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职院校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双创”教育升级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探索新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措施。笔者从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着手,提出基于“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整合高职院校硬件、网络、师资及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方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和信息优势,构建“创业团队+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互联网+;众创空间;“双创”基地;多方协同;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6-0219-00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6.103
0 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全国高等院校众创空间发展得如火如荼,并且在师、生、校、企、等多方协同努力下,不断地发展壮大,结出硕果。“互联网+”背景下,众创空间的发展引导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就业时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不断地创新自主创业的发展模式,极大地推动了高校众创空间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1 “众创空间”的相关概念
最初的高等职业院校一般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各种以企业命名的“XX班”此消彼长,如“富士康班”、“丰田班”、“宝马班”等,确实在一定时期内,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这些班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创业能力,一旦失去对应企业的工作机会,社会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令人担忧。前些年兴起的“众包”、“众筹”模式则需要参与者拥有一定的资金或技术,高职院校和在校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2015年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基础上,构建人人都能参与的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首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此后“众创空间”的说法渐渐为大家所熟知。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利用政策的杠杆作用,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创造力、扩大就业增长点、推进经济发展、培育新业态的一项重大战略。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简称“双创”基地),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建立的、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众创空间”作为集高等院校、专业教师、高校学生、互联网企业、培训机构、技术需求企业等多方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型创业教育模式入驻“双创”基地,为以往以做小生意买卖或低水平技术服务为主的基地增添了不少活力。近年比较流行的几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如表1所示。
“双创”基地就像一个孕育企业的“温室”,给在孵化期间的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模拟市场环境,辅助创业者补齐短板,降低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平稳过渡,最后融入市场浪潮中,实现相应的商业價值,从而在社会层面上实现由创业带动就业。“双创”基地通过不断地提高其服务能力、孵化能力和承载能力,发挥出点面布局、线上延伸、全面带动的作用。“众创空间”更是在其中起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龙头作用。
2 协同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理念是在新的经济常态下产生的,它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成为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是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实现人生理想为目标的高层次教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已形成规模。但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和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2.1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1 起步比较晚,发展相对缓慢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晚,尤其是课堂工作的开展,还没有引起高职院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讨阶段,试点工作的实施还没有得到全面推进。在高职院校引入创业培训项目,将创业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1.2 学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把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对于许多高职院校来说,创业教学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的调整和变化。创业教育关系到教学体制改革的成败。不能随便加几道菜就行了。它需要渗透到教学工作和学生培养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学生培养模式也将参与其中。
2.1.3 利益驱动力不足
教师是实施创业教育的关键因素,创业教育所开设的课程需要依靠教师。然而,由于创业教育是一门新型课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教材,目前大多数教师对如何进行创业教育感到困惑。另外创业教育课程即便真正地开设起来,学时也很有限,而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薪酬是与学时直接挂钩的,这就牵扯到了教师的切身利益。
2.2 “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的现状
对于创客空间的概念,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概念。中国科技大学刘志英教授曾将创客空间定义为“线上线下自组织孵化器”。大众创新空间是互联网时代创新的新趋势。要把握互联网形势下创业的特点和需求,构建覆盖线上线下群众协同创新创业社区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2.2.1 政府的高度关注
2015年3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推进大众创新创业,要坚持市场导向,强化开放共享,加强政策集成,创新服务模式。明确提出到21世纪20年代,我国将逐步形成一批能够满足大众创业需求的专业服务平台。
2.2.2 日趋完善的创业形态 据科技部火炬中心数据,截至2016年底,全国有创业孵化载体7500余家,包括孵化器3200多家、众创空间近4300家;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22.3万家,毕业企业共计8.9万家显然,创业的规模正在扩大。随着创业效率的显著提高,出现了所谓的大众创业,创业主体呈现草根化、大众化趋势。
2.2.3 目前高校众创空间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本科院校的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创客人数多,但跨学科交流不充分;
●科技成果较多,但成果转化率低;
●创新资源丰富,但设备使用率低;
●学科资源广,但人才聚焦和人员协作不够。
2)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存在主要问题则有所不同:
学院重视力度差,真正的创客人数很少;
缺少科技成果或者可用于实际转化的科技成果;
创新资源少,缺乏硬件设备;
学科资源有限,相关人员协作不够。
对于当前我国正在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言,创新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双创”体制机制不适应创新创业快速发展,个人突进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由于体制的不配套,创新的阻力依然很大。
3 “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面对目前高职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以“创业团队+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大赛+创业孵化”为贯穿主线、以“研究型企业家”、“创业型学者”为教师团队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
3.1 “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
牢牢把握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与核心要素,逐步建立以“专业参与+能力驱动+校企联动”为特征的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能力导向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展开研究并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3.1.1 协同教学
1)企业为不同学生定义一个不同的目标,然后在与学生一起去实现目标。
2)摆脱刻板的教学模式,运用意义教学的方式,先为不同类别的学生订立或教会学生去订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确认自己所做事情的意义,让学生不排斥企业的教学,企业也可以将教学与学生真正的协同一起。
3.1.2 创新工厂
1)关注学生的奇思妙想的想法,鼓励创新。让人性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充分发挥。
2)企业可以从中吸收足够新颖的,质量高的,具有实施可能性的点子加以开发,充分激发企业的生命力,也给学生以飞翔蜕变的跳板。
3.1.3 分类培养
由课堂教学的同质化培养,转向根据学生兴趣、性格取向、就业方向等进行分类培养。如教学中根据软件工程需求,让学生扮演项目经理、架构师、DBA、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运维人员等角色进行分工;金马团队成员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发展方向,从前端页面、后台代码设计,到H5融媒体、平面设计、软件测试、网络安全,再到大数据、云计算等。
1)将学生以特征进行分类,对学生进行适合其性格的教学方式,以达到高度協同化。
2)让不同性格的学生进行合作,使学生充分了解合作时与不同性格的人配合的重要性。
3)相同性格的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促进学习。
3.2 “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方案
在制定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能力为本”。强调“学以致用”,凸显“实践主题”,加强“校企联姻”,高职教育应推进以能力为核心的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坚持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评价。
金马团队从实战出发,要求成员根据团队实际项目需要,选定主攻方向后制订相应的学习方案,列出学习计划,设定目标,提交指导教师审查。指导教师不定期地检查成员进度,督促成员保质保量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既定目标。
3.3 “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教学模式
完善“探索式项目驱动培养法”,由校企合作单位提供项目来源,结合具体项目选派相应岗位工程师进行技术业务指导;由专业教育机构或企业对团队骨干成员进行必要的专业能力培训;由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带领创业团队深入企业调研,参与系统分析,完成项目开发,完整实施若干项目。综合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学习能力、创业意识、自控能力、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等。
4 “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内容
本课题学生创业团队(金马团队)不再单单是作为研究对象,而是直接参与课题研究。创业团队入驻学院创新创业基地,一方面进行具体项目开发,以“项目驱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与课题组一起定期交流学习,设计调查问卷,分析总结调查结果,撰写论文,共同完成课题研究。
4.1 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团队
组建“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团队,形成规范化、梯度型学生创业组织。创业团队具有广泛协作性、参与性、实践性、自主性等特点,弥补了课堂教育缺乏自主实践的不足,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金马团队”作为第一个入“双创基地”的创新创业团队,由课题负责人马战宝教师与金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建。团队主要实行指导教师监督下的自主管理模式,通过建立健全相应规章制度,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等方式实现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等“互联网+”资源促进团队发展。团队从组建伊始便充分发挥成员的自觉管理意识,团队成立后每年/学期的招新以及后续的学习、活动安排等工作,大都是由团队现有成员主导完成。
通过适当分工与协作,团队成员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具体任务。金马团队以软件开发为主,团队成员则可根据需要分饰项目经理、框架设计、模块设计、前端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设计、软件测试、安装运维等角色,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软件项目开发。 4.2 参与“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大赛
参加“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大赛,引导学生创业思路。虽然从机制上看,只有小部分学生的能从竞赛中受益,大部分学生不太可能参加;许多省级专业技能竞赛也好像与创业无关,但竞赛本身的示范特征和宣传功能,不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容易实现的。通过高水平创业大赛,展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同时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金马团队积极参加学院和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多名成员先后参加数届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的“软件测试”、“大数据技术与应用”、“HTML5交互融媒体内容设计与制作”等专业技能比赛,还有第二、三届“河南省高校信息安全与对抗大赛”线上个人挑战赛和线下分组对抗赛,均取得不错的成绩。在团队内部形成浓郁的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为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团队成员还积极参加和组织相关领域校级比赛,如参加“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平面设计”等比赛,组织校级“软件测试”比赛,从比赛平台搭建、测试软件选定及测试标准制订,均在团队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主要由团队成员完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创新创业组织与协调能力。
4.3 接受“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培训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培训可以使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系统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上以MOOC、SPOC和其他在线形式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教师起到组织、沟通、引导等方面发挥辅助作用;校外结合社会“众创空间”的创业实践,与创业导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导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交流,检查学习情况,引导、鼓励和指导学生创业。
金马团队除了不定期参加合作企业的技术论坛,邀请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工程师对成员进行创新创业培训,还选派成员远赴广东珠海同望公司学习V3平台开发技术,提高团队的技术水平。
4.4 加强“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实训
“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实训,打造全方位综合实训平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在校园建设创业实训室,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项目实务,帮助学生融会所学知识,全面提高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观察事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工作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不仅“双创”基地为入驻队员提供基本的互联网平台,学院现代教育中心还特地为金马团队开辟网络空间与接入端口服务。根据学院有关部门实际软件项目开发需求,团队成员分工协作、亲历了从软件项目需求分析、概要設计、详细设计、实现、测试及运维的全过程。
4.5 完成“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孵化
建设“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满足学生创业需求。结合我国目前“众创空间”现状,建设以高职院校为主体运营管理的“项目驱动型”“互联网+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基地,学院提供政策、硬件支持,完成学生创业团队的孵化。
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应用价值在于整合高职院校与社会优质资源,搭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平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推进先进技术转移孵化,形成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创新战略。
经过一定时期的创业孵化,金马团队择机引进金途集团、学友教育等企业项目,进行创业实战演练。相关企业适时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团队健康成长。
5 “互联网+众创空间”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与金马团队共同努力,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协同创业研究成果:
完成研究报告,发表研究论文;
取得相关项目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
金马团队完成软件项目开发:
校内项目:商旅系单招、宣传相关网站建设、学院教师技能大赛管理平台、学院学生技能大赛管理平台;
企业项目:金途公司的能力点管理系统、豫通公司的公路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学友公司的高考志愿填报与信息管理系统等。
团队成员参与比赛获得奖项:
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软件测试”项目团体三等奖3项,“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项目团体三等奖1项,“HTML5交互融媒体内容设计与制作”项目团体优秀奖1项。
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与对抗大赛线下分组对抗赛团体三等奖2项,优秀组织奖1项;
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与对抗线上个人挑战赛二等奖7人次,三等奖7人次,线下分组对抗赛三等奖6人次;
院级多种技能大赛团体/个人一、二、三等奖数项。
已毕业成员分别在北京、上海、郑州等地IT企业就职发展,入职即可担纲一线技术工作,最高月薪达万元以上。
课题负责人荣获学院首批“双创”教师称号。
目前部分团队成员正在酝酿注册以学生为法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型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众创空间”资源,探索创新创业途径,争取早日获得成功,继而参与完善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
6 结论
研究表明,基于“互联网+众创空间”的多方协同创业教育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不仅需要整合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网络环境、师资力量与企业、培训机构等多方优质资源,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和信息优势,结合高职教育专业特征,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号)[Z].2016.
[2]杨晓东."互联网+众创空间"下职院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研究[J].中国商论,2018(4):P188-189.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Z].2015.
[4]侯艳丽.高职院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P47-48.
[5]胡朝阳.“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1):P239-241.
[6]李新良.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校园创客教育构建研究[J].软件工程,2017(5):P55-57.
[7]雷海栋.高校“互联网+众创空间”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6(7):P300-303
[8]邹丽.众创背景下创业环境完善机制分析[J].中国商论,2015(32):P78-81.
[9]黄彦菁,孙丽江.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11):P49-52.
[10]盖宁.众创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32):P249-250.
[11]徐小洲,梅伟惠等.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5):P45-4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9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