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振兴背景下衢州市乡村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近年来,衢州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乡村人才培养与开发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从衢州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出发,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下一步衢州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乡村人才;培养;开发;做法;问题;对策;浙江衢州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6-0223-02
  近年来,衢州市围绕乡村人才培养与开发,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并取得较好成绩[1-2]。本文从衢州乡村人才现状出发,总结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下一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
  1    乡村人才发展现状
  2019年衢州市有25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7.2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6.78万人,从事农业人员49.15万人。在政策指导下,政府对乡村人才培养投入持续增加,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呈现“复合型人才数量增加、返乡创业人才增加、人才来源渠道逐渐拓宽”的特点。2019年衢州市乡村人才总量达19万人,其中农业实用人才14.78万人,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1 095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 454人,农创客428人,农村新乡贤1.61万人,农民技术员和农民助理技师1.62万人。
  2    乡村人才工作主要做法
  2.1    “双招双引”,加快乡村人才集聚
  在省政府实施“两进两回”基础上,衢州市实施乡村人才的“双招双引”。结合“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走进沿线项目和乡村。推进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全市农业农村领域累计建立院士工作站8家、市级专家工作站17家。引聚一批高端人才,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平台,引进农业领域硕士研究生以上高端人才37人。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贤工作同心聚力大花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创新实施、全面抓实“南孔乡贤共建大花园”八大举措,构建“南孔乡贤共建大花园”工作体系,推进新时代乡贤工作在基层的探索实践,如衢江区出台新乡贤“联络联谊”“参事议事”“引领带领”“回流回归”等四大行动方案,联结海內外高层次人才、杰出乡贤人数达3 300余人。
  2.2    分级分类,浓郁乡村“农创”氛围
  推进乡村振兴讲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发展计划,重点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和农创客培育。2019年,举办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391期,共培训17 717人。全年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46期,培训2 620人。以市级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为依托,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 454个,其中农创客428名。农创客饶胜男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中被评选为“十大致富榜样”。
  2.3    统筹整合,做实乡村人才政策
  坚持全域统筹、市县联动,整合乡村振兴人才政策,实现资源共享共用。2019年,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党管人才优化人才生态的若干意见》《乡村振兴特色人才发展计划》等政策意见,统揽全市人才工作。全市向上争取和自主安排农民培训资金近2 700万元,专项用于乡村人才培育;安排近200万元开展“乡村百师”评选,对获得“乡村百师”荣誉称号的,每位给予1万元(其中农创客6万元/人)奖励。各县(市、区)也出台相应政策,如衢江区出台《关于激励人才创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常山县出台《“智汇常山”人才新政奖励办法》等。
  3    存在的问题
  3.1    乡村人才自身存在“跷跷板”现象
  一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和优秀人才外流,而回归人才、流入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乡村人才资源没有形成良性平衡。全市2017—2019年农业从业人口分别是52.5万、51.4万、49.1万人,逐年下降。二是乡村人才素质不高,结构不优,老龄化、低学历、缺技能问题突出。从年龄结构看,全市在库的14.8万名农村实用人才中,35岁以下占17.4%,45岁以上占50.8%。从学历层次上看,大专以上学历0.5万人,仅占3.3%。从类型结构上看,生产型、技能型人才10.85万人,占73.4%,经营型人才2.02万人,仅占13.7%,经营型人才比例较低,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经营治理的瓶颈。三是乡村内生动能不足,引力不强。农业产业总体规模较小、产业链条不长、业态层次不高、经营效益较低,无法形成人才吸聚效应。如乡贤回归工程虽引起强烈共鸣与广泛好评,但是在乡村层面仍有“外混不下去才回归创业”“回归项目就是占家乡便宜”等观念制约,对新乡贤回归造成不利影响。
  3.2    政府培育引领没有打通供需“通道”
  一是系统性有待加强。政策统筹方面,虽然有乡村振兴讲堂这个主平台、主阵地,但还是存在部门多头培训、缺乏协调的问题,对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系统规划不够。二是针对性有待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培育工作与实际不符、与市场脱轨的问题,未能及时根据乡村发展情况合理制定完善乡村人才培养计划。三是模式内容有待创新。如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内容相对单一,以课堂讲课、理论学习为主;新乡贤组织大多在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开展乡贤联谊活动,联络渠道和内容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常态化联络机制,限制了基层新乡贤组织作用的发挥。
  4    对策   4.1    做大“引”的文章
  人才的引聚过程就是市场、资金、信息、技术、管理和理念等发展要素密切联动、深度融合的过程,要畅通人才向乡村、基层一线倾斜的通道。一是吸引一批青年人才。充分发挥“两进两回”、农创客发展联合会的平台和纽带作用,培育孵化一批平台型特色产业,吸引一批如饶胜男、余家富等有情怀、有学历、有闯劲的农创客,为新村振兴注入新生动力。二是吸引一批新乡贤。以“农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农房”“三地一房”改革为突破,深化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体制等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房、土地等闲置资源,培育农村新经济、新业态,吸引一批新乡贤回归乡村创业。三是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以农业龙头企业、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等为主要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深度合作,建立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衢州分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监测中心,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研究的前沿阵地和农业绿色发展人才培育高地。
  4.2    做实“育”的文章
  以乡村振兴讲堂为人才培育主阵地,开展“课堂+田间”“线上+线下”“理论+实操”“培训+就业”多形式、多维度、订单式的培育模式,进一步加大育才力度。一是分层分类培育。从省、市、县3级农业农村专家、乡村特色人才中遴选专家讲师充实“新三农讲师团”,累计专家逾50名。落实“一村一顾问、一村一讲堂”,引导支持各类乡贤回归讲课,拓宽村民眼界、格局,带动乡村发展。二是抓好“带头人”培育“领头雁”。全面开展“农村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和“村级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实施以“孕育孵化、能力提升、带动致富”为主要内容的“领头雁”培育工程,以“领头雁”带动群雁高飞。三是大力培育农创客。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培育一批、实践一批、带动一批,累计新培育农创客逾600人。四是做大做强实训基地。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好“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通过师带徒结对帮扶,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壮大开化气糕师、龙游发糕师、衢江“放心農人”等具有衢州地方特色产业人才队伍。
  4.3    做深“统”的文章
  统筹条块力量、培育计划,着力提升乡村特色人才培育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一是统筹条块力量。统筹好人力、物力、财力,做到打通融合、整合结合、共建共享、常态长效。按照“一县一品”理念,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符合各地实际的乡村特色人才队伍[3]。二是统筹培育计划。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趋势,突出绿色农业、体育运动、文化旅游、养生养老等主导产业人才需求,编制乡村人才培育十四五规划。
  4.4    做优“评”的文章
  完善乡村人才评定体系,充分调动乡村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是优化职称评审制度。加大职业农民中级职称评审力度,职称评定向乡村人才倾斜。二是优化农村实用人才分类评价。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农村实用人才的主要标准,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标准,探索构建乡村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开展“乡村百师”评选活动。打响“乡村百师”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农村。
  4.5    做强“扶”的文章
  拿出更多“政策干货”,让乡村人才务农有尊严、干事有平台、成功有褒奖、失败有保障。一是推进乡贤回归改革试点。按服务好、对接好、保障好的要求,建立“乡贤回归一件事”服务机制,以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最大的诚意争取全市5年内吸引5 000名乡贤带资金、带项目、带团队、带技术到乡村创业创新。二是实施大学生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对专科以上、35周岁以下返乡创业大学生每人补助3万元;对创办现代农业企业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每人补助10万元;在校大学生或毕业5年内,年营业额50万元以上,连续3年、累计10万元。三是强化乡村人才工作保障。以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为契机,组建“衢州市乡村人才科教中心”,专人、专班负责乡村人才工作;加大农民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乡村振兴讲堂专项资金,统筹各县(市、区)配套农民教育培训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提高乡村人才培育水平[4]。
  5    参考文献
  [1] 姜丽英,张鑫,贾仕金,等.衢州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实践与探索[J].农业与技术,2014,34(6):196-197.
  [2] 张鑫,姜丽英,王玉祥,等.衢州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经验做法[J].农业与技术,2013,33(12):218.
  [3] 章磷,王昕博.乡村振兴下黑龙江垦区农业人才发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2):255-257.
  [4] 谌力铭.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1):331-3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08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