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教学微视频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碎片化学习时代对学习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微视频逐渐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传统教学微视频难以满足学习者需求。为丰富教学微视频设计思路,更好地满足碎片化学习需求,设计了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教学微视频。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角度出发,对这一理论及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发展与内涵进行详细解读,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微视频设计。针对学习者各方面的学习需求提出教学微视频设计新要素,即满足学习者的审美体验、情感需求和环境监测需求,为教学微视频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以期在传播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提高教学微视频质量及其应用价值,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教学微视频;学习者;学习需求
  DOI:10. 11907/rjdk. 19186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中图分类号:G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20)005-0260-04
  0 引言
  我国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1]中提出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人人都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微视频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内容风趣、风格多样的教学微视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教学视频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极大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教学视频资源起源于国外,美国最早于1960年提出Mini-course或Micro-teaching(微型课程、微格教学或微型教学)。这种新型教学形式优点突出,能够简化繁琐的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到了20世纪末期,新加坡开始实施Micro-lessons,这一类型的课程发展迅速,受到广泛关注。可汗学院的创立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在线上线下自由进行互动沟通的平台;戴维·彭罗斯教授于2008年提出了“一分钟的微视频”项目,促进了教学微视频研究的快速发展。
  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胡铁生[2] 通过分析微课概念、特点和分类等,结合微课资源库建设实践,总结了微课开发的步骤和途径,微视频设计倾向于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探究;熊剑[3]从资源准备、目标设计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阐述了翻转课堂教学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的原则,对有效学习微视频提出了可操作方法;华传强[4]在《微视频教材的设计与制作》一文中,探索了微视频教学资源制作的有效路径。从上可见,以往关于教学微视频设计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站在传播者角度,强调教学微视频的传播路径、视频开发技术及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等,而使用与满足这一理论的出现,驱使国内外学者把研究的关注点转移到受众身上。蔡骐[5]等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由传播媒介输出信息构成的,这种认知是传播媒介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之后形成的一种提示环境,是人们在这种提示环境下的一种反应,但这种反应并不能真实反映客观世界,而应将媒介使用行为研究同个人需求、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认知程度和媒介内容本身联系起来;陈文静[6] 将使用与满足理论与其它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有力推进了该理论的发展,同时发现国内的研究存在理论误用、将满足程度置换为满足、研究的局限性以及继承西方研究理论的缺陷等一系列问题。
  在学习者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由于社会和心理起源导致需求,需求激发学习者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因此,教学视频不仅仅用于传授知识,还需要在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基础上激发其学习兴趣,满足学习者各方面的学习需求。但大多数教学视频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反而存在视频画面单一、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区别于之前有关教学微视频设计的研究,以现有教学微视频研究为基础,将“使用与满足”理论同教学微视频设计研究相结合,从满足学习者各方面需求的角度研究教学微视频设计,提出“使用与满足”这一理论视角,以期优化教学微视频设计,帮助广大教师设计出学习者喜闻乐见的优秀教学视频。
  1 使用与满足理论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者贝雷尔森就对书籍和报纸这两种印刷媒介进行了有关研究,总结了具有普遍性的读书动机: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和逃避动机[7]。直到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E·卡兹 (E.Katz)[8]才首次提出“使用与满足”概念。E·卡兹认为,媒介接触的基本模式是“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实际上,著名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9]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提出“人类理性”理论。密尔认为,人类在个性、能力和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作出不同选择,而社会则应该为人类提供一个宽容自由的环境,这也是“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基础。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用户的差异性、用户的动机和需求,“人类理性”理论是对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实践和论证[10]。
  综上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区别于传统讯息对受众产生影响的思路,它强调受众的能动性,并且突出受众地位。这一理论站在受众立场分析媒介的使用动机和需求满足。使用與满足理论关注3个问题:①解释人们怎样使用媒介满足其需求;②发现人们使用媒介背后的具体动机;③发现个人媒介使用的结果[11]。由此可见,媒介研究开始从“媒介为人们做了什么”逐渐转变为“人们利用媒介做了什么”。
  2 教学微视频内涵及特征
  2.1 教学微视频内涵
  教学微视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最初的教学微视频是教育电影,后来发展到教育电视,教育电视能远距离传送教学内容。到了20世纪80年代左右,国内高校逐渐开始实行电化教学,教学视频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师经验的丰富,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开始引入课堂,应用于教学全过程,技术的引入提高了教学效果。技术的发展促使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在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学习资源也作出相应变革,传统的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学生越来越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改革学习资源势在必行。   郇玉龙等[12]认为,应用于教学中的微视频可统称为教学微视频,这种微视频是针对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录制,从资源的角度又可以看作是微课的一部分或者另一种形式,将教学微视频按照其知识点关联规律进行系统组织就可形成完整的微课程;郝银华[13]认为,微型教学视频指具有教育意义的微视频。教学微视频时长有一定要求,需要在10min左右,最多不可超过20min,它是一种通过音频和视频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呈现的媒体;王觅[14]认为教学微视频属于微型化学习资源,由于其学习内容短小,学习时长也短于传统视频课程,因此适合作为微型学习活动资源加以利用。
  综上所述,教学微视频指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大纲,对文字、图片、音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视觉元素进行合理组合,再配合其它陈述性的知识内容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有效教学资源。教学微视频能够将难以理解的教学信息进行简化,同时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于学习者而言,在轻松理解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之余,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目标教学内容上,更有利于实现教学信息的迅速传递。由于这种教学微视频知识点完整、知识目标明确,且播放时间较短,因此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展开碎片化学习。
  2.2 教学微视频特征
  教学微视频中的“微”主要体现在视频内容与视频时间长短两个方面:①与传统课程相比,教学微视频时长明显缩短,学习内容相对于传统课程而言大大减少,这种设计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也更加符合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模式以及远程学习环境下对教学资源的微型化需求。时间长短可根据课程知识内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进行适当调整;②教学微视频内容精练。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考虑,人的接受度与信息冗杂程度成反比,所以要达到有效传达的目的就必须对信息内容进行简化,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学生认知负荷,进而实现有效的传播[15];接受者在心理上有一种“完整联想”能力,也就是说接受者见到局部就能联想到整体。因此在围绕知识点创建视频时,欲在短时间内传授某方面重点知识就需要对知识进行压缩提炼[16]。教学微视频支持多种学习方式,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设计教学微视频[17]。教学微视频具有完整的知识点和知识模块,适合呈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18]。
  微视频的教学优势为表现力强和信息传输量大。著名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研究得出不同感官具有不同记忆效果的结论:人类能够记住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 [19]。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Gibson)也对视觉与触觉信源两相冲突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视觉是在感知系统中更占据优势的信息来源,视频的现场感要比其它教学手段的现场感更强,这也是视觉信息的优势。在学习者观看学习视频资源过程中,视频具备的后退、加速、反复观看等功能,使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自由安排观看进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学生也能在观看教学视频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消除传统课堂存在的部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
  3 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教学微视频设计的启示
  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的态度和行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观看教学微视频的学生是具有特定学习“需求”的个人,而他们观看教学微视频的行为则是在需求基础之上 “使用”教学微视频的目的性活动,学习者在观看教学微视频过程中能够达到学习目的进而形成一种“满足”[20]。该理论站在学习者立场,颠覆了传统教学微视频注重教学内容忽视学生感受的弊端,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视频设计[21]。因此,应在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导下设计学习者喜闻乐见的优秀教学微视频。
  3.1 满足学生审美体验
  学习者在观看教学微视频过程中往往会伴随某种需求,他们会在林林总总的信息中选择符合自己学习需求的教学视频,使自己在学习到所需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心理满足。寻求快乐和发现美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学生观看教学微视频的过程是一个画面和声音双重体验过程,也是一个视与听相结合的过程。因此,教学微视频设计应注重满足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优秀的教学微视频应具有较高的可看性和较强的易受性,使学习者既能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满足学习需求,又能在情绪放松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进而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满足。同时,审美不仅包括对视频声音、画面、情节的审视,还包括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的评价和探讨 [22]。教学微视频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传授,更要满足除了学习需求之外其它多方面的需求。优秀的教学微视频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23]。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除能够学习到相应知识外,还存在着一种对作品内容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并不拘泥于视频的画面和形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审美,使学生能够在教学微视频知识学习之余发现美好。
  3.2 使学习者找到情感归属及认同感
  优秀的教学微视频还应起到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对学习者的心绪转化作用。学习者在学习内容增多、学习压力增大時会在内心产生逃避心理和厌倦情绪,也往往会在这一阶段衍生出相应的情感需求。因此,教学微视频设计应使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满足自身娱乐需求,实现自我满足。
  在平时的学习中,人人都会遇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人物或事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设计的教学视频将这些人物或事件以教学微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对学习者的内心语言进行解读。这样,学习者能够在观看和分享视频的过程中,在学习知识之余找到情感归属与认同感。
  3.3 满足学习者环境监测需求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优秀的教学微视频设计创意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完整的学习内容,还需要反映和呈现当前社会热点的热门词汇。因此,教学微视频设计应满足学习者的环境监测需求[24]。学生通过观看教学微视频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学习热点以及热门的学习方法,能够从教学微视频提供的学习内容及呈现方式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人生态度,把握学习方向,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4 结语
  本文对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教学微视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梳理,提出在教学视频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者的审美体验、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和环境监测需求,这是使用与满足理论赋予的新思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教学微视频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教育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优秀的教学微视频作品需要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入传播学规律,用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指导教学微视频设计,以有效提高教学微视频质量及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2012-04-01].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
  [2] 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 熊剑. 翻转课堂教学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350-355.
  [4] 华传强. 微视频教材的设计与制作[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75-77.
  [5] 蔡骐,刘维红. 对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探索[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10.
  [6] 陈文静.  “使用与满足”研究在我国大陆传播学界的本土发展与反思[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7] 胡祯珍. 使用与满足理论文献综述[J]. 新闻研究导刊,2017,8(8):107-108.
  [8] KATZ E.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an editorial note on a possible future[J]. Studies in Public Communication,1959,12(1):l-6.
  [9] 金屏. 密尔的人性理论与大众传播使用与满足理论探究[J]. 东南传播,2006(6):102-103.
  [10] 李倩倩.  “使用和满足”理论在主流视频网站app中的应用研究[D]. 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8.
  [11] 王鹏. 对后现代远程教育的界定与审视——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J]. 职教论坛,2015(18):39-43.
  [12] 郁玉龙,梁洪瑞,焉旭光. 微时代背景下有关教学微视频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 (1):55-58.
  [13] 郝银华. 学习科学视角下微型教学视频设计与学习效果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14] 王觅. 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5] 王洪梅.  面向智慧学习时代教学微视频的创意设计研究[D]. 徐州:江蘇师范大学,2017.
  [l6] 王建. 广告创意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7] 王洪梅,孟性菊,王运武. 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创意设计研究——以“人类学习历史的演变过程”为例[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2):51-55.
  [18] 朱文吉,王玉玺,刘玥. 微视频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4(4):3-5.
  [19] 刘晓颖.  翻转课堂中教学微视频的设计研究[D]. 无锡:江南大学,2017.
  [20] 马叶娜,王国燕. “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下的移动短视频研究——以抖音App为例[J]. 科技传播,2018,10(13):110-111.
  [21] 蔡旻君,马光仲,陈萍. 从学习性评价的视角反观MOOC之理念与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16(9):66-73.
  [22] 段曦.  Papi酱系列作品传播效果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23] 任丛.  教学微视频内容呈现的设计研究[D].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6.
  [24] 赵长宝. 传播学视角下的教学微视频设计与制作[J]. 职业技术,2016,15(10):40-42.
  (责任编辑:杜能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51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