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年贵阳市乌当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当前正值全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计划实施期间,贵阳市乌当区正在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通过对贵阳市乌当区主城区及各乡镇2010—2019年温度及降水的气候特征分析,对该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温度;降水;气候特征;贵州贵阳;乌当区;2010—2019年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9-0197-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洋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气候。特别是以山区为主的贵州省,气候更是复杂多样。目前,国内有关于某个大范围区域气候特征分析的报道,也有研究针对各省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例如,廉陆鹞等[1]对我国西北地区近58年干期与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汪卫平等[2]分析了贵州日最高气温的气候特征;吴安坤等[3]分析了近50年贵州雷暴气候特征;冯志江等[4]分析了贵州省秋绵雨的气候特征;李忠燕等[5]采用合成、E0F分解、傅立叶滤波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近30年秋风的气候特征;罗喜平等[6]分析了贵州省雾的空间、时间分布特征。目前,贵阳市温度和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更没有对乌当区较为精细的气候特征分析。当前正值全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计划实施期间,结合乌当区目前正在积极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各乡镇加密区域自動站资料为基础的气候区域特征分析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资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监测网格逐渐精细,贵阳市乌当区从2009年开始温度和降水的监测基本达到覆盖每个乡镇,并且能自动连续监测。本文选取自2009年以来的温度和降水日监测值进行统计分析。但是2009年大部分区域自动站都是从4月开始监测的,因而在分析全年情况的时候,资料的分析时段为2010—2019年。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水特征
2.1.1 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1)降水量的年分布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乌当区的年降雨量呈现波动型增加的趋势,大部分乡镇近10年年降雨量峰值出现在2015或2019年。
由表1可知,乌当区全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分别为主城区、百宜镇、偏坡乡、新堡乡在2015年,水田镇、羊昌镇、东风镇、下坝镇在2019年,新场镇出现在2012年,年平均降水量1 163.4 mm;年降雨量最大值在主城区2015年,雨量为1 499.1 mm;最小值在新场镇2013年,雨量为568.9 mm。近10年的年降雨量范围分别为乌当主城区711.2~1 499.1 mm、水田镇729.1~1 354.0 mm、羊昌镇833.9~1 444.8 mm、新场镇568.9~1 163.4 mm、百宜镇780.6~1 207.4 mm、东风镇633.2~1 130.4 mm、下坝镇为693.9~1 245.1 mm、偏坡乡为683.3~1 356.8 mm、新堡乡708.2~1 401.3 mm。
(2)降水量的季节分布特征。由表2可知,全区各乡镇的降水量均呈现冬季最少,秋季次之;夏季最多,春季次之。冬季大值出现在羊昌镇(105.9 mm),最小值出现在东风镇(51.7 mm);春季最大值出现在主城区(330.3 mm),最小值出现在下坝镇(246.0 mm);夏季最大值出现在主城区(511.1 mm),最小值出现在百宜镇(417.8 mm);秋季最大值出现在羊昌镇(253.3 mm),最小值出现在东风镇(181.8 mm)。
2.1.2 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从图2可知,乌当区近10年的年总降雨量平均值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态势。大值中心分别为羊昌镇1 140.8 mm(羊昌镇)和1 128.9 mm(乌当区主城区),最小值为945.5 mm(下坝镇)。由图3可以看出,夏季降水主城区最多,西北部的新场镇、东北部的百宜镇和中南部的东风较少,在420 mm左右;春季降雨量呈现2个高值中心(羊昌镇、建城区),最多的仍然是主城区,低值中心出现在东风镇,与年平均降雨量的分布基本吻合;秋季降雨量在空间上也存在南北多中部少的分布特征,以北部羊昌镇的253.3 mm为最大值;冬季降雨量总体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最大值出现在北部羊昌镇,最小值出现在南部的东风镇,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50 mm以上。
2.2 温度特征
2.2.1 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由图4可知,乌当区近10年年平均温度总体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特征,与全区海拔高度的分布基本一致,最高值出现在东风镇,最低值出现区东北部海拔较高的百宜镇。由图5可以看出,乌当区一年四季的温度都是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最高值都出现在东风镇,并且东风镇冬季的温度比周边偏高得更为明显,较主城区高0.5 ℃;最低值均出现在百宜镇,冬季尤为明显,较附近站点偏低1 ℃以上。 2.2.2 温度的时间分布特征。
(1)温度的年均分布特征。由图6可知,全区各乡镇的年平均温度呈波动型变化,峰值在2016年,谷值在2012年。
由表3可知,乌当区全区年平均温度最高的年份为2016年,极端最高值出现在东风镇,温度达17.4 ℃,年平均温度最低的年份为2012年,极端最低值出现在百宜镇12.2 ℃。近10年年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主城区14.5~17.1 ℃、水田镇13.2~15.7 ℃、羊昌镇12.6~15.3 ℃、新场镇12.3~15.4 ℃、百宜镇12.2~14.4 ℃、东风镇14.9~17.4 ℃、下坝镇14.8~16.4 ℃、偏坡乡14.1~16.4 ℃、新堡乡13.5~15.2 ℃。
(2)温度的季节分布特征。由表4可知,乌当区全区春季平均温度最高的年份为2018年,极端最高值出现在主城区,温度达17.7 ℃,春季平均温度最低的年份为2011年,极端最低值出现在新场镇12.2 ℃。近10年春季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主城区14.3~17.7 ℃、水田镇12.8~16.2 ℃、羊昌镇12.6~15.9 ℃、新场镇12.2~16.0 ℃、百宜镇12.4~15.1 ℃、东风镇14.6~18.1 ℃、下坝镇13.8~17.1 ℃、偏坡乡13.6~16.6 ℃、新堡乡12.9~16.0 ℃。
由表5可知,乌当区全区夏季平均温度最高主要出现在2013年,主城区和水田镇2013年和2016年最高,极端最高值在东风镇,温度达24.2 ℃。新场镇、下坝镇最低年份在2012年,主城区、水田镇在2012和2015年,羊昌镇、百宜镇、东风镇、偏坡乡、新堡乡在2015年;主城区、水田镇最高出现在2013和2016年,新场在2016年,羊昌镇、百宜镇、东风镇、下坝镇、偏坡乡、新堡乡在2013年。近10年夏季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主城区22.6~24.1 ℃、水田镇21.2~22.7 ℃、羊昌镇20.9~22.7 ℃、新场镇20.6~22.6 ℃、百宜镇20.2~22.0 ℃、东风镇22.4~24.2 ℃、下坝镇21.9~23.5 ℃、偏坡乡21.9~23.3 ℃、新堡乡21.3~23.0 ℃。
由表6可知,乌当区全区秋季平均溫度的最低值主要在2018年,东风镇温度最低值在2010年;主城区、新堡镇、羊昌镇和百宜镇温度最高值在2011年,水田镇、新场镇、下坝乡和偏坡乡则出现在2015年,东风镇在2017年,温度达17.6 ℃。近10年秋季平均温度为主城区15.5~17.4 ℃、水田镇14.0~15.9 ℃、羊昌镇13.5~15.4 ℃、新场镇13.4~15.3 ℃、百宜镇12.7~15.0 ℃、东风镇15.7~17.6 ℃、下坝镇14.9~16.6 ℃、偏坡乡14.3~16.7 ℃、新堡乡13.8~15.9 ℃。
由表7可知,乌当区全区冬季的平均温度最低值主要出现在2011年,极端最低在百宜镇,温度低达0.8 ℃;最高值主要在2016年,极端最高值出现在东风镇,温度达8.5℃。近10年冬季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主城区3.3~8.1 ℃、水田镇2.1~6.8 ℃、羊昌镇1.3~6.2 ℃、新场镇1.1~6.3 ℃、百宜镇0.8~5.5 ℃、东风镇4.2~8.5 ℃、下坝镇2.7~7.6 ℃、偏坡乡3.0~7.7 ℃、新堡乡3.1~7.2 ℃。
3 结论
从2010—2019年的资料分析可知,乌当区近10年的气候特征为气温南北差异较大,分析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北部乡镇海拔比南部乡镇高;二是南部乡镇距离乌当区主城区较近,有一定的城市效应影响。降雨量呈现出时空分布不均。一是年总降雨量的空间分布上呈南北多、中部少的分(下转第204页)
布,最大值在北部的羊昌镇,最小值中心在南部的东风镇。二是春、秋、冬季的空间分布与年总降雨量的分布基本一致,夏季降雨量呈现西北、东北部边缘和东风镇相对较少,其余地区降雨量相对较多的特征。三是乌当区全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分别出现在2012年、2015年、2019年,最少的年份主要出现在2011年,时间分布上各乡镇有一定的差异。四是年平均温度最高出现在2016年,最低出现在2012年;春季最高出现在2018年,最低出现在2011年;夏季最高总体出现在2013年,最低出现在2012和2015年;秋季平均温度呈现最高出现在2011和2015年,最低出现在2018年;冬季平均温度最高出现在2016年,最低出现在2011年。五是2010—2019年贵阳市乌当区全区年、季平均温度的空间分布都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最高值出现在东风镇,最低值出现在百宜镇。
4 参考文献
[1] 廉陆鹞,刘滨辉.近58年我国西北地区干期与湿期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9,42(6):1301-1309.
[2] 汪卫平,熊伟,陈余明.贵州省日最高气温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3,37(1):7-10.
[3] 吴安坤,张淑霞,刘波,等.近50年贵州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3,15(4):87-91.
[4] 冯志江,李忠燕,吴坪键.贵州秋绵雨的气候特征分析[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9,43(1):28-32.
[5] 李忠燕,吴战平.贵州省近30年秋风的气候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4,38(1):5-9.
[6] 罗喜平,杨静,周成霞.贵州省雾的气候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765-7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18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