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病理生理学的微视频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主要从教学目的、教学时间、脚本设计及视频录制等方面对“发热的时相”微视频的设计及制作等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为学生学习该知识点提供学习资源。
  【关键词】病理生理学  微课  发热  热代谢
  【基金项目】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承德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20150010);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8GJJG338)。
  【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53-01
  一、教学对象
  应用到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202人)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辅助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二、微视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掌握:发热的临床分期及各期的热代谢特点;熟悉:发热各期的临床表现及持续时间;了解:正常的体温调节及热平衡机制。
  (二)教学时间
  “微课”有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学时间设置在5min13′s,视频内容简洁、精炼,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方便学生阅读与复习,易于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本次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拟通过讲授、启发式提问等教学手段与学生共同学习发热的时相。
  (四)脚本设计
  针对“发热的时相”这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微课程教学形式,制作微视频脚本。
  PPT第一页:标题发热的时相以及导语(讲授时间24′s);
  PPT第二页:介绍知识点(时间5′s);
  第三页:正常体温调节及热代谢特点。机体在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下,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即体热平衡,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果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就会升高,导致发热产生(文字和柱形图结合讲授,时间21′s);
  第四页:第一期体温上升期及热代谢特点。发热第一期体温不断上升,称为体温上升期。此期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在发热的开始阶段,由于正调节占优势,故调定点上移,此时,原来的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对“冷”信息起反应,发出指令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随而减少,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随而增加。机体一方面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增加产热,结果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因而升高。此期由于皮肤温度的下降,病人感到发冷或畏寒。另外,因竖毛肌收缩,皮肤可出现“鸡皮疙瘩”(文字和柱形图结合讲授,时间1min2′s);
  第五页:第二期高温持续期及热代谢特点。当体温升高到调定点的新水平时,便不再继续上升,而是在这个与新调定点相适应的高水平上波动,所以称高温持续期,也称高峰期或稽留期。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高水平上平衡。由于此期体温已与调定点相适应,所以寒战停止并开始出现散热反应。此时体温调节中枢以与正常相同的方式来调节产热和散热,所不同的是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进行调节。因散热的反应皮肤血管较为扩张、血液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病人不再感到寒冷,反而由于皮温高于正常而有酷热的感觉,皮肤的“鸡皮疙瘩”也消失。此外,皮肤温度的升高加强了皮肤水分的蒸发,因而皮肤和口唇比较干燥(文字和柱形图结合讲授,时间2min3′s);
  第六页:第三期体温下降期及热代谢特点。当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及发热介质得到控制和消除,或依靠药物使体温调定点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机体出现明显的散热反应,称为体温下降期。这时由于血温高于调定点,POAH的温敏神经元发放频率增加,通过调节作用使交感神经的紧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此期由于高血温及皮肤温度感受器传来的热信息对发汗中枢的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引起大量出汗,严重者可致脱水。退热期持续几小时或一昼夜(骤退),甚至几天(渐退)(文字和柱形图结合讲授,时间48′s);
  第七页:总结。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发热在临床上分为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并学习了发热病人在每期的热代谢特点和临床表现,为临床治疗发热病人提供了理论依据(时间30′s)。
  (五)视频录制
  采用具有整合、编辑功能、简易操作的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9.0(CS)录制微课视频。采取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选择在线观摩学习、或将其下载到笔记本、手机等便携式智能化数字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自助学习。
  三、教学总结
  本微视频内容根据针对《病理生理学》教学难点“发热的时相”进行了设计及录制。录制好的微视频放在我校开放式的病理生理学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使用,此視频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简单实用的学习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思维能力;而且授课教师在视频脚本设计、录制过程中,丰富了教学资源,提高了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
  赵娟(1981—),女,满族,河北省承德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
  于海荣(1971—),女,汉族,河北省承德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病理生理学和机能实验学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5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