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玉米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玉米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水平与病虫害防治是保证玉米产量与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因此,本文以玉米高效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两方面入手,重点对相关要点进行探究分析,以期为玉米种植户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意见,进一步推動地方农业经济发展。
一、玉米高效种植技术要点
1、翻耕保墒
翻耕保墒环节是提升玉米种植质量、强化玉米植株抗早能力的重要种植环节。通常不需要在春季耕翻,在化冻阶段仅需对泥土横竖向耙糖,让泥土结构并未上虚下实的状态,保证耕层水分的充足,并且利用冬、春泥土水分充足的特点,有效起到促进种子发芽的作用。
在播种过程中,应根据墒情科学制定开沟深度,以深耕浅翻为播种原则来点播玉米种子,从而保证种子充分密结底土并促进水分吸收。同时,在作业过程中,还应保证一次性连续播种、覆土、镇压,避免拖延时间。此外,在播种过程中播种、镇压环节应同时进行,以确保土壤墒情,进一步促进土壤下层水分为种子发芽提供保障。
2、品种选择
为提升玉米产量与各方面性能,应优选玉米品种,例如根茎伸展力强、体态大、适宜深播、抗倒伏能力强等。通常情况可直观选择叶片细长、体积小、叶脉密集、绒毛多且角质层肥厚的品种。
3、适时播种
依据玉米特性,当地面6cm深位置温度可持续5天以上保持在6℃时,即可进行播种。需要注意玉米若在播种时期出现水分不足,则可对底墒较好的种植区采用镇压提墒的方式,或进行造墒播种。在种植时,应以玉米品种为基础,合理进行密植,以提升玉米的产量。
4、加强泥土培肥
针对较为贫瘠的地块可通过施放有机肥的方式改变其物理特点,加强蓄水抗洪能力的同时提升玉米的质量与产量。而需要注意的是,通常高肥地块玉米根系所需水量高于底肥地块,在此阶段玉米需水量往往是其成长周期总需水量的1/4,因此要保证水分充足。而针对早作玉米展开施肥时,可考虑其秸秆与根茬的还田量,提升玉米种植的无公害程度,达到有机种植效果。同时,还可将玉米与豆科类作物进行轮作,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升土壤蓄水能力。
5、栽培技术类型
其一,抗早坑载培法,即入秋后深翻整地,在上冻前对地块施加磷钾复合肥,以提升增加土壤蓄水力与熟化过程。在墒情较为理想时,可以利用表土来封盖坑顶,略高于地面压实即可,避免出现漏风、跑墒等现象。若墒情不佳时可暂不封顶,等待雨雪天过后再封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雪化塌陷的情况,需及时补封顶部,从而提升土壤墒情,增强后续玉米播种时的抗旱能力与产量。
其二,田间秸秆覆盖裁培法。即在玉米播种后可在表面覆盖秸秆,不仅可以省工节水,优化土壤理化形状,还可提升玉米种植质量与产量。通常秸秆覆盖最佳时机为秋耕整地或玉米拔节后,可根据种植量合理确定地表与行间所用秸秆量。不过,利用玉米秸秆进行覆盖前,应对秸秆进行药物处理,保证秸秆中未存有残余病虫害。
二、玉米病虫害技术要点
1、玉米病虫害防控目标
针对玉米种植区域、种植期、玉米品种的不同,对病虫害防治重点也不同,因此应普遍选择具有针对性抗病虫害的玉米品种,以绿色防控基础为基础,推动更为专业、绿色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帮助玉米种植户提升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带动玉米产量与质量的提升,最大限度保证其玉米种植经济效益。
2、不同区域防控重点
针对北方春播玉米区域,应重点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虫、二代与三代黏虫等。病害方面则应防治包括大斑病、茎腐病、玉米线虫矮化病等。
在黄淮海夏播玉米区域,需重点防控二代黏虫、玉米蚜虫、玉米螟、棉铃虫、等,病害方面则是弯孢叶斑病、茎腐病、南方锈病、小斑病。
西南山地丘陵玉米种植区域,对玉米螟、纹枯病、灰斑病、穗腐病等应进行重点防控。
西北玉米种植区域,需重点防控地下害虫、玉米螟、茎腐病、大斑病等病虫害。
3、主要病虫防治措施
第一,针对玉米螟虫,应实行秸秆粉碎还田工作,减少基础虫源数,从根本移植病害发生。若进入明聪成虫羽化阶段,可使用物理防治技术,如杀虫灯结合性诱剂的方式对其进行诱杀;或进入成虫产卵初期,可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释放科学、适量的赤眼蜂进行杀灭;而进入心叶末期,应喷洒氯虫苯甲酰胺、苏云金杆菌制剂等药剂,不仅可以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还可对蚜虫、红蜘蛛等其他害虫产生一定的治理作用。
第二,根腐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可先选用抗病品种,针对较为严重的区域,应使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精甲霜悬浮种衣剂等对种子进行提前处理,从而加强农业防治效果。
第三,防治玉米叶斑类病害,不仅要选择相应抗病品种,同时还应合理密植、科学施肥。进入心叶末期,可喷施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A、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并视发病情况可相隔8至11天再次喷施。褐斑病较为严重的区域、时间段,则应在玉米7至11叶时使用药剂进行防治,还可与芸苔素内酯等混用使用,从而提高化学防效效果。
第四,为应对玉米纹枯病发病初期,可对茎基部发病叶鞘剥除处理,结合喷施井冈霉素A等生物农药,或是菌核净、代森锰锌等化学药剂,进行物理与化学综合防治。
(作者单位:150001黑龙江省扶贫监测统计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34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