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方地区华山松育苗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从种子采收、苗圃选择及管理、种植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华山松育苗技术,以期为提高北方地区华山松育苗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华山松;育苗技术;苗期管理;北方地区
  由于不同区域气候类型的不同,在林木育苗和苗期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国北方的甘肃陇东地区,由于气候特点非常适宜华山松生长,其成为北方地区造林工程广泛使用的树种。随着华山松需求量的增加,应对华山松培育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使其能够提供数量充足的优质原材。本文对甘肃省子午岭林区华山松育苗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北方地区华山松育苗及苗期管理提供参考。
  1    种子采收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华山松种子采收的时间有微小的区别,基本是在每年的9—10月。华山松果球成熟之后会呈现黄褐色,此时果球内的种子即可采集作种。在种子采收时,如果采收时间过早,会导致种子质量下降,出苗率不高;如果采收过晚,种子由于成熟过度,会自动脱落,影响采收效率。采收树种时要选择健壮的树木,树龄最好在20~30年之间,长势良好,没有病虫害侵染。采收时,尽量减少对树体的伤害。种子采集完成后需要在阴凉干燥处储存,1周后需每3 d翻动1次,使果球内的种子脱落。脱落的华山松种子需要晾晒,去除多余水分,正常情况下水分含量在10%左右即可封袋储藏。
  2    苗圃选择及管理
  华山松在我国北方具有非常好的适应能力,但是在育苗时,由于对环境抵抗能力差,所以需要优化苗圃的选择和管理。苗圃要地势平坦,最好具有现代化灌溉设施,为了防止洪涝,必须具有非常好的排水性能。甘肃省子午岭林区的土质比较适宜华山松生长,因而主要控制好种植期间的水肥管理。苗圃选择完成后,需要对苗圃地进行处理,使其能够为华山松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首先,要将苗圃整平,将石块和其他杂物清理干净。其次,要进行翻土作业,深耕30 cm左右。最后,为了防止病虫害,需要对苗床进行土壤消毒,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性质和病虫害类型,可以选择相应的林业消毒药剂实施消毒工作。
  3    种子处理
  完成华山松苗圃处理工作后,播种之前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和出苗率。在播种前15 d,对种子进行催芽,通常可以用50 ℃左右的温水浸泡2 d,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以采用冷水浸泡7 d左右。完成浸泡工作后,要对种子进行消毒,用0.3%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然后在20 ℃温度下进行催芽,其间要保持种子湿润[1]。为了提高种子的生长速度,可以在种子出芽后进行生根处理。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土质不同,可以根据土质特点进行一定的抗盐碱能力锻炼,使其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4    播种
  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不同,华山松的播种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北方甘肃地区,每年3—5月为最佳的播种时间,具体可以参考气象条件。播种前要对苗圃进行前期除草,通常使用除草剂进行喷洒。播种时,常用的方式是条播,垄沟深度约1.5 cm,宽度控制在5~10 cm,种子间隔3 cm。这样的播种间隔能够合理利用土地空间,同时能够为种子生长提供足够的营养元素。播种完成后,浇水必须雾状喷洒,防止将种子冲出。
  5    苗期管理
  5.1    出苗期管理
  在完成华山松播种工作之后,为了提高出苗速度,可以进行地膜覆盖,能够有效提高苗床温度,促进出苗[2]。在华山松出苗之前,需要保证地膜的密封性,出苗之后需要适当开出小口进行通风,防止因为温度过高导致幼苗干枯。当气温逐渐升高、幼苗完全出土后,要撤去地膜,覆盖遮阳网,防止幼苗接受过量的阳光枯萎。随着幼苗逐渐成长,逐渐增加光照,最终撤去遮阳网。
  5.2    根系接種和管理
  华山松幼苗逐渐出齐后,需要对幼苗根系接种菌剂(通常为褐黄粘盖牛肝菌),目的是在幼苗根系上生成共生菌根。共生菌根能够有效抵挡外界病原菌的侵入,从而确保华山松幼苗具有抗病能力。不仅如此,共生菌根形成的根系能够提高华山松抗低温、盐碱和干旱的能力,增加对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吸收效率,对于华山松适应环境和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接种时,挖出华山松,把根菌放入其中,使根系与菌种有效结合,浇入一定量的水即可[3]。在华山松幼苗期管理中,要在幼苗长齐后进行间苗,将品质不好的幼苗去除,为品质良好的幼苗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同时做好幼苗生长过程中的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4]。
  6    参考文献
  [1] 盛渊明.林业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8(12):202.
  [2] 张亚萍,汝润娟,杨向东.华山松容器育苗的科学培育[J].农民致富之友,2019(24):160.
  [3] 高瑞娟.浅析北方油松育苗技术及苗期管理[J].花卉,2019(14):190-191.
  [4] 吴晓瑞,董伟,金涛.六盘山区华山松育苗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7,58(9):35-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28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