残留量仍明显高于前两者。手消毒液和75%乙醇的中位细菌清除率均为100.00%,清洁消毒效果很好;而普通湿巾的中位细菌清除率为68.66%,细菌残留约为1/3。
  手消毒液中起到清洁消毒作用的主要成分是乙醇,由于乙醇与其他成分产生协同作用,手消毒液的平均细菌清除率稍高于75% 乙醇,但二者中位细菌清除率无明显差异,因此清洁消毒效果相当。研究结果提示,75%乙醇可以清除手机表面87.00%的细菌[12]。
  关于乙醇消毒效果的进一步研究提示,手机由乙醇清洁后10min的消毒效果最佳[13],说明乙醇起效需要一定时间。
  目前,市场上手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以乙醇、异丙醇、氯己定等为主,这些成分均能达到一般手机消毒的使用要求[14]。相关研究提示,70% 异丙醇可以作为有效的消毒剂用于手机的清洁[15],清除率可达98.00%[16]
  4 总结
  手机细菌污染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青少年群体意识不够强,需要学校教育宣传到位;社会群体意识不够强,是因为手机在近十年来才成为传染源,需要政府通过电视广告和公共场所张贴海报来宣传教育;医务人员作为接触病菌最多的人群,少数意识强的医务人员对手机的消毒做得很到位,但多数意识弱的医务人员往往忽视了手机成为传染源的可能性,需要医院内部商讨落实对医务人员的手机和手的消毒制度。人们需要增加对手机消毒的次数,在比较多种消毒试剂后,由性价比和实用性方面来看乙醇最好。
  参考文献
  [1]郭华芹,钱小毛,陆佳音.手术室医务人员和手机污染现状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报,2016,23(21):58-60.
  [2]孙建英.口腔科手机三种消毒方法的比较[J].哈尔滨医药,2011,31(1):41.
  [3]刘燕辉,蔡亚军,吴图扬等.移动通讯工具物表微生物携带状况及消毒效果评价[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1):1023-1028.
  [4]李晓楠,杨梅,何莹等.下关市120名初中生手机微生物污染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469-470.
  [5]周芸,王双双,马璐璐等.大理某高校学生手机卫生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9):51-53.
  [6]黄艺文,闵星,王妍等,大学生手机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39(12):1422-1424.
  [7]丁然,路秋丽.医学生实验服的细菌检测[J].中国校医,2017,31(4):279-280.
  [8]李华强,唐仕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感染的危险因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22):1715 -1716.
  [9]Lam BC,Lee J,Lau YL.Hand hygiene practice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unit:A multimodal intervention and impact on nosocomial infection[J].Pediatrics,2004,114(5):e565 -571.
  [10]Khivsara A,Sushma TV,Dahashree B.Typing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from mobile phones and clinical samples[J].Curr Sci, 2006,90(7):910 -912.
  [11]周春碚,楊雪帆,朱兵.医务人员手机清洁消毒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11):1619-1621.
  [12]SINGH S,ACHARYA S,BHAT M,et al.Mobile phone hygiene:potential risks posed by use in the clinics of an Indian dental school[J].J Dent Educ,2010,74(10):1153-1158.
  [13]郑雪梅,平宝华.应用ATP 生物荧光法监测医务人员手机清洁度及清洁消毒效果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3):367-370.
  [14]黄丽菊,梁丽聪,杨进军.手消毒液选择评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9):1292-1293.
  [15]BEER D,VANDERMEER B,BROSNIKOFF C,et al.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health care workers′pagers and the efficacy of various disinfecting agents[J].Pediatr Infect Dis J,2006,25(11):1074-1075.
  [16]ARORA U,DEVI P,CHADHA A,et al.Cellphones a modern stay house for bacterial pathogens[J].JK Science,2009,11(3):127-1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474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