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杀虫剂一次性施药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药效试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為减少甘蔗螟虫防治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研究了6种不同杀虫剂一次性施药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及对甘蔗产量和锤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植蔗一次性施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2%吡虫啉颗粒剂75 kg/hm2、3.6%杀虫双颗粒剂75 kg/hm2和60%呋虫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150 g/hm2对苗期螟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和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药后第45天和第60天的防效均超过70%;宿根蔗也以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和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600 mL/hm2对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较好;新植蔗中6种药剂处理甘蔗锤度、有效茎和蔗茎产量与不施任何农药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宿根蔗6种药剂处理甘蔗锤度和有效茎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但产量差异显著,以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蔗茎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7.5%。综合来看,生产上一次性施用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75 kg/hm2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甘蔗螟虫;杀虫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S4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03-008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20.03.016
The field efficacy test of different insecticides with one-time
application to sugarcane borers
LUO Ya-wei,QIN Zhen-qiang,LI De-wei,LIANG Tian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ugarcane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ning 530007,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usage amount and frequency of insecticide on sugarcane borers, the field efficacy of six different insecticides with one-time application on borers and its effect on sugarcane yield and brix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had better control efficacy on the borers in new-plant seedling when spray the 10% clothianidin·monosultap granules of 75 kg/hm2, 30%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suspending agent of 600 mL/hm2, 2% imidacloprid granules of 75 kg/hm2, 3.6% insecticidal double particle and 60% dinotefuran dispersible powder of 150 g/hm2 on sugarcane with one-time application.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10% clothianidin·monosultap granules of 75 kg/hm2 and 30%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suspending agent of 600 mL/hm2 were more than 70% after applied for 45 days and 60 days. In ratoon sugcarcane, the control efficacy of 10% clothianidin·monosultap granules of 75 kg/hm2 and 30% chlorantraniliprole·thiamethoxam suspending agent of 600 mL/hm2 on borers also were higher than the other insecticides test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ces on brixs, effective stems and yields of sugarcane in new-plant among the six insecticides compared the control without use insecticide.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ce on brixs and effective stems of sugarcane in ratoon among the six insecticides compared the control without use insecticide. While the yield of sugarcane with spraying 10% clothianidin·monosultap granules of 75 kg/hm2 was the highest compared the other treatments tested. There have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17.5% in yield when apply 10% clothianidin·monosultap granules of 75 kg/hm2 compared the control without use insecticide.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re have better control efficacy of 10% clothianidin·monosultap granules of 75 kg/hm2 on sugarcane borers, and it can increase the sugarcane yield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Key words: sugarcane borer; insecticide; control efficacy
广西是中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已连续多年占全国60%以上[1],由于连年种植,甘蔗虫害发生严重,尤以螟虫危害比较突出。广西蔗区的甘蔗螟虫种类主要有二点螟(Chiloinfusca tellus Snellen)、条螟(Proceras venosatus Walker)、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等[2]。螟虫是甘蔗的主要钻蛀性害虫,在各蔗区普遍发生,且为害时间长,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品质[3]。整个生长期甘蔗都会受到螟虫危害,苗期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苗,枯心率一般在10%~20%,严重的达60%以上[4],使甘蔗缺苗、断垄,生长不整齐,从而影响甘蔗产量和糖分,造成减产减糖。
当前,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甘蔗螟虫为害的主要措施。多年来,广西蔗区防治蔗螟等害虫普遍使用呋喃丹、甲拌磷、地虫硫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等高毒农药,由于用药品种单一,加上使用时间较长,害虫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防治效果明显下降[5]。长期使用单一农药,最终必将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形成抗性种群,导致防治加大用量而效果又差,而混合、轮换用药可达到兼治多种害虫的目的[6]。因此,田间筛选、试验示范推广低毒高效新型药剂,合理交替用药,对提高药剂防治效果、减缓抗药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当前生产上防治甘蔗螟虫的杀虫剂主要有3.6%杀虫双颗粒剂、5%蔗来茎颗粒剂、10%毒死蜱颗粒剂、8%毒死蜱·杀螟单颗粒剂、70%锐胜、40%福戈、5%丁硫克百威、锐劲特等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新型杀虫剂20%康宽悬浮剂和30%度锐悬浮剂受到蔗农高度认可[8],新烟碱类杀虫剂如吡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颗粒剂对甘蔗螟虫也具有较强的杀灭效果[9]。在用药习惯上一般采用新植蔗下种和宿根蔗破垄时施第一次药,大培土时二次追施或喷雾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治一、二代螟虫为害,但两次用药导致用药量增大,用工成本增高。如果能筛选一种内吸性好、持效期长、效果显著的药剂进行一次性施药,可以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降低用工成本,达到节本、增产增效的目的。
噻虫胺是由拜耳和日本武田株式会社(住友化学)共同开发,2002年在日本上市,2012年首次在中国正式登记了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和95%噻虫胺原药2个产品,2016年增加3个产品,2017年增加16个产品,仅2018年(截至2018年9月30日)新增72个产品。可见,噻虫胺在国内的登记呈上升趋势,是一个热门产品[10]。据研究,不同含量的噻虫胺单剂或药肥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9-13]。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是近年来在甘蔗上推广应用的一种新杀虫剂,登记作物及防治对象为甘蔗螟虫[10],在田间推荐用药剂量为45 kg/hm2,施药两次。但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在甘蔗螟虫防治方面的研究报道尚少,须作进一步的研究。本试验围绕甘蔗农药减施和节本增效的需求,通过湖北省天门斯普林植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10%噻虫胺·杀虫单颗粒剂(GR)与生产上常用的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FS)、60%呋虫胺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ZF)、2%吡虫啉颗粒剂(GR)、3.6%杀虫双颗粒剂(GR)、30%氯虫·噻虫嗪悬浮剂(SC)等5种药剂一次性施药进行防治新植蔗和宿根蔗苗期螟虫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杀虫剂一次性施药对新植蔗和宿根蔗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甘蔗产量和锤度的影响,筛选有效防治甘蔗螟虫的轮换药和替代药,为生产上科学合理指导药剂防治甘蔗螟虫提供参考,以达到减药增效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品种及防治对象 新植蔗试验为桂糖43号,宿根蔗试验为新台糖22号;防治对象为甘蔗螟蟲。
1.1.2 供试药剂 10%噻虫胺·杀虫单(1%+9%)GR,湖北省天门斯普林植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30%噻虫嗪FS,青岛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60%呋虫胺ZF,安徽丰乐农化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吡虫啉GR,湖北省天门斯普林植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3.6%杀虫双GR,河北昊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300 g/L氯虫·噻虫嗪SC,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过程 试验地点设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隆安试验基地,试验地平坦,土壤为红壤,肥力中上,有灌溉条件。新植蔗于2018年4月16日雨后种植,基肥施N、P、K养分总含量为29%的复合肥375 kg/hm2。种植后及时盖膜,5月28日揭膜小培土,施N、P、K养分总含量为45%的复合肥750 kg/hm2,6月20日大培土,施N、P、K养分总含量为45%的复合肥750 kg/hm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一致;宿根蔗试验的上茬甘蔗于2018年4月8日砍收,2018年4月27日破垄松蔸,6月20日大培土,施N、P、K养分总含量为45%的复合肥1 500 kg/hm2,其他栽培管理措施与大田生产一致。
1.2.2 试验设计 试验设10%噻虫胺·杀虫单GR 75 kg/hm2、30%噻虫嗪FS 600 mL/hm2、60%呋虫胺ZF 150 g/hm2、2%吡虫啉GR 75 kg/hm2、3.6%杀虫双GR 75 kg/hm2、30%氯虫·噻虫嗪SC 600 mL/hm2和不施农药对照(CK)7个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共28个小区,随机排列。新植蔗试验每小区5行,行距1.2 m,行长7.0 m,面积42 m2;宿根蔗试验每小区4行,行距1.2 m,行长7.0 m,面积33.6 m2,试验区周围设保护行(排)。 1.2.3 施药时间和方法 新植蔗试验,液体药剂和60%呋虫胺ZF用二次稀释法对水450 kg/hm2,摆种后进行蔗种和植沟喷雾,然后覆土盖种,颗粒剂在摆种后直接撒施于植溝,施后覆土盖种。宿根蔗试验,液体药剂和60%呋虫胺ZF用二次稀释法对水100 mL然后与75 kg/hm2细沙拌匀,在破垄松蔸时撒施于蔗蔸根部一侧,颗粒剂直接撒施于蔗蔸根部一侧,施后盖土。空白对照不作处理。
1.3 田间调查及数据统计
在药剂处理新植蔗第45、60天,宿根蔗处理第30、60天,调查各小区内甘蔗总苗数和枯心苗数,计算枯心率和防效,甘蔗收获时调查各小区的有效茎、锤度(每小区随机选取20株甘蔗)和小区实际产量,数据分析在STST软件进行。计算公式如下:
枯心率=小区枯心苗数/小区总苗数×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药后枯心率-处理区药后枯心率)/对照区药后枯心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对新植蔗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
6种不同药剂一次性施药对新植蔗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表1)。药后第45天和第60天,10%噻虫胺·杀虫单GR 75 kg/hm2、30%氯虫·噻虫嗪SC 600 mL/hm2、2%吡虫啉GR 75 kg/hm2、3.6%杀虫双GR 75 kg/hm2和60%呋虫胺ZF 150 g/hm2对苗期螟虫均有较高的防治效果。10%噻虫胺·杀虫单GR 75 kg/hm2和30%氯虫·噻虫嗪SC 600 mL/hm2药后第45天对新植蔗苗期螟虫防治效果分别为73.88%和71.24%,药后第60天分别为79.50%和78.84%。而30%噻虫嗪FS 600 mL/hm2药后第45天和第60天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均最低,防治效果均低于10%。
2.2 不同药剂对宿根蔗苗期螟虫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药后第30天,10%噻虫胺·杀虫单GR 75 kg/hm2防效最高,为33.85%,30%噻虫嗪FS 600 mL/hm2防效最低,6种不同药剂一次性施药对宿根蔗苗期螟虫防治效果不显著。药后第60天,10%噻虫胺·杀虫单GR 75 kg/hm2的防效最高,为51.95%,对宿根蔗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极显著;30%氯虫·噻虫嗪SC 600 mL/hm2的防效为32.35%,对宿根蔗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其他药剂处理对宿根蔗苗期螟虫的防治效果均不显著,以3.6%杀虫双GR 75 kg/hm2的防效最低。
2.3 不同药剂防治甘蔗螟虫对甘蔗锤度和产量的影响
6不同药剂防治甘蔗螟虫对新植蔗锤度、有效茎和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且各药剂处理间差异也不显著,产量以10%噻虫胺·杀虫单GR 75 kg/hm2最高,为67 320 kg/hm2,比对照增产3 090 kg/hm2,30%氯虫·噻虫嗪SC 600 mL/hm2最低,为6 3930 kg/hm2,比对照减产300 kg/hm2。6种不同药剂防治甘蔗螟虫对宿根蔗锤度和有效茎影响不显著,对产量影响显著,产量以10%噻虫胺·杀虫单GR 75 kg/hm2最高,为90 600 kg/hm2,比对照增产13 500 kg/hm2,增产效果显著;30%噻虫嗪FS 600 mL/hm2处理产量最低,为75 375 kg/hm2,比对照减产1 725 kg/hm2,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比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但增产效果不显著(表3)。
3 小结与讨论
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等属于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与环境相容性较好的低毒杀虫剂,具有较强的内吸性,广泛应用于农作物害虫的防治,成为继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类农药杀虫剂[9,14],近几年在甘蔗上的应用发展迅速。吡虫啉是由德国拜耳和日本农药制造公司于1984年联合开发的第一个新烟碱类杀虫剂,不仅具有优良的内吸性、高效、杀虫普广、持效期长、对哺乳动物毒性低等特点,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根内吸活性、胃毒和触杀作用[14]。赵欢欢等[3]、孙东磊等[9]研究表明,在甘蔗种植时一次性施2%吡虫啉颗粒剂30~75 kg/hm2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为60%~80%,而本试验表明一次性施2%吡虫啉颗粒剂75 kg/hm2对甘蔗新植蔗和宿根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21%~71.96%、22.66%~28.13%。近年已发现蚜虫、稻飞虱和烟粉虱在一些地区和国家,特别是在温室内对吡虫啉产生了抗性,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啶虫脒、马拉硫磷、残杀威与吡虫啉之间存在正交互抗性,因此在已经对啶虫脒、马拉硫磷和残杀威产生抗性的地区防治害虫时,应谨慎推广使用吡虫啉[15]。噻虫嗪是1991年由诺华公司开发的新烟碱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与吡虫啉相似,可选择性抑制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烟酸乙酰胆碱酯酶受体,进而阻断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造成害虫出现麻痹甚至死亡,该药不仅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比吡虫啉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更快的作用速度、更长的持效期,是取代那些对哺乳动物毒性高、有残留和环境问题的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杀虫剂的较好品种[16]。30%氯虫·噻虫嗪SC是先正达公司2009年研发的新产品,由10%氯虫苯甲酰胺与20%噻虫嗪复配而成,氯虫苯甲酰胺是通过调节昆虫肌肉钙离子释放而造成肌肉异常收缩,导致昆虫瘫痪至死[8]。据相关研究表明,一次性施30%氯虫·噻虫嗪SC 450~750 mL/hm2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4,17-20]。本试验表明,在新植蔗一次性施用30%氯虫·噻虫嗪SC 600 mL/hm2对螟虫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是防治甘蔗螟虫的理想药剂之一。而杀虫双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自行开发研制的一种沙蚕毒素类仿生杀虫剂,毒性中等,具有内吸性强、杀虫谱广等特点。它的各种剂型已在中国多种作物,如粮食、蔬菜、果树等害虫防治中应用[21]。据廖锦鹏等[22]、罗志明等[21]研究表明,3.6%杀虫双GR 60~150 kg/hm2施药两次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为54.30%~86.29%,该杀虫剂目前是甘蔗上防治螟虫的常用药剂,具有用药量大、价格较为便宜的特点;本研究中一次性施用该药剂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较差。噻虫胺是新烟碱类中的一种杀虫剂,是一类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其作用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类似,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活性[10]。据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含量的噻虫胺单剂或药肥对甘蔗螟虫防效达57.73%~93.50%[9-13],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孙东磊等[9]的研究表明,噻虫胺的防治效果好于吡虫啉和噻虫嗪。本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施用10%噻虫胺·杀虫单GR 75 kg/hm2对甘蔗螟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新植蔗防效达73.88%~79.50%,宿根蔗防效达33.85%~51.95%,新植蔗产量比对照增产4.8%,宿根蔗产量比对照增产17.5%,对甘蔗锤度无不良影响;依据厂家推荐使用建议可减少用药量及用药次数,起到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与此同时,生产上不宜长期单一使用某种杀虫剂,建议不同药剂轮换使用或混配使用,以减少或延缓害虫的抗性。因此,10%噻虫胺·杀虫单GR可以作为防治甘蔗螟虫的替代药和轮换药,在生产上应推广一次性施用该药剂防治螟虫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伟伟,赵四东,黄 璐,等.广西甘蔗糖业发展态势分析及其升级轉型对策研究[J].热带农业科学,2017,37(11):122-128.
[2] 商显坤,黄诚华.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064-20066.
[3] 赵欢欢,孙东磊,卢颖林,等.吡虫啉2%G防治甘蔗主要害虫的研究[J].甘蔗糖业,2017(6):19-23.
[4] 覃振强,邓展云,黄冬发,等.几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6):72-74.
[5] 方 峰,赖开平,叶一强,等.8%毒死蜱·杀螟单颗粒剂对甘蔗螟虫防治效果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4-26.
[6] 李杨瑞.现代甘蔗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338.
[7] 尹 炯,黄应昆,李文凤,等.5种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3):313-316.
[8] 伍苏然,杨乃博,杨本鹏,等.甘蔗螟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热带生物学报,2013,4(3):289-295.
[9] 孙东磊,赵欢欢,安玉兴,等.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甘蔗螟虫的活性及防治效果[J].广东农业科学,2017,44(6):109-113.
[10] 农药市场信息.国内登记呈现巅峰的热门产品——2018年新烟碱杀虫剂噻虫胺[J].农药市场信息,2018(28):34.
[11] 温玉英.噻虫胺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J].南方农业,2016,10(12):13-14.
[12] 唐 静,杨卫斌,谭贤勇,等.0.06%噻虫胺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初报[J].中国糖料,2013(3):64-65.
[13] 王 郁.0.5%噻虫胺颗粒剂防甘蔗螟虫初报[J].福建热作科技,2015,40(4):30-31.
[14] 张梅凤,范金勇,张宏伟,等.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研究进展[J].世界农药,2009(1):22-25,52.
[15] 王圣印,刘永杰,周仙红,等.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3):76-79.
[16] 陶贤鉴,黄超群,罗亮明,等.新一代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的合成研究[J].现代农药,2006,5(1):11-13.
[17] 杨世常,许三绵,蔺乔仙,等.甘蔗害虫防治试验初报[J].中国糖料,2015,37(2):47-48,50.
[18] 梁 阗,方锋学,罗亚伟,等.30%度锐悬浮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2):72-73.
[19] 陈志鹏,高旭渊,顾 冰,等.5种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研究[J].广西植保,2015,28(4):1-3.
[20] 罗亚伟,覃振强,梁 阗,等.30%度锐悬浮剂防治宿根蔗螟虫和绵蚜的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糖料,2015,37(1):28-30.
[21]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等.3.6%杀虫双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J].农药,2010,49(5):383-384.
[22] 廖锦鹏,李蔚农,李 勋,等.3.6%广谱型杀虫双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初报[J].广西植保,2010,23(3):9-10.
收稿日期:2019-05-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D020110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甘蔗创新团队项目(NYCYTXGXCXTD-03-01);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桂农科2017YM04)
作者简介:罗亚伟(1968-),男,广西贺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蔗栽培、甘蔗机械化及植物保护研究,(电话)15878175259(电子信箱)lyw3021223@163.com;通信作者,覃振强(1975-),男,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研究,(电子信箱)qinzqcn@163.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4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