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面向大学生的情感倾诉App开发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生活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下,无处不在的压力令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生活中各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有强烈的倾诉需求,大学生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面向大学生的情感倾诉APP随之出现。本文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互联网时代心理咨询的特征,探讨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的定位和开发,最后对其未来研究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情感倾诉;APP
  中图分类号: TP311.52    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20.08.017
  本文著录格式:王怡倩,卢雯君,沈佳茜. 面向大学生的情感倾诉App开发的探讨[J]. 软件,2020,41(08):56-58+61
  【Abstract】: Living in today's fast-paced era, the ubiquitous pressure makes peopl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material pursuit, and more and more people begin to pursue spiritual needs. All aspects of life pressure makes people have a strong need to talk, college students are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groups. As a result, emotional confiding APP for college students emerges.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the Internet er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confiding APP,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i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 words】: Internet;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confiding; APP
  0  引言
  在快節奏时代,各种压力如影随形。对于大学生这一处于学业和就业转换边界的庞大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可能来自于学校,来自于工作或来自于人际交往等不同方向,相比于其他社会群体更为广泛。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纾解,情感得不到倾诉,长期压抑只会引起质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可如今,大学生对于情感倾诉的巨大需求无法被满足,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针对大学生情感无人可诉、无处可诉的情况,面向大学生的情感倾诉APP的开发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因为相较于传统的线下心理咨询,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线上情感倾诉APP更具时代性,贴合大学生的情感倾诉需求。
  1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有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五占比的大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问题,严重程度不一。如今,抑郁症正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大学生群体在抑郁症人群中的占比逐年上升,抑郁症自杀死亡率也在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多数都有或轻或重的抑郁情绪,包括学业压力带来的失眠焦躁,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自卑敏感,面对就业时的迷茫焦虑等,有的不自知,有的自知却不知如何调节,这些各方面压力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诱因。
  结合通过各大高校心理咨询室向学校心理咨询师了解到的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情况,得出了如下结论:情绪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是学生咨询的主要两大内容。情绪方面,抑郁和焦虑是占主体;人际关系又分为朋友、恋人、舍友和家人四部分。来自不同学年的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的侧重方面也不尽相同,大一主要为适应性问题,大二是对未来规划的迷茫,大三是考研还是就业的选择压力,大四是考研压力或者就业压力。在性别上,考虑到各大高校男女比例,计算出前去心理咨询室咨询的男女比例基本相同。
  2  互联网时代心理咨询的特征
  相比于传统的面对面线下心理咨询,互联网时代线上心理咨询具有线下心理咨询所无可比拟的特征优势。
  线上心理咨询形式更具舒适性。通过虚拟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可以减轻心理咨询者对于心理咨询的压力,心理咨询者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网络另一端的咨询师倾诉自己的情感而不用面临真人面谈时的不自在、尴尬的处境从而有所保留。另一方面,线上心理咨询的内容会以多种轻松的形式呈现,例如漫画、文章、电台等,心理咨询者不会觉得内容枯燥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线上心理咨询过程更具隐私性和安全性,当咨询者不想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泄露过多的私人信息时,可以以匿名的形式与线上心理咨询师正常的倾诉交流,这样可以避免那些不愿让别人知晓自身进行心理咨询的咨询者讳疾忌医。线上咨询会重视咨询者的隐私安全。
  线上心理咨询的时间与地点更具灵活性。线下咨询室有固定的地点和工作时间,限制了咨询者寻求心理咨询的积极性。线上心理咨询一般都是24小时在线提供服务,咨询者不用遵守一般的工作时间且不必受地域的局限性,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和非工作日进行线上心理咨询,而且,咨询者只需自己就近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就可进行咨询,节省了去往心理咨询室的时间。   线上心理咨询具有智能性,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做匹配,给咨询者提供适合的服务和产品内容。
  所以,随着我国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愈发严重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有倾诉和心理咨询的需求,面向大学生的情感倾诉App的开发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3  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的定位
  目前市场上情感倾诉APP种类繁多,受众广,但针对性弱。面向大学生的情感倾诉APP能够改善目前其他情感倾诉APP的问题,做到定位清晰,针对性强。
  3.1  对象定位
  18至22周岁,会使用智能手机,有倾诉、寻求互助、心理咨询、心情治愈等需求的大学生用户。
  3.2  目标定位
  旨在为大学生群体提供市场上最专业、最全面、最契合用户需求的具有现实价值的倾诉服务,在获得应有的商业利润的同时,能够给予大学生一个倾诉平台,达到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发严重现状的目标与宗旨。
  3.3  内容定位
  安全免费的大学生情感倾诉平台和专业付费的一对一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
  4  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的开发
  4.1  现存倾诉APP产品分析
  据调查,市场上有两类APP产品与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相似。一类是一些心理学服务平台或心理咨询APP,譬如“壹心理”,推出了心理咨询、问答社区和心理自助服务三大功能,但此类软件劣势在于用户定位范围太大,细分市场众多,没有针对性;专业性过强,收费过高,降低用户咨询需求;社交属性较弱,仅针对问题发表各自看法,用户粘性较低。
  另一类是C2C付费倾诉服务APP,譬如“松果倾诉”,包括心理广场、心理咨询、套餐服务三大板块。这类倾诉型APP主打匿名倾诉这一功能,通过线上陌生人倾诉及智慧经验分享方式增强用户的倾诉意愿。但针对这类软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软件用户缺乏认证,鱼龙混杂的现象严重;咨询内容监管不足,恶意骚扰的情况泛滥;付费咨询体系不够完善,用户体验较差。
  针对以上两类市场上已有的倾诉APP,分析其优劣势,进行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的开发。
  4.2  SWOT分析
  (1)优势(S)
  产品定位清晰准确,具有针对性,即针对大学生倾诉市场。
  产品内容专业且有趣味性,服务专业且质量高。
  实名认证与匿名发帖结合,安全性与隐秘性并行。
  与高校合作,有效降低大學生心理咨询门槛。
  有适用于大学生情感倾诉APP开发的高质量人才储备。
  (2)劣势(W)
  APP刚开发,产品知名度低,用户吸引度低。
  缺乏融资,目前融资渠道单一、资金风险度高,所以APP开发过程中资金若周转不畅则存在失败的风险。
  与高校合作存在一定风险。
  (3)机遇(O)
  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台相关政策。
  智能手机普及,移动端用户群体激增。
  市场上同类型竞争对手存在缺陷,功能不够完善,是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的突破口。
  与各大高校合作,增加大学生群体用户来源和心理咨询师来源。
  (4)挑战(T)
  心理倾诉、心理咨询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大众认知有限。
  高校对于学生心理服务缺乏重视,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技术尚未成熟,不能完全确保匿名用户信息安全。
  市场上已经存在同类APP竞争对手,如壹心理、松果倾诉,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4.3  产品细分市场
  大一:用户主要为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面对新的生活,在学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适应性心理问题。
  大二:用户主要为进入大学一年并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对于自己专业、未来迷茫的大二学生。
  大三:用户主要为处于大学转折点的大三学生,在考研和就业两个方向中作出选择。
  大四:用户主要为马上就要毕业的大四学生,面对着考研压力或者就业压力。
  4.4  APP开发准备
  APP的开发的准备资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情况和倾诉类APP行业情况的报告以及各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情况和各大倾诉类APP的信息数据的采集,总结报告应包含大学生的各类心理问题以及解决方式,重点了解倾诉类APP行业的发展。数据信息采集方面,APP可以采用大数据和人工调研相结合的形式获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和行业数据,尽可能保证数据的真实、客观及实用。
  APP的基础准备即技术功能,在实现了信息整合的基础上,APP应设计并完善对于心理内容的分类检索及标签指定系统,通过内容的分类和标签认证,使用户们能够快速检索目标内容。同时,APP还可以搭建用户互动平台,促进用户们的交流互动与信息互助。此外,APP还可以开设“治愈”频道,用户可选择各种方法放松心情。
  4.5  功能及内容
  (1)提供私人空间,供用户宣泄情绪
  在此频道APP提供一个完全私密的个人空间,用户可以将不愿与他人倾诉的情绪、秘密通过文字、语音和涂鸦的方式记录下来,自我排解。
  (2)搭建互动广场,建立用户联系
  对于想要获得回应或建议的用户,APP为其创建了互动广场,在广场上APP对用户的提问进行以下分类:情绪(抑郁、焦虑、自卑、敏感、暴躁等)、人际关系(朋友、恋人、家人、舍友等)、行为(失眠、强迫、拖延、困惑、逃避等)、学业、择业等,用户可以选择标签发帖进行悬赏提问或普通提问,即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感受对他们觉得有用的回答进行悬赏。   (3)提供专家咨询,一对一定制服务
  针对想要寻求一对一心理咨询的用户,APP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根据用户需求制定方案,同时APP可以和高校心理咨询室合作,保证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且根据用户时间和要求设置线上线下两种咨询方式。
  (4)提供多种方法,疗愈用户内心
  依据心理学上替代疗法理论,通过冥想、音乐、涂色、转盘、萌宠治愈等形式转移用户注意力,以此达到舒缓心情、放松自己的目的。
  (5)提供自助服务,自主挑选内容
  APP产品内容丰富多样,提供不同种类的文章、测试、课程、电台等自助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主挑选自己所想要的服务。
  4.6  页面设计
  APP整体风格应能让用户感到放松舒适,从页面设计到功能排版都应坚持页面简约大方、操作流程简单的原则,使用户易于上手。不同功能应区别开,例如设置不同颜色的进入按钮,让用户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服务,突出核心功能,设置多个不同入口。
  私人空间页面:包括用户自己的空间和自身信息,空间中设置语音、文字、涂鸦等功能按钮。
  互助广场页面:设置不同内容主题的分类选项,选项向下分提问和回答两部分内容。
  心理咨询页面:对心理咨询师设置标签分类,根据好评率排名。心理咨询师显示其主要荣誉、教育背景、从业经验、价格等重要信息。
  治愈功能页面:设置不同方法的进入按钮并显示其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自助服务页面:区分不同种类自助服务的免费区和付费区,设置不同主题分类选项。
  4.7  后续工作
  不断完善软件功能设计,关注用户体验改善性能。APP应持续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技术研发和后台软件维护,使软件性能更加优化。同时关注用户的体验感,根据用户反馈与评论,不断对APP进行升级优化,切合用户需求,增加用户粘性。
  联合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线上线下同步咨询服务。APP可以联合各大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其咨询师提供一个互助交流的平台,为各大高校的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开展线上、线下咨询,使用户不局限于网络空间和地理空间,给予用户更方便和多样的服务选择。
  5  结论
  本文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明确指出了面向大学生情感倾诉APP开发的必要性,并对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的开发进行了探讨,得出的一系列的步骤对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的开发过程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大学生情感倾诉APP的开发应用相对成熟后,对于如何将线上和线下心理咨询有效结合起来,将传统的心理咨询室和创新的线上情感倾诉类APP组合运用,互相补充这一问题应加以重视,促使人们能更便捷得进行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 束婷婷. 浅析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职工教育, 2014(6): 74.
  [2] 盛柳柳. 高校心理咨询App开发的探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6(2): 125-128.
  [3] 王昌豪. 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络化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农村教育, 2018(12): 11-12.
  [4] 唐大树. 产品体验测试IT系统设计研究[J]. 电信技术, 2014(3): 20-21.
  [5] 王翠香, 邵星. 面向Android应用的大学生社团系統设计与实现[J]. 软件, 2015(9): 52-54.
  [6] 靖国民. 大学生情绪健情感康问题的应对与管理[J]. 教育现代化, 2019(38): 247-248.
  [7] 宋善友. 浅谈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大学生健康服务[J]. 卫生职业教育, 2020, (4): 49-50.
  [8] 汪璐萍, 方硕瑾. 基于移动App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系统设计与实现[J].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4(4): 30-33.
  [9] 杨晶, 余林. 网络心理咨询的实践及其存在的问题[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 140-145.
  [10] 鞠丹.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及其发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321633.htm