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淡水池塘节能减排生态养殖技术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水产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产业逐渐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养殖密度增加的同时,淡水池塘养殖所造成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现阶段,在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户一直坚持传统的养殖模式,这是造成淡水池塘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新时期就需要我们在充分分析淡水池塘养殖存在的多种问题的基础上,加快节能减排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转变农民群众的传统养殖模式,让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降低各种污染物的产生,最终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淡水池塘养殖所面临的多种问题,然后论述了淡水池塘节能减排生态养殖技术,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淡水池塘养殖面临的问题
  1、水域环境污染严重
  很多养殖户在发展淡水鱼养殖过程中,由于所选择的品种较为单一,长时间在同一个水域环境当中养殖同一种水产动物,造成了水域环境日趋恶化。现阶段广西地区的水产动物养殖结构十分不合理,很多养殖户养殖结构较为单一,对水域环境缺乏科学利用。比如某些水域适合某种水产动物的生长,该养殖户就会采用掠夺式的养殖模式,养殖密度过大超出了水域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显著下降,食物链短缺,整个鱼群的生态稳定性较低,造成该水域环境中循环发生各种生态失调问题。因此在今后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应该强调多元化养殖,科学搭配不同种类的水产动物。通过应用各种不同的养殖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水域环境当中的各种指标微生物的数量,保证水产动物健康生长,同时也能够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
  2、淡水鱼品种养殖较为混乱
  很多养殖户在发展淡水鱼养殖之前存在侥幸心理和盲目心理,看到市场上有利可图,便一股脑的投入进去,在发展淡水养殖之前缺乏对市场有效的调查研究,造成所养殖的淡水鱼市场需求量较小,最终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另外在很多养殖户群体当中,淡水鱼养殖主要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养殖数量较低,水产动物集中上市,水产价格下降,不利于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考虑发展淡水鱼养殖产业之前,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需求调查,在具体品种选择过程中,不能够只考虑到养殖效益,还应该考虑到整体的养殖规模、资金、设备、销路等多种影响因素,避免盲目的投资造成不良的经济损失。
  3、养殖技术较低,不利于形成产业化
  现阶段从事淡水养殖的主要是基层地区的农民群众,这部分群众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差,在发展水产养殖过程中,主要沿用上一辈流传下来的落后养殖技术。再加上很多地区交通不便,信息比较闭塞,使得基层地区的淡水鱼养殖产业整体技术不高,无法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很多养殖户在发展淡水鱼养殖产业时,不能够将市场有效结合,淡水鱼品种仅靠经验选择,这就造成了养殖的品种比较单一,市场需求较小。在今后淡水鱼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就需要提升单位面积内淡水鱼的产量和品质,对养殖种类做出适当调整,加快龙头企业的带动,这样能够促进一个地区淡水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养殖饲料搭配不合理
  由于很多养殖户受到传统养殖理念的影响,对饲料的科学搭配认知不足,在很多养殖户的思想中都认为只要饲料够贵,从国外进口的饲料是最好的饲料营养价值最高。养殖户不能够结合水产动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做到科学分配饲料,科学使用饲料。一般情况下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品种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存在很大差异性,如果不能将这些差异性充分考虑在内,就会造成所选择的饲料存在针对性较差的问题。再加上现阶段饲料生产企业数量众多,生产出来的饲料品质参差不齐,饲料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影响到淡水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有些饲料整体的价格较高,很多渔民难以承受,造成很多养殖户选择低价格的劣质饲料饲喂淡水鱼。由于饲料的营养价值较差,不能够满足淡水鱼的生长发育所需,从而造成鱼类不能够健康生长,身体抵抗能力下降。
  5、爆发性疾病传播流行
  原来由于养殖密度不断扩大,水域环境逐渐恶化,水体当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这就给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产生了危害。在水产养殖产业,某些重特大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所造成的危害性不可言喻,它会严重影响到整个淡水鱼产业的健康发展。通常情况下爆发性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时间短,治愈率低的特点。一旦在水域环境当中发生流行,就会快速传播蔓延,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种疾病的耐药性呈现逐渐增强趋势,造成多种药物的使用效果变差,危害性更大。
  二、淡水池塘节能减排生态养殖技术分析
  1、多品種混养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多品种混合养殖技术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技术,它符合生态学原理,在水域环境当中能够构建一个完善的食物链体系,投入到水体当中的各种饲料能够被不同水产动物消化利用,这样能够大大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够减少饲料长时间在水体当中滞留造成水域环境恶化。在具体的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以池塘的生物载量为主要依据,通过将不同的水产动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一方面能够提高水域环境的利用效率,饲料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实现净化水质,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混养技术,主要包括了鱼鳖混合养殖技术、鱼虾混合养殖技术、鱼鱼混合养殖技术等几种。鱼鳖混合养殖技术就是将鳖和鱼类两种不同的水产动物进行科学搭配,这样能够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发展该种混合养殖技术,一方面能够提高淡水池塘的水体溶氧量,由于鳖主要依靠肺脏来呼吸,不会消耗水体当中的氧气,并且通过换气还能够增加水体当中的溶氧量,另一方面该种技术对预防各种水产动物疫病具有很好的效果。鳖是腐食类动物,它能够吃掉患病的鱼和病死鱼,这样能够避免病原体在淡水池塘当中的传播扩散,另一方面它能够节约饵料,实现饲料的高效利用,降低能量饲料的消耗,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鱼虾混合养殖技术是解决单一鱼类养殖和虾类养殖,造成水体环境严重恶化的一种重要途径。若将鱼类和虾类混合养殖,能够实现两种水产动物的优势互补,打造出良好的生态系统。虾在该水体环境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清洁作用,它能够减少水体当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减少饲料的过量积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而且虾主要在池塘底部活动,通过扰乱池塘底部,能够减少池塘底部各种饲料的积累,减少水体污染。另外通过在池塘当中添加适量的过滤性的鱼类,能够减少水体当中浮游动物的含量,从而达到改善水质,提高水体通透性的作用。鱼鱼混合养殖模式是将不同生活习惯的鱼类科学搭配,从而实现鱼类的多元化规模养殖,这对提高养殖效果,改善水体环境具有很大帮助。通过发展鱼鱼混合养殖模式能够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池塘生态系统,这对改善水体环境,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很大帮助。由于不同种类的鱼在不同水层活动,利用品种之间的互生互利关系,大大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对水质起到一定改善作用,实现节能环保,节能减排,同时还能够为大众提供多元化的水产产品,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2、浮动草床生态调控技术
  水体负营养化是造成水质恶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大量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淡水池塘生产化养殖过程中,必须减少水体当中各种有机物质的含量,这样能够抑制水体负营养化程度。通过在池塘当中配置一些湿地植物,水生植物或者经过改造的陆地植物,够有效抑制水体负营养化进程,起到净化水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在发展淡水池塘养殖产业过程中,通过在水面上设置一些浮动的草床,能够利用各种水生生物净化水质,改善水体环境。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如美人蕉、水芹、水葫芦等水草植物能够有效降低水体当中的氮磷含量,这些水草是发展浮动草潮生态调控养殖的关键。在具体的水草植物选择过程中,由于不同植物的除氮、除磷效果存在很大差异性,应该结合具体的水域环境进行科学选择。
  3、微生态调控技术
  在淡水池塘养殖过程中,应用微生态调控技术能够实现对水体的科学调控,降低水体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各种有機物质的含量。微生态调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对非生物环境的调控。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指水体当中的各种动植物和细菌群落生存环境,这一环境对生存在水体当中的各种生物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非生物环境的调控是微生态水质调控的重中之重。在调控过程中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水体当中的氨氮、硫化氢、溶解氧等物质,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科学调控,能够为水生动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通过增加水面当中的增氧机数量,能够进一步增加水体当中的溶氧含量,保证氧气供给充足。另外,水体当中的各种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也能够产生大量氧气,这也是溶解氧的主要来源。通过调控水体当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不仅能够增加水体溶氧量,而且还能严格各种硫化氢和氨氮的形成。另一个是细菌群落的有效调控。水体环境当中生长着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某些致病菌的繁殖生长是造成水产动物病害发生流行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水体调控过程中,通过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生长增加有益菌群的数量,能够增加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程度,改善水体环境,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最后一个就是浮游植物的调控。浮游植物除了能够增加水体当中的溶氧量之外,还使很多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淡水鱼生长发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过量使用饲料,造成水体负营养化,使得水体当中的某些有害浮游生物快速生长。某些浮游生物在生长、发育、死亡过程中也会释放大量的毒素和有毒有害物质,都会进一步抑制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必要手段,做好水体当中浮游生物的调控工作,避免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淡水池塘节能减排生态养殖的保证措施
  1、科学设置养殖发展布局
  根据渔业水域资源特点、增殖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多规合一”要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规划布局建设水产生态健康养殖“三区”:连片池塘生态养殖区、江河水库生态增养殖区、稻渔综合种养区。根据各养殖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大小,合理确定养殖容量。科学确定水库、河流等公共自然水域网箱养殖规模和密度,合理调减养殖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养殖总量。调整养殖方式,科学调减公共自然水域投饵养殖,大力发展生态增养殖。推进养殖网箱网围布局科学化、合理化,加快推进网箱粪污残饵收集等环保设施建设。
  2、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
  建立高效生态池塘养殖模式,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推广“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应用,利用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实现不对外排水式池塘生态养殖模式,主要养殖草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银鲫、胡子鲶等品种。改变江河水库养殖方式,大力发展以滤食性、草食性、杂食性鱼类为主的增养殖,推行种草养鱼。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促进传统稻渔综合种养方式转型升级,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实现稳粮促渔、提质增效。推广疫苗免疫、生态防控措施,加快推进水产养殖用兽药减量行动。实施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行动,严格限制冰鲜幼杂鱼等直接投喂。
  3、推进养殖生产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及生产管理、水域滩涂养殖证管理、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生产管理、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管理、渔情信息采集、渔业水域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等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不断提升水产养殖生产及相关产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作者单位:530000 广西水产畜牧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74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