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科普人才队伍现状和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近年,全国各地科技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硬件设施上,主题展区、互动展项、多媒体展品、流动科技馆等多种多样;软件设施上,科学实验活动、展览教育活动、馆校结合活动等也大量涌现,围绕它们的一支支科普队伍逐渐形成。虽然这支队伍在科技馆事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逐渐庞大,但它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和问题。事物的发展围绕着人,人的发展则带动了事物。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成了科技馆发展路是否能走得远、走得稳最关键。文章将这支队伍的现状和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 科普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29-0003-03
1 科普人才建设研究背景
1.1 科技馆发展回顾
科技馆是面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阵地、窗口。我国科技馆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已有40年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建设高峰期为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科技馆多为科学会堂,与现代科技馆相比,其展览面积较小,教育功能也相对较弱。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2002年《科普法》,以及2017年《全民科学素养行动纲要》颁布,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科技馆的现代化建设。据2016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科普场馆数量快速增加,全国已有科普场馆1?393家,其中以“科技馆”命名的有473家,平均每99.26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科技馆已经成为群众(特别是亲子家庭)周末、节假日的重要出行地。另一方面,学校对科学教育的日渐重视也对科技馆的发展起了有力的助推作用。例如,2017年国家教育部把学校科学课程的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科技馆已成为青少年进行校外科学学习的必选之地。
1.2 科技馆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尽管科技馆在建设数量和建设规模上有了重大飞跃,然而普及效果并不理想。据调查显示,仍有80%的人表示没有去过科技馆。显然,科技馆的建设和发展之间出现了脱节。建设靠硬件,发展靠软件。目前的情况是,硬件上去了,软件没跟上。因此,如何持续保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科技馆的活力,便成为众多科技馆运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总的来说,绝大部分科技馆缺乏先进理念、展教手段单一、政策措施未得到充分激活,导致科普利用效率低下。
从科技馆研究方面来看,目前大部分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科技馆场馆的建设,如展品、展项的开?发[ 1 ]。对于其教育属性(如科普教育、活动的方法、方式)的探讨仍然有限。特别是在实践方面,科普活动开展相对薄弱,教育水平、效果均有待提高。
“人才”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提高科技馆教育软实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2016年统计结果显示,全国科普专职人员仅为22.35万人,且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显然,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已经成为科技馆事业发展的软肋。为了确保科普人才队伍与技术、经济发展的步调一致性,对科技馆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一系列专业化、标准化和科学化的职称发展思路和制度亟待建立。
2 科技馆人才建设现状
目前,科技馆人才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缺失,以及职业能力建设不足。
2.1 高层次人才短缺
科技馆教育工作兼具复杂性和专业性,尽管不同场馆各具特色,因此需要配比一定规模的高层次人才。然而,就目前人才结构来看,与此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级职称,以及硕、博士在整个科技馆人才队伍中的占比还处在较低水平。以目前发展较好的广东科学中心为例,其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仅为13.2%;硕、博士也仅达到20%[2]。发达地区的情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2.2 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缺失
首先,缺乏健全的评价体系。从科技馆人事部门招人开始,就缺乏适合行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标准,往往是缺什么人才了,招什么人才,文理不平衡,展教人员中以文科人才居多,没有综合平衡设岗及相应的岗位评价制度;对已经招收的人才,不同的岗位没有切合实际的评价标准,编制岗位紧缺,展教一线的大都是合同制员工,对于他们的考核、评价、激励又是另外一套体系,无法统一,造成评价缺失;科技馆人才队伍专业度评价不够,虽然分为展教部、研发部、活动部、培训部等业务部门,但是承担的工作却均建有讲解、接待、服务、管理、策劃,没有明确的专长研究,分工模糊,大部分时间运用在服务这个角色上,而忽略了人才建设的核心——专业发展和评价。
其次,评价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建立人才评价体系,人才流失是必然;如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人才吸引、人才培养就会变成空谈;如果没有完善健全的评价体系,人才政策、人才发展就无法落到实处。评价体系的建立利于科普人才队伍规范、健康发展。
最后,就当下的科技馆业务发展来说什么样的评价体系是合适的。要分析这个问题,首先要确认科技馆如果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什么?如何保持场馆活力;培养什么样的展教人员;开展什么样的展教活动都是评价体系的根本着力点。
2.3 职业能力建设不足
由于科技馆主要从业人员(科普辅导员)多为本、专科学历业务层面的,专业学习的能力、专业实践的水平、创新的能力都表现出严重不足。在2017年8月,一份针对25家科技馆展教活动开发人员的调查报告中显示[3],44%的场馆展品教育活动开发工作与开馆时间相差1~4年,表现出活动开发滞后的现象;而在开发难度调查中,79%的人认为原理抽象、理工科展品开发难度大,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和研究团队,从事主要开发工作的辅导员专业背景复杂,专业知识跟不上,导致了活动开发吃力、更新度不高,相关培训机会少、培训规格不高等。
职业能力不足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职称层面。针对25家科技馆的另外568份人员调查显示,初级职称人员占53.2%,中级职称人员20.4%,副高及以上人员仅占2.3%,无职称人员24.1%,有7家科技馆无职称系列[3]。大部分科技馆职称序列混乱,多为挂靠评审,包括群文系列馆员、文博系列馆员、工程师、经济师等。浙江省科技馆《科技馆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与职业需求》课题组的调查也显示,无职称的科普从业人员站35.6%。现有的职称状况远远低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10:40:50要求。职称层面评聘的合理性,一方面是属于评价体系的,还有一方面是属于职业发展的,这关乎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以上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整个科技馆系统缺乏完善的职称评聘制度和考核标准,既不利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规划,也不利于外部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匹配。对内留不住优秀人才,对外无法对接高层次科普人才,使得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陷入两难的?境地。
3 科技馆人才建设策略
3.1 扩大科普人才的社会认可
一方面,完善职称评聘的相关制度,完善专技岗位的绩效和考核,提供政策制度支持。鼓励从业者进行职称、技能认定,并为其提供宽松环境。建立系统化的科普系列的职称评聘条例。即使暂时无法达成全国统一标准,对于有条件的单位来说,也可以依据实际,向优秀的民营企业学习,建立单位内部的评聘办法,为人才队伍的发展指明方向,调动从业者对于能力提升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另一方面,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既能起到挖掘潜在社会科普人才的作用,又能为科普教育的输入一股强有力的社会力量。基于此,通过完善内、外交流和学习机制,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合作方式,一方面扩大科普人员的知识接触范围,另一方面也使社会能进一步了解科普辅导员的业务工作。从正反两方面形成合力,使人才建设与社会衔接,提高社会认可度。
3.2 提高单位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科技馆要向从业者开放职称评聘信息,如流程信息,并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在时间和工作上给予方便,报销考试费用,提供职称评定要求的继续培训。其次,可以通过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从业者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为职称技能资格评定做准备。
其次,需要提升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使走专业技术路线的员工清晰的了解评定时间、条件、政策,营造氛围。浙江省科技馆所作的《科技馆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与职业需求》调查显示,职称问题上的困惑:没有自有职称序列占42.2%、论文、课题、获奖要求太难占28.9%、信息不了解占15.6%、英语和计算机考试、申报繁琐、通过率太低等,解决占比高的方面是决策层面重点该了解和努力的?方向。
再次,建立健康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学习、培训、晋升都有依据对比参照。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司其职,真正挖掘专业者能力,提高专业技术在单位工作的地位及工作价值。在自序系列的职称体系未完善未统一前,明确科技馆展览教育服务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知道它干什么的,我们才能知道怎么干,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提升科普教育的职业能力。逐渐地,职业定位、素质要求、专业技能要求科学、准确、细致,形成严格、规范、发展的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指明职业发展方向。
最后,要积极与高校展开合作。例如,建立科普教育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如工程硕、博士的联合培养)。在这方面,浙江省科技馆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已经展开相关尝试,目前已完成联合培养硕士数名,有毕业的硕士生投入科技馆展教建设队?伍中。
3.3 提升科普人才个人努力的觉悟
浙江省科技馆所作的《科技馆从业人员职称评定与职业需求》调查显示,有77.7%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申报职称或职称晋升,但也有22.3%的人表示不愿意或者无所谓的状态。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反映客观,并对客观有能动作用。在这儿,这个能动作用,是个人的事业价值观。通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努力,首先要增强每一份子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的主体意识,加强自我认同感。
每一个职业生涯发展,都从一份坚持和初心开始,对于这份职业能力的探索,如教育、心理、传播等理论方法学习研究,运用到展教领域的教育活动开发、策划、探究式学习、研发式学习[4]等形成越来越多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人才评价体系和职称序列的逐渐完善,最终让每一个从事科普的工作者看到职业发展之路。因为不管调查的人愿意不愿意申报,数据显示,44.4%的人认为职业技能资格的评定非常影响职业生涯发展,46.7%的人认为有一定影响,因此,职业能力提升以及科普人才专业技术发展就是事关职业发展的最重要部分,提升了个人努力的觉悟,科技馆人才队伍建设便有了开始和希望。
参考文献
[1]Ahmad S,Abbas M Y,Yusof W Z M,etal.Museum Learning: Using Research as Best Practice in Creating Future Museum Exhibition[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105:370-382.
[2]宋曉阳.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4.
[3]曾川宁,许艳,陈荔荔,等.我国科技馆基于展品教育活动现状与发展对策——基于全国25座科技馆调研分析[J].科普研究,2018,13(2):40-46.
[4]朱幼文,龙金晶,陈婵娟,等.科技馆展教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的内容、方法与路线[C]//科技馆研究文选(2006-2015).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68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