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路径依赖下的山东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明辉 刘涛 杨丽萍 杨文凯

  摘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异化现象逐步显现,比如发展同质化、空间异化、文化失落、资源要素过度开发等,导致目前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本文根据路径依赖理论构建了休闲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解释模型,以山东省为例,分析两者融合发展演化历程和路径依赖形成机制,梳理现有发展模式出现的认知锁定、经济锁定和制度锁定,并提出了实现路径突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路径依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20)03-0168-05
  AbstractMore and more alienation phenomena gradually appe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year by year, such as development homogenization, space alienation, cultural loss and excessiv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elements, which lead to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the path dependence theory, the explanation model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was constructed in the study. Taking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ath dependence i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gnitive locking, economic locking and institutional locking of current development mode were comb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realizing path breakthrough were put forward at last.
  KeywordsPath dependence;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development;Shandong Province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以农村资源共享为基础,以产业各自发展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全方位要素整合,实现产业融合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战略形式和发展模式[1]。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乡村、寻找乡愁的活动快速增长,城市与乡村的功能融合更加紧密,融合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城市中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向往在周末或者假期逃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乡村的自然美景和纯净空气[2]。同时,高密度城市区域中的高标准的生态、休闲消费需求只能依靠乡郊来满足。随之而来的是自主性旅游模式的兴起和发展,近郊乡村地域的优势和价值逐步凸显。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发布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预测,未来乡村旅游将是中国整个旅游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2025年将达到近30亿人次的市场规模。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迸发出更大的生机和活力。在政治、经济、社会多种诉求的交织影响下,政府、资本、社会精英与城乡居民等诸多利益主体参与乡村振兴,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的乡村振兴主流模式,被广泛应用和复制[3]。本文尝试以山东省为例,从路径依赖理论出发,建构研究分析框架,剖析动态机制和特征,以期探究当前普遍存在的影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内生机理,为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1研究理论与框架
  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最初源自于自然科学,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其引入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研究中,得以在经济学中广泛应用[4]。经济学中路径依赖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史学家David在他的著作《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中提出[5],其内涵是指经济、社会或技术等系统一旦进入某一路径(不论好坏),则因惯性的力量不断进行自我强化,并且锁定在这一特定路径上[6]。经典的路径依赖既是一种“锁定”的状态,又是一种非遍历性随机动态过程,强调系统变迁中的时间因素和历史的“滞后”作用[7]。路径依赖的初始条件一般为系统发展轨迹中的随机偶然事件,受其触发出现“新奇的产生”(新奇是演化经济学的概念,有经济学家认为“新奇的产生”是经济变化的原因和动力),随之启动系统的自增强过程,微小差异会通过自我强化机制不断放大,导致后期发展路径和绩效差异巨大[8]。随着发展路径不断强化达到锁定,或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得到不断优化,或追随错误的路径出现低效率或无效率,进入无效率状态后,最终凭借外界力量退出闭锁实现路径替代。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省内不同区域资源条件、产业结构、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等都存在一定差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其发展过程充分契合路径依赖理论,具有产生的初始条件,并且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具有路径依赖。受消费行为、发展需求和乡愁情怀等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乡村振兴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促进政府、资本、游客、村民进行多方博弈,从而推动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系统性变迁,形成相对稳定的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范式的发展路径[9]。路径一经形成后,产业融合发展利于集聚诸多正外部效应,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不断自我强化,实现产业转型、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形成有效锁定[10]。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经验缺乏及发展理念的束缚,路径的负效应也将不断积累,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率的产业融合路径对未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消极作用巨大,此时就需要进入路径解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坚持新发展理念,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为深入解读山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特征和形成机制,本研究以经典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借鉴相关的研究,尝试建立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依赖及锁定模型,明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路径锁定,并提出退出闭锁的对策建议。   2产业融合进程中路径依赖的形成
  根据路径依赖理论,时间的存在意味着经济变迁是一种演进的过程,包含着过去的历史对未来的制约作用。在演进的过程中将会出现“新奇的产生”,形成促进经济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11]。山东乡村旅游发展的第一个新奇点为20世纪70年代潍坊市石家庄开展农家民俗旅游,开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先河,成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体验农家生活方式与风土人情成为旅游新亮点,进一步推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形成了“农家乐”“渔家乐”等一批喜闻乐见的模式,并随之产生了田园农业旅游、民宿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等类型,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40多年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经历了萌芽、初始、全面发展等阶段,对推动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业元素融入不够、产业链条不完整、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带动能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对路径演化产生了新的挑战,促进第二个新奇点出现。
  休闲农业与旅游业产业融合的转折出现在2011年,山东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提出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思路,大力培育休闲农业类产品,形成以农业生产过程、乡村风貌、农民耕作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紧密融合在一起,逐步拓宽农业的多功能性。2016年,山东出台了《关于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意见》[12],涌现出荣成、沂源、牟平、平度等一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沂南县竹泉村、冠县梨园村等20多个村社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确定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44个,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76个,省级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区102个,省级美丽休闲乡村102个,齐鲁美丽田园99个。2018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03亿人次,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达3 500余个,乡村旅游经营业户8.4万户,实现乡村旅游消费2 955亿元。
  然而随着不断推进,一些瓶颈和困境逐步显现,比如发展同质化、空间异化、文化失落、资源要素过度开发等问题[13]。认知方面,思维模式化、消费被动化制约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创新潜力和未来生命力;经济方面,大量的资金投入给政府和企业带来严重的财政压力,同质化压缩了升值空间;制度方面,“人、钱、地”的政策不完善,“等、靠、要”的小农思想,农业旅游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难度较大等。这些层面的影响不断强化,导致原有的产业融合路径难以为继,呈现出认知锁定、经济锁定和制度锁定的“三重锁定”。
  3产业融合进程中的路径锁定
  3.1认知锁定
  3.1.1村民思维固化山东休闲农业发展最早的形式是农家乐,后陆续产生渔家乐,胶东渔家、沂蒙人家成为全国闻名的品牌。长期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让渔家乐和农家乐思维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一些政府和企业投资带动能力不足的地方,村民的资金投入能力有限,个人或者集体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采用传统思维的惯性较强。由于受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的影响,留守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科技素质一般不高,导致村民心智模式同质化。同时由于农家乐和渔家乐经营模式对技能要求不高,投入小、收益高、见效快,当地农户容易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缺乏对技术和市场的敏锐觉察和对经营思路的及时改进创新,限制了新思想、新活动的注入及其对既有发展路径的突破。
  3.1.2市民消费被动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要是以都市市民需求为导向进行的消费服务锁定[1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逐渐成为现代人的追求与时尚。从山东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来看,一方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主要以都市需求为导向,市民的消费需求是休闲农业路径生成并强化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社会大众的真实需求在同质化、雷同化的发展模式中不断被固化,难以逃脱现有的宣传引导,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追求弱化[1],在消费欲望激发出来之后被动选择目前推出的休闲农业产品,让乡村似乎成为披上“乡愁”外衣的千篇一律模式。
  3.2经济锁定
  3.2.1前期投入巨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要有大量的投资,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入、融入到乡村。融合发展路径创设之初所支付的高额成本是路径形成后难以创新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山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调研发现,为拓宽农业功能,大部分投入了大量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并建设餐厅、娱乐设施等配套设施,从收益情况了解到配套设施的收益是示范点运作的主体。一方面,前期的巨大投入需要维持收益平衡,已形成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将会长期存在,为村民、企业和政府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另一方面,大量投入如果进行创新改变,将会有巨大的沉没成本,会对政府、企业带来负债,在市场看不到短期收益的情况下基本不会发生。
  3.2.2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利益联结机制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情况下,土地的经营权和用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单纯从土地上获得收益的模式已经结束,新的利益联结机制已经开启,比如土地租金、薪金和订金等利益联结模式陆续出现。但是从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形势看,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存在工商资本依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牟利,农民无法享受到收益的情况。经济行为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企业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会将有利于自身的路径不断强化,出现严重的负向外部性。同时,一些地区存在集体经济薄弱的问题,集体经济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明显,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影响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制度锁定
  3.3.1治理体系模式化在产业融合发展中,乡村治理主体及其互动机制也在不断演化。乡村振兴要形成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但是在长期的自增强作用下,政府、工商资本、大学生村官创业团队等外部行为主体,将会和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内部行为主体产生行為博弈。从当初局限在物质环境的“美化工作”逐渐引发一系列关乎乡村治理改善的“链式反应”来看,传统的模式化治理体系将会面临挑战。稳态打破的同时,面临着构建一套经济、文化、旅游、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旅游业相关的利益体系,期间将会触碰原有增长模式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微调或优化结构可行,但从根本上突破治理模式锁定,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   3.3.2政策体系存在缺失“人、钱、地”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休闲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制度和政策,政府、工商资本、村民都在政策框架内开展各项工作。但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和创新将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原有的政策体系将对新产业融合发展产生锁定,如果不深入改革,打破制度藩篱,休闲农业发展中还将面临大量问题,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的目标难以实现。
  4结论与对策
  基于经济地理学中路径依赖理论,深入研究了山东休闲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可以看出产业融合路径从形成到固化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过程,新奇的产生并不是偶然事件,是乡村旅游产生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触发条件,是自身发展和社会历史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经历4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符合历史规律和现实需求的稳态,此时就会出现难以突破的路径依赖。尤其是政府介入和资本下乡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模式,具有易操作、见效快的特点,多重外部因素集中支持、快速整合,可以短期内帮助乡村达到面貌巨大改观和居民收入的快速提升,但是不具备广泛性和公平性[15]。由于村民、市民、村集体等内部行为主体的被动性,创新改变的难度比较大,最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和多种锁定效应的模式,通过分析可以划分为认知锁定、经济锁定和制度锁定,这三重锁定之间相互促进、不断强化。
  如何摆脱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路径依赖,实现路径解锁,探索出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道路?本文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城乡要素的流通互动,将发生内部要素的整合和外部需求的变化,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实现突破。但是路径解锁过程并不是单一技术或者单一要素的變化就会实现的,必须将乡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产业融合路径进行转化。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融合模式创新,围绕认知锁定的破解,从创新模式上下功夫,在多元化资本的支持下,实现传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模式的转型升级,将产业发展、休闲度假、生态康养、民宿民俗融合形成多种发展模式,丰富休闲农业资源种类,并完善农业服务体系[16],积极融合文化元素、地方特色,塑造地方品牌,变千篇一律为百花齐放。二是资金支持强化,实现产业融合路径解锁,关键是资金投入的支持,尤其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条件下,资金的作用不可忽视,通过资金支持促进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升[17]。另外要提高工商资本收益的流出门槛,强化政府的引导和监督,通过良性资金的持续投入引导产业融合升级再造。三是制度改革深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有灵活的制度体系,实现“人、钱、地”等要素资源活化畅通[18],改变“等、靠、要”的惯性思维,从治理体系、制度完善、利益机制多方面入手,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乌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 山东社会科学,2018(10):145-150.
  [2]Friedman J.罗震东,译.区域规划在中国:都市区的案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1):1-3.
  [3]张占耕.休闲农业的对象、本质和特征[J].中国农村经济,2006(3):73-76.
  [4]傅沂.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路径依赖研究——一种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问题,2008(1):80-83.
  [5]David P A. Clio and economics of QWERTY [J].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1985,75(2):332-337.
  [6]Arthur W B.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 Economic Journal, 1989,99(3):116-131.
  [7]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地方经济发展隐喻[J]. 地理研究, 2012(5):782-791.
  [8]时晓虹,耿刚德,李怀.“路径依赖”理解新论[J]. 经济学家,2014(6):53-64.
  [9]周思悦,申明锐,罗震东.路径依赖与多重锁定下的乡村建设解析[J]. 经济地理, 2019,39(6):183-190.
  [10]刘霞.基于路径依赖的河南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233-236.
  [11]申明锐,罗震东.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小城镇的绿色转型研究——以南京市高淳区为例[J]. 城乡规划,2018(2):106-112.
  [12]郭树清.2016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R/OL].http://www.jiningbusiness.gov.cn,2016-01-25.
  [13]刘军.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62-65.
  [14]张京翔,邓化媛.解读城市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的塑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视角[J].国际城市规划, 2019(1):43-47.
  [15]叶强,钟炽兴.乡建,我们准备好了吗?——乡村建设系统理论框架研究[J].地理研究,2017,36(10):1843-1858.
  [16]任开荣,董继刚.山东省休闲农业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185-191.
  [17]马强.产业融合视角下的休闲农业发展障碍与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7(4):24-25.
  [18]靳晓婷,惠宁.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动因及效应研究[J].行政管理研究,2019(7):68-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644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