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桦甸市玉米主要虫害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桦甸市玉米主要虫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提出了适宜本地区的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降低虫害危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吉林桦甸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7-011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桦甸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冬冷夏热,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748 mm,年平均气温3~5 ℃,5—9月≥10 ℃有效积温为2 730 ℃,年日照时数2 379 h,无霜期为126 d,是吉林省春玉米主产区之一。地下害虫、玉米螟、蚜虫、粘虫、双斑萤叶甲是危害桦甸市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玉米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就是通过采取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秋季灭茬与深耕、合理轮作等耕作措施,选用抗耐虫品种,实施种子处理(包衣或拌种)、拔除病株,减少田间虫源,利用赤眼蜂防螟、白僵菌封垛以及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一系列防治措施,实现节本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了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桦甸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突出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采取农业、物理与生物方法,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确保玉米高产、稳产。
  1    地下害虫
  危害桦甸市玉米生产的地下害虫种类主要有金针虫、地老虎、蝼蛄、蛴螬等。
  1.1    危害症状
  地下害虫主要以幼虫取食玉米的种子、根部、幼苗等,造成缺苗断垄,不同程度地影响玉米产量[1]。
  1.2    防治方法
  1.2.1    种子包衣或拌种。防治地下害虫选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药剂包衣或拌种;或者用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拌种,堆闷3~4 h,待种子8成干时播种,可维持药效25 d,达到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目的。
  1.2.2    撒施毒土。用5%杀虫双颗粒剂1.0~1.5 kg加细土15~25 kg拌匀,在玉米播种前开沟撒施,施药后及时覆土[2]。
  2    玉米螟
  玉米螟别名钻心虫、箭杆虫,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夏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
  2.1    危害症状
  在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导致玉米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花粒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导致玉米霉烂、品质和产量下降。
  2.2    防治方法
  2.2.1    农业防治。秸秆粉碎还田、深耕和播前灭茬以及清除田间、地头、路边的杂草及玉米秸稈,降低虫源基数。
  2.2.2    物理防治。越冬代玉米螟成虫羽化期,在村屯内堆放秸秆的附近放置杀虫灯、性诱剂或食诱剂诱杀成虫,大面积连片防治效果最好[3]。
  2.2.3    生物防治。一是白僵菌封垛。越冬代玉米螟化蛹前,采用白僵菌统一封垛[4]。每1 m3秸秆用含孢子50~100亿个/g白僵菌粉100 g,向垛内喷撒并封垛,直至对面冒出白烟。二是赤眼蜂防螟。桦甸市每年从5月初开始调查,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 d的田间玉米螟产卵初期或者当田间百株卵量1.0~1.5块时(7月5—10日)放第1次蜂,间隔5~7 d再放第2次蜂。放蜂22.5万头/hm2,第1次放蜂10.5万头/hm2,第2次放蜂12万头/hm2。设放蜂点15个/hm2,在放蜂点附近选择健壮玉米植株中上部1片叶片,将其半片叶片反向卷成筒状,用别针将蜂卡别在圆筒内,避免雨水对蜂卡的冲淋和太阳直射;当使用放蜂器时,可直接将放蜂器夹在玉米植株叶腋处。使用赤眼蜂防螟时,各农户要联合起来进行统防统治。
  2.2.4    化药防治。在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制剂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喷施,以提高防治效果,苏云金杆菌对低龄幼虫的防治效果好,因而施用时间要提前2~3 d。在玉米抽雄前5~7 d,使用康宽150 mL/hm2,兑水450 kg/hm2,利用背负式喷雾器喷施玉米植株中上部,将幼虫消灭在3龄前。
  3    粘虫
  粘虫也称行军虫、剃枝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喜潮湿怕高温和干旱的害虫。当气温为19~25 ℃、相对湿度为50%~80%时,最有利于粘虫发生。
  3.1    危害症状
  粘虫喜食禾本科作物和杂草,具有群集危害、暴食、杂食的特点。1、2龄幼虫仅啃食叶肉,形成天窗;3龄以后幼虫沿叶缘蚕食,形成缺刻;4~6龄为暴食阶段,危害严重时会吃光大部叶片。   3.2    防治方法
  3.2.1    生物防治。在粘虫卵孵化初期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注意临近桑园的田块不能使用。粘虫3龄幼虫可使用灭幼脲500 mL/hm2兑水30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效果好。
  3.2.2    化药防治。粘虫防治关键时期为幼虫3龄前,4龄后进入暴食期,防治难度大。杀虫剂选择熏蒸、触杀及内吸的药剂混用效果较好[4]。当玉米田虫口密度达30头/百株时,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 000 mL/hm2或用20%氯虫苯甲酰胺150 mL/hm2喷雾防治。2017年桦甸市7月底至8月初出现极端天气,连续14 d以上持续高温且降雨多于常年,高温高湿的环境使沿江两岸的二道甸子镇和红石镇部分地块出现粘虫大暴发,当地植保部门高度重视,组织无人机和小型飞机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g/hm2兑水开展统防统治,有效遏制了粘虫的进一步危害。
  3.2.3    封锁隔离。严重发生区域,在未受害或田内幼虫量少的地块和某些幼虫龄期较大、虫量集中危害的地块,实行挖沟、打药带。
  4    玉米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或蜜虫,多属于同翅目蚜科,为刺吸式口器害虫。
  4.1    危害症状
  以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
  4.2    防治方法
  4.2.1    种子包衣或拌种。常发、重发区使用吡虫啉、噻虫嗪等种衣剂包衣。吡虫啉具有内吸性,持效期较长,拌种使用能较长时间防治玉米蚜虫[5]。噻虫嗪具有内吸传导性,种子处理后迅速内吸传导到植株各部位,可有效防治玉米苗期蚜虫。
  4.2.2    化药防治。玉米抽雄、盛发初期和虫口密度高时可喷施25%吡虫啉300~800倍液进行防治。
  5    双斑萤叶甲
  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能短距离飞翔。高温干燥、降水量少有利于双斑萤叶甲发生。近几年,双斑萤叶甲在桦甸市有日趋严重的发生趋势。
  5.1    危害症状
  双斑萤叶甲以成虫于7—9月取食玉米植株的叶片、花丝和幼穗,造成玉米产量下降。
  5.2    防治措施
  5.2.1    農业防治。田间、地头杂草多的地块发生严重时,要及时铲除杂草,结合秋季深翻灭卵,以达到防治目的。
  5.2.2    生物防治。利用瓢虫和蜘蛛等天敌防治双斑萤叶甲。
  5.2.3    化药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风险的药剂进行防治,如用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0.3~0.4 L/hm2,重点喷施雌穗周围,喷药后间隔5~7 d再喷施1次。防治时,应注意在早晨或晚间双斑萤叶甲不活跃时喷药,同时要进行大面积统防统治。
  6    参考文献
  [1] 姚万义.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8):10-12.
  [2] 李少昆,杨祁峰,王永宏,等.北方旱作玉米田间种植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2.
  [3] 孙艳梅,李莉,陈殿元,等.吉林玉米有害生物原色图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
  [4] 方向前,曹文明,丁绍文,等.吉林省湿润冷凉区玉米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种业,2013(4):40-42.
  [5] 王静.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研究[J].北京农业,2013(24):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2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